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星载微波探测仪是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之一.主要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月壤微波辐射亮温,进而反演月壤厚度的信息并对月球的氦-3资源量和分布进行评估.为了监测某段时间微波辐射计工作是否正常,我们需要对辐射计下传的大量数据按工程要求进行处理.MATLAB应用软件以其强大的科学计算和可视化功能成为了微波探测仪数据处理工具之一.本文结合微波探测仪工程实例,编写了MATLAB数据处理程序,并比较分析了两种MATLAB数据读取的方法,从而总结得出一种提高MATLAB大批量数据处理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PowerBuilder是Powersoft公司推出的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强有力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为了在PowerBuilder中实现对数据窗口对象中的数据进行灵活编程处理,文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案,分别是在PB提供的事件中编程方法、结合系统函数和数据窗口控件编程方法、采用自定义函数法结合数据窗口控件方法.结合一个工程实例,对三种方案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况,灵活使用上述方法,可以提高编程效率和系统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高速视频数据光纤传输系统的物理层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要将不同性质的数字视频信号分时复用,通过单根光纤将各种信号从光电跟踪设备旋转的机上探测机构传输到机下数据处理单元,而数据的并发性和数据位宽的不同会造成数据传输不连续、带宽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恢复视频信息中行场信号的方案,给出系统物理层协议的实现,结合物理层编解码芯片的特点,采用恢复系统中时钟信号以及8B/10B编解码方法,使系统传输速率提高到2.0 Gb/s,误码率小于10-12.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输总线不匹配问题,使所有数据并行传输.  相似文献   

4.
区域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结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是一个企业级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管理我国所属海区海洋地质调查获取的基础地质资料。结合我国区域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特点,对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结构模型及体系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意在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及不同专业类别地理空间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综合管理,为信息资源共享、资源深层次应用及多维可视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注意力机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注意力机制已广泛地应用在深度学习的诸多领域.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结构模型不仅能够记录信息间的位置关系,还能依据信息的权重去度量不同信息特征的重要性.通过对信息特征进行相关与不相关的抉择建立动态权重参数,以加强关键信息弱化无用信息,从而提高深度学习算法效率同时也改进了传统深度学习的一些缺陷.从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数据预测等不同应用方面介绍了一些与注意力机制结合的算法结构,并对近几年大火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和reformer算法进行了综述.鉴于注意力机制的重要性,综述了注意力机制的研究发展,分析了注意力机制目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该机制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应用模式识别对储层岩性进行准确的识别,根据不同性质分类器的组合可以较全面描述一个模式从而降低识别错误及增强识别鲁棒性这种特性,结合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实现了多个分类器的定量组合.应用了几种不同的分类器进行组合,同时应用某油田的岩性识别作为实例进行验证,并与单个分类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间等条件下组合分类器的性能要比单个分类器的性能要好得多.这说明了应用不同性质的分类器进行组合识别的分类方法足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服务器信息监控与分析系统的着眼点是信息流分析与数据留存.本文在论述了服务器信息监控的意义及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例应用,介绍了对服务器的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协议分析等方法,自行设定的参数组合,使服务器的监控具有更好的弹性和即时性.最后给出数据汇总信息及输出结果,由此说明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快速的取得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数据挖掘一般都是从特定的、静态的数据源进行挖掘,可是现实世界中信息的来源是复杂多样的,特别是网络信息,利用传统的挖掘算法无法准确地从大量的无结构动态数据源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网络数据整合方法,使不同单位、不同平台、不同数据结构的网络数据能够有机地整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通过对研究生调剂相关数据的实例应用研究,可以看到采用基于SOA的WebService技术来整合实时的研究生调剂数据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对地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Gateway服务网关和Consul注册中心,构建了一个基于Spring Boot微服务架构的地质档案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通过Layui开发前台页面的主要部分,并结合Spring Boot框架搭建后端微服务实例,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及非关系型数据库Redis共同作为系统数据存储的载体,建立了用户管理、档案入库、档案借阅归还、OCR图片识别等功能模块.系统将地质档案进行电子化存储,促进了资源共享、统一调用,减少了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地质档案信息数据融合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面向不同图形处理算法应用的统一实现平台,提出一种面向硬件实现的多种算法融合处理体系结构.该结构将通路控制、参数控制、复用控制、状态检测等方式与数学运算库有机结合,采取串行结构将多种图形处理算法进行统一实现;在此基础上,将纹理映射算法和深度图像三维变换算法进行融合,实现了面向FPGA的设计.最后在FPGA平台上进行了验证与资源分析,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Geological structures 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s in this case, can be classified by quantitative depth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results from Landsat TM images and geophysical data. Although the lineaments with different depths can be visually interpreted together on Landsat TM images, the depth informatio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lineaments are however hard to obtain solely from the Landsat TM images of a study area under a thick cover, and it is of much importance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Western Slope Belt of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resent study, the 3‐dimensional field source information, including location and depth information, is derived from 3‐dimensional Euler deconvolution of gravity data in particular. As an example, it may be quantitatively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of depth range: <100?m, 100–500?m, 500–1000?m, >1000?m. It is then superimposed onto the lineaments map from Landsat TM images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uperimposed maps, we obtain valid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pth information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delineated on the Landsat TM images. Four depth‐layered map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depths are presented he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umber of structures with depth greater than 1000?m on the Landsat TM images is fewer than those at the other three depth ranges. The detec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on Landsat TM images attributed to depth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geophysical data may also be possible by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数字南海"系统是包含五十多种专题数据源,几十种数据格式的软件系统。本文研究从"数字南海"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数字南海"空间数据仓库构建策略,对开发的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数字南海"系统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为系统的实现确定目标,并为数字南海系统的使用以及南海问题的研究理清脉络。  相似文献   

