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网络传输是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广播电视日常管理当中,传输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于广播电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实际运行当中,时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保证传输质量。基于此,应当注重对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针对传输网络的常见故障,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从而更好的确保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微波网网络安全传输关键基础信息保障,是针对我省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络电路运维管理实际情况,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为依据,基于保障全省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络电路安全运行实施的实用可行的创新管理模式,是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实行"系统管理、统一调度、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的运行保障机制和广播电视微波网络安全传输"科学计划、统一标准、责任明确、维护到位"维护工作机制实施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模拟微波数字化是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网数字化的根本。本文从安徽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网的组网与系统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实现微波传输数字化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省广播电视现有IP微波传输网及台(站)现有设备硬件资源的梳理和分析,引进IP微波传输网智慧化平台技术,构建可智慧化监测、管理全省无线发射台(站)设备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微波台(站)的轻量化运行和智慧化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徐丰 《中国新通信》2012,(20):75-75
广播电视传输网是传播广播电视节目重要的设施,其日常维护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和数据信息传输的质量和安全、稳定性能,做好日常维护,看似简单,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日常维护工作。1广播电视传输网日常维护的方针、原则广播电视传输网日常维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线路设施正常、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使线路和设备的性能保持正常状态,确保网络线路和传输设备的正常运转,预防出现各种故障,使设备能在清洁的状态下运行,延长其使用时间。要贯彻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至上的原则,各部门及相关单位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以做好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传输网是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和数据信息的重要基础设施 ,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和数据信息安全畅通的传输离不开广播电视网的安全运行 ,网络能否安全运行又主要取决于日常维护 ,网络维护看似简单但却事关重大 ,因而对广播电视网络的维护工作一定要加强 ,特别是对跨行政区域远距离传输的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网如跨省辖市的省级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网和跨省市的国家级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网的维护工作更要加强 ,只有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的维护才能为在广播电视网上开展各种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 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维护原则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在广播电视网中具有重要作用(1)全国广播电视微波网广播电视网是指利用当今世界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送达到最终听众、观众接收工具的网,它由传输网、覆盖网、接收(用户)网组成,依据媒介的不同又可分为有线和无线,微波网属于无线传输网,它由一个个微波站组成了微波电路,进而形成微波传输网。担负着同有线传输网的光缆传输网一样的任务,即: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节目相互传输  相似文献   

8.
吴迪 《通讯世界》2018,(10):45-46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微波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数字微波传输技术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水平,满足了人们视听生活的追求。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微波传输网的特点及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优势,分析了数字微波传输网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数字微波传网的发展,以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是广播电视系统的“网络发展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国有线工程”,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为了构建一个能全天候安全运转的广播电视网络综合传输平台,必须对省级广播电视系统的微波传输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网、有线光缆传输网“三网分离”的格局进行整合,使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技术和微波技术相结合而成的同步数字传输网是一个融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于一体,有效地提高了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满足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要求,同时是抗拒自然灾害和抵御人为破坏重要通信传输方式,是传输网络的新发展方向。建设SDH数字微波传输网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电视系统安全播出与保障系统,并按照国家对微波、卫星、光缆三种不同传输技术手段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张延川 《电信科学》1999,15(9):26-30
本文通过对于我国长途干线传输网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层次划分和支持系统和需求分析,提出了我国长途二线传输管理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及相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由模拟微波传输系统改造成为SDH数字微波传输系统,过去以监测为主的监控系统已不能适应数字设备的要求,只有SDH网管系统才能完成。此文主要介绍了SDH微波网络管理系统的等级、结构、功能及网络管理软件。  相似文献   

13.
王世文  马蓉  谢波 《通信技术》2011,44(8):100-102
以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数字微波设备网管系统功能为切入点,介绍了北京-武汉微波网管系统EMS的构成、网管接口之间的协议以及DCC通道、DCN组成,阐述了MS3201网管系统逻辑结构,重点分析了EMS和GNE、本地及远程操作终端、SMS之间的DCN通道组成以及微波网元之间、FOTS/MUX网元之间的协议组成。介绍了网管人员在日常运行维护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网元托管故障、微波设备故障、复接设备故障等,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故障处理措施和方法,保障京汉微波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许川佩  夏冬  陈雪良 《通信技术》2010,43(1):145-147,150
为实现对不同厂家微波设备的集中管理与维护,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设计了微波网络管理系统控制器。设计的控制器为微波网管系统提供了底层硬件管理平台,控制器提供多种接口与微波设备通信,实现微波设备数据采集及告警管理。同时,控制器通过RS-232接口或网络接口与微波网管软件连接。用户通过定制系统的MIB(管理信息库)及使用软件选择接口连接方式,就可以实现在统一平台上对不同厂家的PDH微波设备、SDH微波设备的集中管理与维护。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电信网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明光 《世界电信》1997,10(3):17-19
在电信网达到一定规模,网路建设速度放慢之时,在设备 应商的名费技术支持到期后,数千万端口多种型号的交换设备和大量传输设备的技术支持由谁来承担?中国电信将采用什么策略 技术手段来保障维护部门能及时得到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本地网网管和集中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工程实施,深深感到与网管配套的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系统在电信支撑网的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SNMP的数字微波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中针对目前数字微波系统中多站点监控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NMP的网管模型,给出了SNMP在该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描述了网管系统中管理对象的划分、MIB库的建立、代理程序的扩展及其在“Clinux上的移植过程,通过实际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微波传输系统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7.
根据SDH通信原理,研究并拓展了基于数字微波传输通道的以太网络技术,以山西广播电视监测网络为实例,详细阐述了网络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维护要点。该网络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数字微波传输方式成功进行组网,不仅合理利用了广电资源,在数字微波的综合应用方面也有较为实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电双向网络开通教育网专网是近期开展的一项增值业务,系统介绍了利用EPON+交换机混合组网来构建教育网传输线路的方法,重点说明设备的配置方法和后期的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管系统在保障网络质量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简单介绍常见的网管告警类型,接着重点研究PTN新建设备网管入网和GPON设备网管接入的告警管理内容,提出设备网管入网管理流程和维护方案。通过严格实施网络设备工程告警管理和无效告警清理,控制网管活动告警,极大提升了传输网络的安全可控性。  相似文献   

20.
雷达组网是目前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空间区域进行多角度、多频段、多域协同探测,雷达组网能够获取目标的多维度信息,并利用数据的融合处理进一步地提升系统的目标探测与识别性能。随着系统对信号质量、信息传输链路带宽以及系统同步精度等需求的日益增长,基于微波光子技术实现信号产生、传输和处理的雷达组网正逐渐获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微波光子雷达组网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波光子雷达组网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