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礁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其生长发育主要受海底地形、地形构造高点、生物礁生长速率与盆地沉降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陆原碎屑物输入量的控制。生物礁的形成发育分为定殖、拓殖、泛殖和统殖4个阶段。根据其发育程度划分为成熟生物礁、半成熟生物礁和未成熟生物礁三种类型。我国生物礁十分发育,广泛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东南和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少量分布于松辽和渤海湾陆相盆地中,其中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时期是中国地质历史上3个主要造礁期。从全世界分布看,从前寒武纪一新近纪均有生物礁分布。元古代中期、中三叠世是最重要的生物礁发育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老,发现主要生物礁发育区离目前的赤道越远。  相似文献   

2.
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生物礁由生物生长堆积而成,其形成条件与造礁生物的生存环境相关,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含量;海水深度、透光度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季风、海流、热带气旋和太阳辐射。南海处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度地区,具备生物礁形成的海水和气候等基本条件,生物礁的形成和发育趋势主要受南海盆地形成演化制约。研究表明,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平面上北、西、南陆架和陆坡是生物礁形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生物礁不仅是重要的地貌单元,更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一直以来,礁的概念或含义分歧较大。广义上,人们认为地形突起是礁的重要属性,而狭义上人们主要根据抗浪性来定义礁。这些分歧严重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交流,也给生产应用带来不便。礁的类型主要受造礁生物性质、时代、古地貌、盆地水体性质、盆地规模与构造稳定性控制。目前代表性的分类有海格尔(1974年)、范嘉松(1985年)和Riding(2002年)的分类。生物礁的产状受生物种类、构造、气候、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水体性质等因素的控制。中国生物礁分布较为广泛,时代分布上,晚震旦世、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及古近纪均有分布。地理分布上,生物礁主要发现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湖南、湖北和广西等地。  相似文献   

4.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其内部结构和生长环境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南海西部深水区南部隆起的台地结构解剖,识别出对称和不对称2种台缘结构,提炼出了断控型、断挠型及缓坡型3种台缘样式。同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了不同台缘结构控制下的生物礁发育形态和识别特征。最后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台缘结构及生物礁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格局差异、古地貌格局、古季风和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南盘江地区泥盆-二叠系生物礁(滩)广泛分布,不同时代、不同相带、不同岩性的礁(滩)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储集物性,但储集性能整体较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礁(滩)储集空间孔隙类型多样,可分为3大类15小类。研究表明,原生孔隙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次生孔隙主要由成岩作用决定,构造和溶蚀作用是形成溶蚀孔、洞、缝的主要因素,对本区礁(滩)储层的储集空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活跃于整个新近纪,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西沙海域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早中新世时期,少量的生物礁初始发育于地势高点之上。至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进入了全面发育阶段,礁体类型众多,如点礁、台地边缘礁、塔礁等,广泛分布于西沙隆起西部的斜坡之上。在发育过程中,随着水体的加深,生物礁逐渐向隆起等地势高部位迁移。至中中新世晚期,进入衰退阶段,以马趾礁、台地边缘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晚中新世以来,生物礁的发育进入了淹没阶段,并以垂向生长的环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的岛礁周缘。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为西沙海域新近纪生物礁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构造断裂产生的构造高点控制生物礁初始发育的位置,后期基底构造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生物礁发育演化的各个阶段,三级相对海平面周期性浮动也影响了生物礁旋回性的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7.
朱振鑫 《海洋石油》2018,38(3):18-22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早中新世时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着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此文以该区域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该区域生物礁的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近年来区域烃源岩研究结果,完善了东沙海域生物礁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东沙海域的生物礁类型主要有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和塔礁共4种类型,这些生物礁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的西南部、南部等区域。油气钻探结果表明,东沙隆起南部白云凹陷始新统和渐新统也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结合烃源岩与生物礁以及疏导体系空间配置关系,指出东沙海域的生物礁具有惠州凹陷和白云凹陷双向供源的油气成藏模式,白云凹陷北部的生物礁也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是今后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西部生物礁储层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着储集物性好、分布广泛、储量规模较大的生物礁储层。根据国内外生物礁的分类标准,对野外勘查、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生物礁主要为藻礁、叠层石礁和凝块石礁。根据目前国内外生物礁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柴达木盆地的区域构造和沉积特点,揭示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影响生物礁生长的构造、沉积和环境因素,总结了生物礁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下步生物礁储层勘探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为油田类似储层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结合台缘结构和礁体结构特征,将台缘生物礁发育模式划分为断控陡坡型和台缘缓坡型两类,并进一步识别出加积、进积和退积三种礁体内部沉积结构。此外,从地质背景和环境背景两方面开展生物礁成因背景分析。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和构造沉降速率是断控陡坡型台缘生物礁生长的主控因素,前者控制了生物礁时空展布特征,后者决定了礁体内部沉积结构特征;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洋流季风是台缘缓坡型生物礁生长的主控因素,前者对生物礁时空迁移特征和礁体垂向叠置样式皆有重要影响,后者对礁体生长规模、外部轮廓及礁滩体沉积相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对西沙海域生物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平面上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岛礁区、盆地内部构造凸起带和盆地边缘隆起区。岛礁区发育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生物礁,未被碎屑沉积地层覆盖,不具备成藏条件,是无效勘探区。盆地内部构造凸起带发育中新世和上新世生物礁,与构造高点匹配,礁基以下发育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为构造—碎屑岩—生物礁复合型油气藏,具有近油源、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和生储盖配置关系好等特点,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盆地边缘隆起区在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发育中新世、上新世和/或更新世生物礁,成藏组合多为单一的生物礁型油气藏,有时可能形成基岩潜山—生物礁型油气藏,这类圈闭虽然远离油源,但油气可以通过断裂、不整合面、渗透地层等输导系统长距离运移至储层,因此这类油气藏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南海周边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相特征与板块碰撞拼合有关。