13.
圆锥指数CI(Cone Index)可以综合反映土壤机械物理性质,它可用以表征土壤耕作层深度和土壤可行驶性,为越野车辆地面通过性提供判断依据。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的圆锥指数测量系统。通过超声波发生器得出探头插入深度,通过探头上的应力传感器测得土壤每一点深度时探头所受的应力,从而得出土壤的圆锥指数。系统还配备GPS接收系统,能记录每次测量的经纬度坐标,并根据经纬度地名对照表在记录中存储相应的地名。系统通过扩展存储容量使测试记录数可达到万条,并能通过串口把数据上传到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14.
Polarimetry is a technique for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change in polarization in a backscattered electromagnetic signal (in this case a radar signal) with reference to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incident signal for estimating the geophysical properties (roughness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urface elements. In this study, quadrapole Radarsat-2 data have been utilized for mapping geological elements in Archaean terrain based on their geophysical parameters preserved in the four polarization channels of Radarsat-2 data. The study illustrates how single-look complex polarimetric data can be processed to extract information on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and covers (i.e. soil type, etc.) preferentially developed over each rock type.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C-band polarization power images can be used indirectly to delineate lithounits provided each unit has characteristic surface roughness and moisture resulting from the surface cover or exposure pattern developed over each lithounit. Moreover, polarimetric data (inclusive of phase and amplitude) provid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when we compare this informa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simple polarization composites, derived from the backscattered image of each polarization channel.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structural imprints are enhanced in co-polarized (HH, VV) data, whereas the cross-polarized channel (HV, VH)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land cover.  相似文献   

15.
RS、GIS、GPS在西北农业大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三大高新技术(“3S”技术),可以 独立地,也可以相互补充地为农业生产和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它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生 产系统的多维信息,尤其是时间维的信息,能综合性地管理和处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并能为农 业生产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进而精确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论述了 “3S”技术在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应用前景,着重于土壤水分的遥感反演以及干旱和荒漠化的动 态监测。  相似文献   

16.
海底观测网通过光电复合缆为运行于海底的各种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传感器提供连续电能和数据带宽,是近几年海洋科学研究的新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先研究项目——南海海底观测示范网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硬件及软件系统设计。经过水池试验表明:研究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视频、控制命令等信息通过光纤以太网的实时双向传输,能够实现对电能质量指标和绝缘、漏水等安全指标的实时监控,能够实现故障的智能处理,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南海水产养殖业特点,设计了一种海洋牧场多参数智能监测系统.选取温度、pH值和浊度作为监测对象,利用单片机收集水下传感器数据,通过低频信号发射模块传输数据,通过ZigBee技术自动组网实现水上数据远程传输,上位机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实现对海水生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并提供远程访问功能.外场测试证明:系统具有灵活性好、功耗低、成本低等特点,可以较好地用于海洋牧场水质监测,全面提升海洋牧场的科学化监管和告警等管理.  相似文献   

18.
将地质灾害监测与三维可视化及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灾害数据、监测数据的综合呈现。通过中国移动MAS平台实现灾害信息的自动查看和报警,为地质灾害指挥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因此需要对开采过程进行相关监测。时移 地震可以反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储层沉积物地震反射特性变化。该文首次基于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提 出海底原位激发和采集的二维时移地震系统,给出了系统及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流程设计和关 键参数设计,并对设计过程和相关依据进行详细论述。该系统主要由深水电火花震源、深水多基元接 收缆、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和电池组及其管理系统组成,同时还包括深水电机、深水电滑环、自动排 缆器等辅助机构。其中电火花震源最大激发能量为 1 000 J,接收缆采用 16 个耐压 20 Mpa 的深水检波 器构成,基元间距为 1 m,接收的地震子波经 16 通道采集卡处理后进行原位存储。系统由锂电池进行 供电,采用周期性唤醒的工作模式,设计水下工作 2 个月,每小时进行 1 次激发采集,最大工作水深为 1 500 m,最大地层穿透深度为 250 m,最高分辨率为 0.5 m。该系统的海底原位激发和采集可以完美实现 采集数据的空间一致性,确保时移地震数据反演出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沉积物地震反射特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