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钼矿选矿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钼矿选矿工艺和选矿设备,油类和黄原酸盐类混合捕收剂,絮凝浮选,用硫酸锌与亚铁氰化钾分离滑石与辉钼矿,碱浸-浮选高氧化率钼矿石,离子浮选,采用浮选氧压氧化浸出浮选工艺从低品位钼精矿生产纯三氧化钼。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钼矿选矿工艺和选矿设备,油类和黄原酸盐类混合捕收剂,絮凝浮选,用硫酸锌与亚铁氰化钾分离滑石与辉钼矿,碱浸-浮选高氧化率钼矿石,离子浮选,采用浮选氧压氧化浸出浮选工艺从低品位钼精矿生产纯三氧化钼。  相似文献   

3.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自主研发了一种浮选捕收剂——TY系列浮选捕收剂,该捕收剂主要应用于辉钼矿浮选。采用该捕收剂对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不同品位的钼矿石进行了浮选应用研究工作。结果表明,TY系列捕收剂可完全替代目前钼矿选厂所用的柴油、煤油及黄药等捕收剂,所得钼精矿质量相当,钼浮选回收率可提高0.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某硫化-氧化混合钼矿生产钼尾矿Mo含量过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试验研究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的优化确定了尾矿再磨—预先脱泥—氧化钼浮选的工艺流程。针对氧化钼矿物难选的现象,研究开发了新型两性捕收剂α-氨基酸,实现了对钼酸钙矿物的有效回收。最终选矿指标:在Mo尾矿含Mo0.095%条件下,所得氧化钼精矿含Mo 8.120%,精矿中Mo总回收率达到了77.467%。  相似文献   

5.
1、关于硫化铜钼矿石浮选2、国内钼矿石选矿实践3、从铜钼矿石中综合回收钼的试验研究4、铜钼矿石的混合浮选和分离5、提高难选铜钼矿石选矿回收率的研究6、辉钼矿与易浮脉石浮选分离的研究7、关于提高钼精矿产品质量的研究与实践8、油类捕收剂影响辉钼矿可浮性因素的探讨9、用矿泥分散剂—水玻璃强化磨矿分级作业的试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含铅钼矿综合回收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贤  曹亮  马光  张文钲 《中国钼业》2012,36(5):7-11
陕西洛南县含铅钼矿床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细粒级碳酸岩脉型钼(铅)矿石,其钼平均品位0.06%~0.078%之间,铅品位0.14%~0.25%。本研究采用选冶联合新工艺,使该资源中的有价金属钼、铼和铅金属获得了高效综合回收与利用。新工艺采用柴油作钼的捕收剂、再磨时加活性炭脱药、磷诺克斯抑制铅、钼精矿湿法除铅等技术,获得了53%的高品位钼精矿。彻底解决了矿山钼精矿品位低、含铅量高、冶炼高铅钼精矿污染环境等生产难题。对钼中矿采用石灰作矿浆pH调整剂、糊精作黄铁矿抑制剂、硫化钠作方铅矿活化剂,乙基黄药与戊基黄药组合药剂作捕收剂、2#油作起泡剂、水玻璃作脉石矿物抑制剂,经3段浮选分离使钼矿中的铅得到高效分离回收,获得了铅品位为60%的铅精矿。  相似文献   

7.
根据合金矿石的结构特征,应用现代电化学原理进行合金矿石自然可浮性的研究,显示出一个新的浮选领域──含金硫化矿石无捕收剂浮选.通过对山东某金矿石进行系统、详细的无捕收剂浮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金硫化矿石完全可以实现无捕收剂浮选,其浮选行为可以通过调整矿浆电位加以控制,浮选指标与常规有捕收剂浮选指标相当.  相似文献   

8.
西藏某铜钼矿矿石性质复杂多变,常常伴生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并且矿石矿泥含量波动较大。采用黄药作为捕收剂进行混合浮选能够取得较好的铜钼混合浮选指标,但在铜钼分离工艺流程难以实现有效的铜钼分离,尤其是黄铁矿、大量矿泥的进入往往造成钼精矿不合格。在铜钼分离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抑制黄铁矿、分散矿泥无果的情况下[1-6],为解决此问题,技术组采用煤油、丁基黄药对铜钼矿进行捕收的混合浮选工艺,在混合浮选目的矿物回收率指标不受影响的同时,铜钼分离指标得以明显改善。小型试验钼精矿钼品位由41.02%提升到49.12%。  相似文献   

9.
铜钼矿的浮选工艺和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铜钼矿的几种浮选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铜钼矿浮选捕收剂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捕收剂及铜钼分离抑制剂是综合回收铜钼矿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难选铜钼矿难于浮选的原因主要是矿物表面被氧化。通过对铜钼矿表面改性,然后采用新型浮选剂JT-235进行浮选,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电场改性后,铜钼矿石铜回收率达到79%,钼回收率增加到75%;经过碱改性后,铜回收率增加到89%,钼回收率增加到84%;经过盐酸改性后,铜回收率最高达到83.5%,钼回收率达到80%。改性方法简单可行,成本增加不大。  相似文献   

