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水热共沉积结合热处理技术制备出了含Ni颗粒的碳/碳(C/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C/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基体碳由无定型的颗粒状向层状石墨转变,其石墨化度提高,复合材料中Ni的引入对基体具有催化石墨化作用.1 400℃热处理较800℃热处理C/C复合材料的强度降低了27%,模量提升了15%,其断裂行为由假塑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1 400℃热处理较800℃热处理C/C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降低了67.9%.石墨化度的提高增大了石墨微晶尺寸,降低了石墨层间距,减小了晶界的散射作用,从而提升了载流子浓度,有利于降低C/C复合材料的电阻率.  相似文献   

2.
Cr掺杂碳陶瓷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墨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耐热冲击性、化学稳定性、自润滑性、独特的高温稳定性和高温机械强度.因此,在航天、航空、核能、机械、化工和高温工程等众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常规的碳石墨材料存在机械强度不高,气孔率高,使用可靠性变差等缺点.该文利用Cr掺杂改性碳石墨材料,研究了掺杂量对碳陶瓷复合材料力学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解释了Cr对碳陶瓷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机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10%的Cr掺杂可使碳陶瓷复合材料抗折强度提高20.7%,抗压强度提高33%,气孔率降低16 67%,其机理在于Cr掺杂在碳陶瓷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原位生成Cr3C2晶体.  相似文献   

3.
Ni/Al2O3催化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催化化学气相渗透(CCVI)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新工艺,即在针刺碳布预制体中添加3.5%~4%Ni/Al2O3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以丙烯作碳源气体,在750~900℃下,经过100h的沉积,碳/碳复合材料的密度达到1.68g/cm^3。该材料经高温处理后,氧化失重率低、氧化起始温度高。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偏光显微镜(PLM)观察了基体碳的形貌,初步探讨了催化沉积碳和抗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增强剂对碳/碳材料沉积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探索了增强剂对碳/碳复合材料沉积速率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沉积速率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经过石墨化处理和表面改性处理的碳布作为增强剂,所制得的坯体沉积速率快,样品最终密度高;碳纤维体积含量(为30%~45%时)对样品最终密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C/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对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几组典型的不同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值,研究了C/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石墨化度与其硬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石墨化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随其体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体积密度的C/C复合材料洛氏硬度随其石墨化度的增加而降低;C/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对硬度的影响随其石墨化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体积密度为1.75-1.85g/cm^3的C/C复合材料,可据其洛氏硬度的范围大致判断其石墨化度的范围;对一定体积密度和热处理温度的C/C复合材料,可通过洛氏硬度判断基体发的微观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6.
孔隙率对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与吸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C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和吸湿性对防氧化涂层的制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三种孔隙率不同的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以及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前后的室温吸湿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孔隙率越低、石墨化程度越高的材料,抗氧化性能越好。吸湿性能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饱和。氧化后吸湿性能增强,并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在某一温度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7.
C/Si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承力及隔热等特点,可以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中,但在高温环境中其力学性能明显下降。为提高C/Si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在C/Si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基体中引入高熔点的ZrC材料,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recu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制备了C/SiC-Zr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分别在室温、1 200℃和1 600℃进行高温处理;冷却后室温条件下对C/SiC-Zr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进行压缩力学性能的测试,获得材料对应的弹性模量和压缩强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al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观察了高温处理后C/SiC-Zr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的表面特征;研究热处理前后材料的物相和组分的变化;分析高温处理后C/SiC-Zr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原因,同时与C/SiC四棱锥点阵结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后C/SiC-ZrC...  相似文献   

8.
医用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由碳纤维三维立体织物浸渍糠醇树脂、碳化、化学气相渗透和石墨化等主要步骤构成.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肖氏硬度计对碳/碳复合材料的表面微观形貌及显微硬度进行观察和测定.为进一步探讨该材料作为骨组织替换材料的可行性,开展了实验动物骨内种植实验,并通过X射线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对材料与骨组织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工艺制备的碳/碳复合材料组织结构均匀致密.该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与正常人体皮质骨十分接近的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热解碳制备了T3OO(PAN)碳纤维增强热解碳的单向C/C复合材料.在氩气保护下测定了这种材料在同一应力不同温度和同一温度不同应力下的早期蠕变行为.通过数学处理,早期蠕弯数据满足.m可表示为:m=0.0003T(K)-0.0016σ(MPa)+0.2032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碳/碳(C/C)复合材料的浸渍碳化(IC)工艺的改进技术中,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C/C复合材料浸渍量的理论公式,这对正确估计C/C复合材料的IC效果、研究IC工艺与C/C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碳/碳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包埋-粉末涂刷高温烧结工艺,以碳化硅作为过渡层制备出C/C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采用SEM、EDS、XRD考察了涂层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所制涂层具有多孔结构,从基体到生物活性玻璃涂层,成分和结构呈连续变化,消除了生物玻璃与基体的性质差异,实现了在C/C复合材料表面进行生物活性改性。  相似文献   

12.
轴对称C/C复合材料件等温CVI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轴对称C/C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及CVI工艺的特点,建立了几何结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其CVI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数学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C5/C9共聚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得到优质的加氢石油树脂,采用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对C5/C9共聚石油树脂进行了加氢研究。原料为色相(Fe-Co比色法)11#、软化点122℃的C5/C9共聚石油树脂,采用镍基催化剂,反应温度:230-260℃,反应压力:2.0-4.0 MPa,空速:0.5 h-1,氢油体积比:600∶1,制备出色相1#,软化点98℃的水白色加氢石油树脂,考察了加氢过程中各种工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Jni与C/C++Delphi Vb进行本地接口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Java本地方法Jni(Java Native Interface)与用C/C++或Delphi写Dll(Dynamic Linked Library)进行操作以及利用Java-Com连接桥JACOB调用Vb写ActiveX Com库。摘的的  相似文献   

16.
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软件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客户/服务器(C/S)模式软件特征的基础上,从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方面进行了测试方法的探讨,构造出了测试策略规则,并将这些测试方法和规则应用于某一大型应用软件的测试,使测试用例数量减少到接近最低程度,测试时间和费用可降低50%以上。因此该方法对于C/S模式应用软件的测试是一个可行、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炭-炭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盘氧化保护问题的研究,指出在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保护涂层研制时所应考虑的各种因素。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表明,据此研制出的硼玻璃防氧化涂层技术是成功珠。运用这项技术可使炭-炭复合材料基植体在各种条件下的氧化速率降低150~200倍,并且涂层与基体在各种条件下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Matlab/Simulink模型到C/C++代码的自动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的RTW(Real_Time Workshop)代码生成工具将Simulink模型自动转换成C/C 代码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利用Simulink方便地建立系统模型,同时也解决了Simlink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速度较慢的问题,大大减少了软件工程师的编程工作量.转换后的C代码能脱离Matlab环境独立运行,这进一步扩大用该方法生成的C代码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