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标准体系明显缺位。根据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水利科学快速发展形成的保护水的技术标准需求,提出在当前完善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标准体系工作中要注重标准制定的前瞻性,加强科学试验验证,切实提高技术标准的科技水平,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好水资源保护标准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结构的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用技术标准,以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居多,也有工民建和交通等的工程建设标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在分析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借鉴魏尔曼标准体系三维结构的思想,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参考"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结合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践,研究构建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利用标准在三维模型中坐标点位置,确定标准在体系框架中的选用顺序。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河湖水系众多,跨越3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水利工程存在建设主体、建设机制、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等差异。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示范区水利工程,在梳理分析了示范区内水利工程典型类型和既有水利建设标准体系及标准差异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长三角示范区水利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协同路径,并以元荡生态岸线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为示范开展了实践。结果表明:(1)示范区内水利工程主要为典型平原河网地区的水利工程,包括泵闸工程、水源工程、河道湖泊及湿地等类型;(2)除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水利技术标准外,各地针对本地水利工程特点出台了诸多地方标准或指导性文件,导致水利建设标准差异性较大;(3)针对多地既有标准、单一地区先进标准、缺失或创新性标准提出的水利建设标准协同主要路径和辅助路径,以及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可为示范区水利标准协同和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依据和保障;(4)以元荡生态岸线修复项目示范实践形成的跨界水体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项目一体化实施标准,体现了跨区域协同要求,彰显了示范区一体化生态建设的机制优势。  相似文献   

4.
系统归纳梳理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地区,部分国际组织,我国水利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行业部门以及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技术标准进展情况.我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近10年相关技术标准快速发展,但由于河湖生态系统本身的动态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河湖治理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相关技术标...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等5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评价方法的分类,探讨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未来研究趋势。我国水利工程生态效应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必须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负效应,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健康和谐地发展;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和扩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尺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紧缺、生态脆弱,且长期以来存在多个管理主体。生态保护与修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保障了生态安全;1999年开始实施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有效改善了河口的生态环境状况。黄河三角洲现有法规制度已初步形成体系框架,为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这些制度存在管理范围交叉重叠,生态用水保障较弱,流路保护效力偏低,配套规划滞后和标准有待统一等问题,建议确立黄河三角洲生态协调机制、黄河三角洲生态用水保障制度、严格的入海河道管理保护制度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综合监测制度,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加快推动《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的批复,划定容沙区范围,制定地表水和海水统一的水质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7.
水利工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诸如河道断流、鱼类灭绝、湿地退化、咸潮入侵等生态问题,而生态问题又反过来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该文介绍了几个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生态环境因素,并简述了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以期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纳入生态保护元素,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利行业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较为笼统,部分技术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需参照国际标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水利标准体系。现阶段,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者没有明确的界定方法,且《体系表》内容较多,存在交叉分管的问题。本文基于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翔 《水资源保护》2020,(2):I0002-I0002
水利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周边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必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找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21,43(10)
为了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生态水利,以满足和支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分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水利发展经历的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4个阶段,生态水利发展经历的生态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3个阶段,论述了生态水利与生态水利学的关系,阐明了构建生态水利学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水利的概念,初步探讨了生态水利学的定义、内涵、特征、研究对象、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任务与内容等,并构建了生态水利学体系框架。研究表明:生态水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其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生态水利学的研究对象是,水循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从流域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原理出发,采用现场观测和遥感观测、原型试验、物理试验、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系统分析等方法开展生态水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葫芦岛市青山水库是辽宁省葫芦岛市最大的水利工程,青山水库工程的修建将对葫芦岛城区的经济发展、六股河流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水环境的改善及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起到基础性保障。葫芦岛市青山水库生态环境从陆生生态保护和水生生态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有效地保护,通过陆生生态保护措施和水生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2.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水利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出现了体系框架中层次维没有发挥显著作用、体系框架内部交叉重复、标准之间交叉重复、有些标准偏小偏细、存在个别缺项漏项、标准特征名使用不规范和标准国际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存在问题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治水是从古至今一直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治水思路经历了3个转变阶段: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我国水利工程所要达到的功能需求也在不断扩充,除了满足基本的供水、防洪、发电等社会需求外,目前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开始关注,水利工程需对周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与修复。本研究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出发,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例,阐述了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效应的区域响应评价体系构建,并结合专家评议建立了评判矩阵得出了环境负效应评议结果,最后针对上述结果给出了减轻或消除生态负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匡少涛  孔慕兰  汪自力 《人民黄河》2004,26(10):40-41,44
德国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早,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管理体现了多目标的要求。通过对德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法规、管理技术及建设与管理费用的介绍,提出了可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借鉴的几点启示:①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②积极探讨水利协会(或委员会)市场运作的模式;③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的法规体系;④精简机构,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水利工程源自水利工程,综合了生态环境的特点,保留水利工程的兴利除害等效果,同时达到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的目的。车陂涌水环境治理工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建设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排涝的基础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周边环境健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应地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政府及人民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在这些问题中,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联系得十分紧密,所以必须着重研究。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确保我国水利工程健康、可持续、稳健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效应的影响,并对改善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永俊 《陕西水利》2016,(2):170-171
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失衡、水资源污染问题屡见报端,发展生态水利建设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如何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生态水利建设的内容、重要性及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生态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生态水利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观音堂水利工程为例,采用遥感技术和分形理论,初步构建了定量评价水利工程建设区陆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基本框架。应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归类得到建设区各类生态环境影响模地,经生态优势度计算得出观音堂水利工程建设区林地拼块的优势度高达88.11%,通程度也高(Td=86.51%,Tf=92.30%),是生态质量受影响的控制性绝对优势组分;生态系统分形规律的标区明显,形成了一个相对孤立的生态系统。依据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确定该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面积为67.4 km2。  相似文献   

19.
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主要是着眼于解决我国当前突出存在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水利工程调度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改善流域水环境,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支持,文中主要结合水库、湖泊的生态与环境调度,从实施调度的必要性、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关键技术和研究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调度研究的总体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体系,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消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正常进行。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不仅会大大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导致生态环境调节降低。因此,必须加大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