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兆位以太网采用传统以大网的媒体访问机制,但其带宽将比快速以太网高出10倍,所以在物理媒体参数、碰撞域大小和编码等方面引出了更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千兆位以大同所涉及的物理媒本、碰撞域、编码和服务质量等,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1000BASE-TX对其链路可用带宽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还就千兆位以太网的服务质量(QoS)和ATM的服务质量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技术是一种基于传统以太网的新型技术,其技术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网络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使得被业界一致公认的网络主干升级技术ATM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众多网络管理人员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千兆位以太网技术上。虽然ATM在WAN的主干建设中地位目前还无法动摇,但在企业局域网中,千兆位以太网已开始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ATM与千兆以太网在校园主干网中各自的技术优势,并进行了多方面比较,最后阐述了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主流是ATM与千兆以太网的并存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和目前网络应用的角度对ATM和千兆网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肯定了千兆网在当前园区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对原有ATM网络如何与千兆技术融合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用一个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 回顾企业网络的发展,在ATM技术和千兆以太 网技术出现以前,先后经历了共享集线器、10M、100M交换式以太网、以及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等发展阶段。随着ATM技术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以来,在九十年代前期对ATM技术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以155M或622M为骨干的ATM局域和广域网络成为了过去几年网络的…  相似文献   

5.
高速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兆位以太网络是一种高性能网络技术,它在组建大中型Intranet的主干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此,该文较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这种高速网络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千兆位以太网络的体系结构、分类及组网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千兆位以太网在组建Intranet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LAN仿真(LANEmulation-LANE)就是为现有的多种LAN协议在ATM网络上运行提供一种可行的办法,实现ATM网络与现存的以太网、令牌网和FDDI等互操作。本文介绍了LAN仿真技术及其规范模型,并对LAN仿真系统与虚拟LAN等有关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信息》1998,12(8):40-41
特拉维夫市的尖端LAN交换产品厂商LANNET公司1998年6月8日宣布,其已经开始发售业内第一台多层多技术主干网交换机。Meritage1400是一种90Gbps的企业主干网交换解决方案,它通过同一块底板同时支持快速以太网、千兆位和ATM,并具有...  相似文献   

8.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 95年 11月, IEEE802. 3工作 组委任了一个高速研究组(Higher Speed Study Group),研究将快速以太网速度增至更高。该研究组研究了将快速以太网速度增至1000M以太网的可行性和方法。1996年6月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了千兆位以太网方案授权申请(Gigabit Ethernet Project Authoriza-tion Request)。随后IEEE802.3工作组成立了802.3z工作委员会。 IEEE802.3z委员会的目的是建立千兆位以太网标准:…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媒体数据及其通信应用的特点,对目前流行的几种高速局域网络,包括FDDI/FDDI-Ⅱ、100BASE-T、100BVG-Anylan和ATM网络,分析了其支持多媒体通信的性能,并比较了ATM网络和交换式以太网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无线局域网是近年来继千兆位以太网和ATM局域网之后的又一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IEEE802.11标准,讨论了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体系、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2001,(39)
1、快速以太网挡住了ATM向桌面扩张 在OSI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模式中, ATM和千兆以太网只涉及低二层,而第三层交换技术,顾名思义当然属于第三层。在低二层网络技术中,以太网是人们用得最多,因而也是最熟悉的技术、基于ALOHA原理的以太网协议非常简单,网上的节点想发送就可以发送。 为了提高效率,又增加了监听和碰撞检测。为满足人们对带宽的不断增长的要求,出现了交换式以太网,它比共享式以太网的传输效率高了许多,而且在每个端口只连接一个站点时,消除了碰撞冲突,可实现全双工通信、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又出现…  相似文献   

12.
对校园网中千兆位以太网的Qo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慧军 《计算机工程》2000,26(8):138-140
在以千兆位以太网为技术的校园主干网中,它的QoS是如何保证的,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是讨论的中心议题,在这种前提下,分析了千兆位以太网的QoS所采用的几种结合技术,并与ATM的QoS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97年的千兆以太网热和第三层交换热之后,网络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平平静静地使用着10/100Mbps技术搭建着局域网,偶尔讨论一下在局域网主干中应该采用ATM还是千兆以太网,结论是明显的:千兆以太网在局域网主干中更受欢迎,而广域网通常部采用ATM技术建造。技术上的平静,说明人们正将其注意力关注在应用上,即如何利  相似文献   

14.
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千兆位以太网的制定标准和升级方案,并针对目前局域网中使用的ATM技术,文章也作了一些技术上和应用上的比较,同时,对于兆位以太网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网络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电脑世界》1997,(12):89-90
在数据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谓一日千里。还在人们继续延用小型Novell网络、津津乐道于10M以太网的传输效率时,局域网中网络互连技术早已由10M以太网发展到了100M快速以太网。如今,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更是挟超级速度扑面而来。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出现,导致高速联网技术阵营分裂。目前ATM和千兆位以太网这两种高速联网技术都成立了相应的网络技术论坛,来制定相应的数据传输标准,推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由于千兆位以太网保留了与10M以太网相同的802.3帧格式,没有对信息传输格式作任何变动,因而这种网络升级方案较其他技术在投资和性能上要平滑得多,更何况目前世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2000,(44)
网络管理人员目前正转向依靠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来减轻其服务器连接、交换机堆叠和从工作组到数据中心的其它汇集点上的瓶颈。自1998年以来,业界就对使用光纤电缆的千兆位以太网进行了标准化,但是,直到最近还没有对第5类铜线电缆的千兆位以太网进行标准化,而第5类铜线是楼宇内使用最广泛的电缆媒介。过去,希望获得千兆位速度的网络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用光纤给其楼宇重新布线的问题。今天,随着用于铜线传输千兆位以太网的1000Base-T标准的批准,可以利用标准第5类电缆比较廉价地广泛使用于千兆位速度。互联网的作用随着很…  相似文献   

17.
专家点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迈进,用户对信息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一些企业原有的网络已经满足不了应用的需求,开始了必要的网络升级。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网络升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 主干技术选择千兆以太网 对于一个网络来讲,网络平台的技术选择尤为重要,只有平台选择先进的网络技术才能保证网络系统技术的先进性,而网络技术的选择主要是主干技术的选择。现今能适合作主干技术的无疑只有ATM和千兆以太网,  相似文献   

18.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以其速度快,带宽大且兼容性好,具有比传统标准以太网更强大的功能,是目前计算机高速网络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对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千兆以太网的技术特点,针对实现千兆位以太网的几个关键性技术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快速以太网向千兆位以太网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及其布线设施的日益发展,开始眼花缭乱。市场上新近出现的千兆位以太网更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笔者在参阅了千兆位以太网联盟:千兆位以太网白皮书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后作以下阐述,希望同行专家们本着学术争鸣的态度,各抒己见,拨冗指正。 一、千兆位以太网 现今社会随着复杂和实时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增长,高速网络应用也在层出不穷。千兆位以太网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千兆位以太网可以使用简单的以太网机制,为网络提供超过1000Mbps的传输速率。它允许  相似文献   

20.
对于面临带宽限制的网络经理来说,升级到千兆位以太网比其它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因为千兆位以太网的协议和包格式以是以传统以太网标准为基础。因此,网络经理从10/100Mbps以太网的故障排除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将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应付千兆位以太网。另外,千兆位以太网保留了其早期产品的帧格式、全双工操作和流量控制方法,从而消除了在不同类型以太网信息流之间进行转换的要求。不过,将一个网络升级至千兆位以太网也并非毫无困难。为充分实现千兆位以太网的优势,应当对布线基础结构和网络通信模式加以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