南海北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哀劳山—红河早印支期缝合带有关。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有海相地层 (浅海海湾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分布 ,而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为陆相地层。南海西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昌宁—孟连—劳勿—文冬晚印支期缝合带有关 ,致使中南半岛西部、云南及西藏羌塘地区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即中、晚三叠世沉积海相地层 ,其后地壳普遍隆起 ,海水退却 ,陆地范围扩大。南海南面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 ,东面的菲律宾、台湾岛以及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与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印尼巴里散缝合带、加里曼丹卢帕尔缝合带、菲律宾巴拉望缝合带有关 ,这些缝合带的缝合时间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以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为深海硅质岩及浅海灰岩地层 ,其后地层为陆相地层。台西、台西南和礼乐等 3个盆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为中等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成熟度中等 ,以产气为主 (已在台西南盆地下白垩统钻获天然气 )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但烃源岩成熟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孢粉组合及有机质组成等分析表明,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其形成与河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发育的环境密切相关。平面上,盆地或凹陷边缘发育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而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海侵体系域能够形成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保存及海相烃源岩的发育。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发现的原油明显存在珠海组海相烃源岩的贡献,海相烃源岩可能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外围盆地的主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朱光有  张水昌 《石油学报》2009,30(6):793-802
随着油气钻探技术的提高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深层油气勘探愈来愈被重视,深层将可能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领域。对中国7000m以下深井的钻探资料和深层油气地质资料分析表明,烃源岩的生烃深度下限范围可能较大,高过熟阶段的烃源岩生烃潜力依然存在。深部各类有效储集体的保存深度下限可能下移,以发育裂缝型储集体为主,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早期成藏-后期深埋型、储层深埋后晚期成藏型和多期充注成藏型。早期成藏可以抑制深埋过程中岩石孔隙的萎缩,埋深大于6000m的油藏以裂缝型储集体占优势,断裂带附近裂缝型储集体更为发育,断裂通常是晚期成藏型油气藏的重要输导通道。断裂带附近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油气多期充注作用和强烈充注作用往往能提高油气藏的储量丰度。因此,中国中、西部盆地7000m以下层系成藏条件较好,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烃源岩的分带性表现为"内带腐泥,外带腐殖":内带主要为腐泥型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很少;外带烃源岩类型较复杂,有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海相烃源岩和湖相烃源岩,以前二者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以腐殖型烃源岩为主。油气的分带性表现为"内油外气":腐泥型烃源岩具有倾油性,因而内带以油为主,天然气主要为油伴生气;腐殖型烃源岩具有倾气性,因而外带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部分盆地或凹陷存在数量有限的原油。南海北部深水区处于外带,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依据对中国南方古油藏、沥青点、油气苗点和钻井显示的统计,从油气成藏与破坏的基本地质因素出发,总结了南方海相油气藏破坏的基本类型及其可能的分布范围。南方海相油气藏的破坏类型主要分为6种,即断裂切割破坏型、油藏抬升破坏型、深埋裂解破坏型、岩浆作用破坏型、褶皱变动破坏型和流体冲洗破坏型,其中前4种类型分布最为广泛。该区油气藏破坏主要由构造变动引起盖层剥蚀或盖层有效性变差所造成,加里东末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下组合油气藏第一次规模性破坏;燕山期以来扬子周缘强烈的构造挤压,是四川盆地以外海相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燕山期发生在中下扬子、江南雪峰隆起以及滇黔桂地区广泛的岩浆侵入,是引起这些地区油气藏破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生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海北部深水区沼泽相煤系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含有较丰富的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壳质体和无定形有机质等富氢组分;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这类富氢组分较丰富的煤系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属于油气兼生、以气为主的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均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热演化程度控制烃源岩的生烃产物特征。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珠江口盆地相应层位烃源岩,以生成高—过成熟的天然气为主;而珠江口盆地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在生成天然气的同时,还生成较多的油。②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油气分布,凹陷边缘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明显低于凹陷中心,如白云凹陷中心主要烃源岩处于高成熟生气阶段,而凹陷边缘主要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白云凹陷钻探结果表明,凹陷中心已发现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中天然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凹陷边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盆地覆盖类型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特征,将中国南方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间断覆盖型)和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不同的覆盖关系对烃类的生成、演化、运移、保存或破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覆盖类型的盆地中,以连续覆盖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最为优越;具有间断覆盖特点的江汉南部的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和苏北盆地的南陵—句容—海安区块,其地质条件较为有利;上组合保持型覆盖地区的油气前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就保存条件来说,阿坝地区勘探前景优于南盘江地区;下组合保持型地区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对于那些由于大型推覆构造所形成的特殊覆盖关系地区,下盘海相地层中的油气成藏和勘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分析了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四个控制作用:(1)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演化阶段与凹陷结构;(2)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沉降中心迁移与地层分布;(3)构造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和油气分带的差异性;(4)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聚集与分布.构造运动是盆...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成熟度,柴西地区主力烃源灶为下干柴沟组,次要烃源灶为上干柴沟组。烃源灶的分布控制了柴西地区的油气聚集,已发现的油气藏大都紧邻或围绕主力烃源灶分布。根据这一规律,南乌斯东西两侧、油泉子西侧、红沟子构造带、大风山等地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