11.
某含钼白钨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树宏 《中国钨业》2007,22(3):10-14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某矿石性质复杂的含钼白钨矿,采用单一浮选工艺流程,在Na2SiO3弱碱性介质中,进行硫化钼浮选,在Na2CO3和Na2SiO3碱性介质中用GYW新型氧化矿捕收剂进行白钨矿粗选。白钨粗精矿加温精选采用改进后的“彼德洛夫法”,当原矿含Mo0.08%、WO30.58%时,获得Mo品位45.5%、Mo回收率80.1%的钼精矿和WO3品位65.7%、WO3回收率75.9%的白钨精矿,钨和钼获得较好的回收。  相似文献   

12.
对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钨精矿脱硫后硫化矿进行了钼、铋无氰浮选分离回收的试验研究。针对该硫化矿性质,进行了抑制剂种类和用量、捕收剂用量等比较试验,采用了优先浮粗钼精矿一粗钼精矿精选一浮粗钼精矿的尾矿再浮铋的优先浮选工艺流程,使用非氰组合抑制剂Na2CO3、ZnSO4、Na2S取代氰化物进行了钼铋无氰浮选分离,试验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并获得了与矿山传统的有氰选矿工艺相近的选矿指标:钼精矿含钼39.13%、钼回收率55.63%,铋精矿含铋15121%、铋回收率80.87%。  相似文献   

13.
氧化锌矿的浮选工艺分为硫化-胺浮选法、加温硫化黄药法、脂肪酸直接浮选法、螯合浮选法、絮凝浮选法及其它浮选法等。本文系统介绍了这几种浮选工艺及其捕收剂的研究现状,认为浮选新工艺和新型高效捕收剂是解决氧化锌矿难以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秘鲁某含砷铜钼矿进行浮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改性硫脲Mac-12为捕收剂、AH-1为砷矿物抑制剂,闭路循环浮选流程可得到含铜26.65%、钼0.637%、砷0.348%的合格铜精矿产品,其铜、钼、砷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88.15%、85.77%、33.80%。  相似文献   

15.
提高高硫含金矿石精矿品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立雨 《黄金》2001,22(8):35-38
对河南某矿高硫含金矿石,用中性煤油作捕收剂,配合其它调整剂,采用弱拉弱选的原理提高金精矿品位,收到较好效果,该试验研究结果为高硫含金矿石精矿品位的提高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OK2033是为赞比亚谦比希西矿体氧化铜矿开发的新型氧化铜矿捕收剂,本文主要研究了OK2033对国内氧化铜矿的捕收效果和对矿石的适应性。OK2033用于吉林某地氧化铜矿浮选,效果好于羟肟酸,粗选回收率比羟肟酸高出1.5%以上,铜粗精矿品位高出近1%。  相似文献   

17.
江西某氧化铜矿含铜量2.87%,其中氧化铜占其铜含量的93.88%,氧化程度高,嵌布粒度细,属复杂难选氧化铜矿。根据矿石性质,采用氧化铜特效捕收剂T-711与异戊基黄药组合作捕收剂硫化浮选,两次粗选、两次扫选、一次精选的闭路流程,最终得品位22.79%,回收率88.46%的铜精矿,使该高氧化率铜矿得到了较好的回收。  相似文献   

18.
捕收剂YY-B01浮选铜铅锌矿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以内蒙古某地的铜铅锌复杂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原矿含Cu 0.25%、Pb 2.53%、Zn 4.47%,并且伴生Ag92.5 g/t、In 42.5 g/t,在研究了该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捕收剂的种类和用量试验,最终选择了YY-B01作为铜铅粗选的捕收剂,从而得到铜精矿中含Cu 17.62%、回收率达到58.26%;铅精矿含Pb 66.55%、回收率高达90.39%;锌精矿含Zn 48.12%,回收率90.29%;与此同时,铅精矿含Ag达到1 642.0 g/t、回收率60.3%,锌精矿含In达到248.7 g/t、回收率达到53.5%。结果表明,此浮选捕收剂可有效应用在该复杂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9.
云南某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的颗粒细小,属于微细粒金,且与脉石关系密切,同时矿石中又含有一定量的粘土矿物,对分选不利。对该矿石采用浮选法富集金矿物,采用Na2CO3作为矿浆pH值调整剂,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钠作为组合抑制剂,异戊基黄药和丁胺黑药为混合捕收剂,实现了含金矿物与脉石矿物有效的分离。在原矿金品位为3.15g/t的条件下,获得了精矿金品位为63.21g/t,金回收率为89.30%的良好试验指标,可望为类似金矿石的分选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钼矿石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钼矿石进行试验研究,采用一次粗选、两次精选的工艺流程,用煤油为主要成份的高效复合捕收剂FM作为浮选捕收剂,用水玻璃作分散剂,试验获得如下指标:钼精矿品位为49.02%、回收率为88.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