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丰富性进行了概观式的探析,该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歌舞,分析了该地区民间舞蹈美学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情感与意境的水乳交融的特征,原始、古朴、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之美等。  相似文献   

2.
胡露露 《上海包装》2023,(7):115-117
临淮泥塑被誉为淮河文化的瑰宝,是安徽省第三批省级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临淮泥塑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严峻挑战。从新媒体角度出发,结合临淮泥塑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讨临淮泥塑品牌设计的策略与推广方式,提出了新媒体视域下临淮泥塑品牌设计策略,以期对提高临淮泥塑品牌的知名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倩芸  周莉英 《包装工程》2018,39(22):313-319
目的 为了找到服装菱形纹样长久演变生生不息的原因,促进服装菱形纹样设计更好的发展,以不同的方面出发对服装菱形纹样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方法 在研究服装纹样、菱形纹样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服装纹样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总结出了服装菱形纹样的4个美学特征和3个文化内涵。结论 4个美学特征分别是和谐之美、对称之美、节奏之美、变化之美,3个文化内涵分别是“大”美思想、“合”美思想以及“变”美思想,并试图挖掘服装菱形纹样中凝结的无限审美智慧与内涵思想,为现代菱形纹样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考,启发设计师从更深层次考虑纹样设计的传承及发展。在符合现代审美、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的保留其固有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体现服装本身的商业价值,更有利于提高服装菱形纹样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操属于难美项群运动项目,体操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的特征。但是,力、美、难、新、稳的高度统一是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体操美的真义。  相似文献   

5.
鲁南泥塑艺术是一朵民间艺术之花,朴实生动,绚丽多彩,题材广泛,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无数的民间工匠在其农闲时节从事生产制作,利用庙会节庆销售,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一件又一件生动的泥塑作品。造型夸张而又逼真,简洁艳丽而不粗俗。赋予了中国传统泥塑艺术别具一格的东方神韵。本文通过综合性的泥塑技法叙述,探究鲁南泥塑艺术的鲜明的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陶质彩绘文物是指用硅酸盐制作的表面有彩绘颜料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但目前整体保存的现状堪忧。由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工作的缺乏,使大多数陶质彩绘文物出现表面彩绘起翘、脱落等现象。系统回顾了国内外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有机类文物加固材料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盲用非常普遍,而对其使用的界定与利弊未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脆弱性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研究还未深入持续开展,导致现有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未能满足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工程的需要,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评估研究仍需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魏广 《包装世界》2004,(1):88-89
"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要探索某一事物的"美"之所在,就要先弄懂什么是"美",也就是要确定美的本质.对于美的本质的问题,被认为是美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8.
王玉娟  周著 《包装工程》2022,43(10):421-426
目的 通过形式上的线上和线下、级别类型和接受群体上的分层分类传播,扩大凤翔泥塑的民众认识度,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构建凤翔泥塑适应社会变迁、不断更新发展的生态模式。方法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及文创产业良好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研究从消费侧的民众认知与需求,供给侧的协同创新两方面,梳理凤翔泥塑等非遗项目民众认知度低、创新发展不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分析传播渠道、创新重构、高等教育、产业平台、文化内力等资源和方式在其现代适应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结论 凤翔泥塑等非遗资源需要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参与到大众日常消费生活中,从而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提升其现代适应性的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我困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本文从血缘、地域和文化三个方面对陕西风翔彩绘泥塑生存与传承的分析,说明了民间艺术生存的民间土壤。  相似文献   

