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针对由于航海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传统的航标灯定位精度不高,容易偏离航道或发生碰撞的问题,根据其定位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伪距改正数的线性组合模型。该模型以单基站伪距差分定位为基础,选取3个参考站和一个移动站并将其误差源理想化,在各参考站上利用高精度GPS定位模块测量其概略坐标,通过各参考站的位置关系建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单GPS模块伪距差分定位的精度,且随着参考站数目的增加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超短基线的定位方法定位精度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夹角几何关系的超短基线高精度定位方法。该方法构建超短基线定位误差分析模型,依据超短基线中存在的夹角几何关系,研究了深度信息对超短基线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有效利用深度信息,减小主要误差源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定位精度的目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超短基线定位精度,尤其是对以相位差估计误差为主的情况效果更为明显,且在绝大多数区域均能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离层和对流层对GPS定位造成的影响,利用Klobuchar、Saastamoinen模型修正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在DSP+FPGA平台上实时接收卫星信号,并实现GPS定位。对比分析有模型修正与无模型修正2种情况得到的GPS定位结果表明,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对定位结果的经纬度影响较小,对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矢量水听器双潜标系统纯方位定位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基于矢量水听器的双潜标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分析,从纯方位被动定位系统原理入手,推导了此类条件下定位误差的几何稀释度的具体数学表达式.结合矢量水听器及潜标的应用条件,给出了仿真参数的选取依据.研究了系统基线长度、测向误差及站址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计算机仿真及数学分析表明,增大基线长度可以提高系统定位精度,较小的测向误差会引起较大的定位误差,站址误差所引起的定位误差大于站址误差本身且存在最小值,其值是站址误差的2倍.该研究为潜标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GNSS导航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是一个主要的误差来源,严重影响着导航定位的精度.因此需寻找一个恰当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以削弱电离层误差带来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详细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电离层改正方法,为不同需求用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基于IRI和Geogiadiou模型的电离层延迟改正结果均在60%以上,而Klobuchar模型在理想情况下可改正掉75%左右的电离层影响.在基于参考站电离层改正方法的几种内插模型中,LIM与LCM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手持式GPS定位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手持式GPS的标称精度为10~15m,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单点定位精度在无SA政策时仅为15~30m,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其定位稳定性,绝对定位精度,得知手持式GPS定位误差主要以系统误差和粗差为主。粗差主要来源于观测条件,如卫星通视条件欠佳等,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GPS定位卫星和定位信号的大气延迟等,由于偶然误差具有n趋近无穷大,期望值趋近于零的特性,因此根据均值模拟修正法,对观测误差进行识别和改正,最终可以获得8m左右的手持式GPS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7.
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智能交通、气象、环境监测、测绘等领域。GPS测量定位技术,是将卫星位置(卫星坐标)作为已知值,以伪距或者载波相位为观测量,通过空间后方交会原理计算出地面点位或者空间基线。GPS卫星星历误差是一种起算数据误差,具有系统误差特性,它将严重影响到单点定位的精度,同时亦是精密相对定位中的重要误差源。主要针对削弱GPS卫星星历误差对定位精度影响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运用TEQC对GPS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各种误差对数据的影响,评定数据的质量.将通过TEQC处理好的数据导入TGO中进行基线结算及网平差,对比数据处理前后在基线结算与网平差时发生的变化,得出了TEQC可以弥补TGO的Timeline工具的不足,对GPS数据预处理后可以提高GPS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运用TEQC对GPS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各种误差对数据的影响,评定数据的质量.将通过TEQC处理好的数据导入TGO中进行基线结算及网平差,对比数据处理前后在基线结算与网平差时发生的变化,得出了TEQC可以弥补TGO的Timeline工具的不足,对GPS数据预处理后可以提高GPS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中距离参考站整周模糊度受电离层延迟误差和对流层延迟误差影响难以正确固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BDS中距离参考站三频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首先利用B2,B3频率观测值确定B2-B3超宽巷整周模糊度;利用B2-B3超宽巷组合观测值和B1-B3宽巷组合观测值所受电离层延迟误差较接近的特性,确定B1-B...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常用的测量天顶延迟的差分GPS技术具有效率低、成本高、可移动性差等缺点,而非差GPS技术可以克服差分GPS的缺陷.采用新的基于卫星仰角的余弦函数随机模型,利用非差码伪距精密单点定位方法估算了上海地区的对流层天顶延迟.通过把估算结果与探空观测和GIPSY软件的估算结果相比,显示大小都在同一个量级,趋势是一致的,而且均值相差和均方根误差都在厘米量级.表明单站地基非差GPS测量天顶延迟是可行的,并且其精度与GIPSY软件的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弱对流层对GPS静态定位的影响,针对两种不同高度,利用一种改进的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建立了新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利用九江地区地壳变形监测站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其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定位系统因非视距传播、多路径效应等因素所导致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到达时差的误差修正声源目标混合定位算法。首先,该算法在传统加权最小二乘法中引入动态权值修正技术获得泰勒级数迭代法初值,减少了迭代次数;其次,提出了后项时延选择算法,并结合标准残差函数剔除了误差较大的时差对定位性能的影响,选择最优的时差组合方式进行目标位置解算;最后,通过标准残差加权的方式修正混合定位算法误差,得到声源目标位置。 实验结果显示,新提出的误差修正混合定位算法性能优于参考算法,且对非视距误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定位系统的电离层网格校正的组成、特点及算法,采用网格校正法和电离层穿透点延迟内插法计算了穿透点的垂直延迟和伪距改正数,电离层网格校正技术是基于一种规定的球面网格,利用网格内插法获得了非常精确的延迟矫正数据。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电离层网格系统能够完全满足我国地域内WAAS用户的需求,与中国某城市区域验证结果一致,满足实际系统的应用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GPS测量中,电离层延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误差来源.对于单频接收机,由广播星历中提供Klobuchar模型参数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对于双频接收机,采用载波平滑伪距观测值计算电离层延迟改正.利用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系统的双频观测数据,分别用Klobuchar模型和载波平滑伪距观测值两种方法计算深圳市5个CORS站上的电离层延迟值,对两种模型计算的电离层延迟值进行比较,分析深圳市电离层延迟的周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GPS定位速度快、精度高,在土建等工程中得到普及应用,针对GPS定位中的精度保证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可供实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伪距测量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定位误差的主要来源,并讨论了提高其定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GPS RTK测量成果的精度估计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GPS RTK技术定位精度验后估计的欠缺,给出了GPS RTK测量成果的精度估计方法,通过实例介绍了此法的应用.并对GPS RTK测量技术用于控制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导出了相应的测量限差,为GPS RTK测量技术用于控制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规定.  相似文献   

19.
GPS网络RTK线性组合法模拟实验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了GPS网络RTK的定位原珲及其线性组合法的数学模型。然后引用某地区4个GPS控制点的观测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线性组合法数学模型的止确性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线性组合法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流动站与参考基准站间的测量误差;2)使用精密星历与使用广播星历进行网络RTK定位,两者定位结果精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差分GPS定位精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空间差分和时间差分两种方法, 研究了差分GPS定位精度受差分站间距离和差分改正数龄期的影响, 证明在满足差分站间距离小于100 km, 差分改正数龄期小于5 s的情况下, 各种空间相关误差以及SA对差分GPS定位精度的影响很小, 通常情况下可以忽略, 因此最终的定位误差主要取决于接收机热噪声和多路径效应.而利用一个GPS接收机的观测数据进行时间差分的方法, 无需建立差分基站, 可有效修正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 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