10.
玉田泥塑是中国北方民间泥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民间美术的共有特色。受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玉田泥塑在色彩运用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运用NCS标准化色彩体系及色彩学原理,系统地归纳了玉田泥塑的色彩,整理了其色相、色系和色彩搭配规律,并结合民间美术用色规律和文化内涵,对不同题材的玉田泥塑色彩语言形式和内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玉田泥塑色彩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周福泉 《上海包装》2023,(10):30-32
近年来,数字雕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带来了更多选择,也为玉田泥塑文创产业的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概述了数字雕塑技术的定义、优势以及对玉田泥塑的作用,分析了唐山玉田泥塑艺术的主要特征及发展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了数字雕刻技术在唐山玉田泥塑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祝嘉 《工业设计》2012,(2):58-59
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黑夜带来了光明。还记得曾经每当停电的时候,都会有莫名的恐慌,因为所有的灯都不亮了,或许这正是现代人的悲哀。人类追求光明的历史要追溯到石器时代,原始人学会了使用火,并保存住了火种。但这时还没又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灯,储存火种除了照明还担负  相似文献   

13.
杨武生 《中国包装》2011,31(10):15-18
惠山泥人是江南地区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多以大红、淡绿、云青、金黄等颜色在泥人身上绘制而成。其色彩华丽璀璨,工艺大气精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吴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吴文化民族意识,.本文即试图从彩绘搭配及吴文化传承等角度来分析其抽象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篆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艺术性、美学价值都与汉字相联,离开了汉字也就谈不上篆刻艺术。篆刻简单讲就是将篆文或隶书或楷书或简化字凿刻于金属物或石子或竹木上的一种实用性信物或叫印迹物证,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特殊“艺术品”。从文化性来讲,其形式形制完全植根于中华民族诚信文化信仰当中,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以期达到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刀凿完美的展现了汉字架构所蕴含的美学形态,凸显了汉字特有的艺术魅力,装饰其应用于包装之中,对提升包装效应,弘扬文化传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凤翔彩绘泥塑的艺术特点,指出其工艺品现有包装设计手法落后,包装应有的保护、储运、促销等功能性设计缺失,缺乏品牌意识,缺乏相应的地域文化底蕴,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特征等,提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注入地域性文化特征等,意在提升凤翔彩绘泥塑工艺品包装的品位,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贾斌 《中国科技博览》2010,(25):133-133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美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高校体育美学教育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美学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洁  袁萍  张瑢 《包装工程》2022,43(2):29-34
目的分析技术革命引发人与工具关系的变革,研究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美学、技术美学、认知美学三个阶段的审美变化及发展规律,探讨智能产品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产品案例分析技术革命引发的产品设计美学发展,基于情感计算、脑神经科学及哲学伦理的文献梳理及对比讨论智能产品美学的发展方向。结论机器美学、技术美学、认知美学三个发展阶段中人与工具的关系体现为操作关系、协同关系及交互关系,产品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形式追随功能、形式唤醒功能和形式映射功能;智能产品在人机关系上表现出感知、行为、情感的融合关系,形态上表现为形式逐渐脱离功能;智能产品设计美学应重点考量可持续发展、社会伦理、情感异化和过度依赖的影响约束,对智能产品采取"适度智能"的设计策略,逐步形成"适智美学"。  相似文献   

18.
对当下设计美学中"功能性"内涵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功能性的思考 设计通常被认为是功能性很强的人类活动。“形式服从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所有设计师的共识,于是设计行为直接与实用性联系到了一起,导致设计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简单机械地划上了等号,设计也就被人们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实用行为。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设计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寇瑞冰  朱力 《包装学报》2015,7(4):89-92
解释学美学的"视界融合"原则使过去视界与现在视界相结合,因而当代环境设计可在可行范围内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活化"与"保育";据"效果历史"原理,艺术(包括建筑艺术)作品的生命是超越时间限制的,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人们解读作品可见仁见智;"合法的偏见"原理为个人意识乃至社会意识有力地影响人们对建筑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美学视角,人们据此可改变和拓展历史建筑的功能。而在接受美学影响下,环境设计立足于接受者即环境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国内外数据可视化中设计美学研究的梳理,形成较为全面、清晰的知识框架并为未来相关理论与技术应用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CNKI与WoS数据库选取1984—2022年的文献,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