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一种利用线路双端故障数据进行精确故障定位的新算法。新算法利用了故障后线路两端 的电压电流相量,考虑了双端采样数据的非同步问题,通过采用分布参数模型,精确考虑了 分布电容对测距算法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测距算法的精确度。该算法通过EMTP仿真和实 际故障数据的验证,证明有很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使用两端电流、一端电压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克服了 对端系统助增电流和过渡电阻对故障测距的影响,并对高压长线的电容充电电流进行了迭代 补偿;EMT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故障测距时域法所需时间窗短,能弥补频域法的不足,但考虑线路参数不确定及双端不同步影响时,其精度和稳定性偏低。利用故障前正常状态的稳态工频相量,建立含双端不同步时间差和线路工频参数的自适应观测方程,利用粒子群优化 — 最小二乘混合算法求解;建立Bergeron模型的故障测距时域观测方程,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实现双端数据不同步及参数自适应的时频域故障测距。通过建立1 000 kV特高压输电系统模型进行全面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故障测距方案能在较短时间窗内实现准确故障测距,且不受线路参数变化及两端数据不同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T形线路的故障测距,现有方法都是先判断故障支路,再将3端线路等效成2端线路进行测距。但在 T节点附近短路,尤其是经高阻短路时,现有的测距方法由于无法正确判别故障支路而存在一定范围的测距死区。针对上述缺陷,分别假设故障发生在某一支路,由假定正常的2段支路端的电压、电流推算求得 T节点电压和注入假定故障支路的电流,从而分别求得3个故障距离。经证明,求得的3个故障距离有且仅有1个在0和对应支路总长度之间,该距离就是真实的故障距离,故障发生在对应支路上。该方法无需事先判别故障支路即可测距,在 T节点附近经高阻故障时无测距死区。其测距精度理论上不受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影响,无需故障前数据,且对滤波无高要求。EMTP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测距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参阅了一百余篇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电力系统架空输电线路故障 测距方法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故障测距方法的新动向,提出了一些我 们认为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了单端和双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诸如母线,行波源,过渡电阻等因素对行波测距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对每种算法的测距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实现了行波测距,大量仿真表明,本方法有效且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7.
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简单,但受行波波速的不确定、输电线路长度差异以及行波波头到达时间记录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大的定位误差。在常规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算法,通过记录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刻、参考端记录的故障点反射行波和对端母线反射行波到达时刻,解方程组得到不受波速和线路弧垂影响的故障定位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
行波波速的不确定性往往给行波故障测距带来较大误差。目前消除波速影响的单、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中,常存在折反射后的行波衰减至不可测量的问题,此情况下该方法将失效或存在很大误差。在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不受波速影响的输电线路三端故障测距方法,检测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故障线路本端、对端以及相邻线路对端共3个母线测量点的时刻,由这3个时间参数得到的故障距离表达式中消除了波速的影响和线路弧垂造成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精度高且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9.
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了单端和双端行波法故障测距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诸如母线,行波源,过滤电阻等因素对行波测距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对每种算法的测距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实现了行波测距,大量仿真表明,本方法有效且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路分布参数模型,考虑电流互感器(TA)饱和或断线导致某一侧电流畸变或不可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新算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短路序网关系,利用两侧电压和未饱和侧电流,求出不同短路类型下沿线电压和电流的分布,根据过渡阻抗的纯电阻性质,得出当且仅当在故障点处电压和流经过渡电阻的电流的相位相同,由此定位故障点。因此,该测距方法可以不受一侧TA饱和或断线的影响。ATP-EMTP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分析了输电线路重合闸暂态行波的产生机理和传播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重合闸暂态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原理,即E型现代行波测距原理,并详细分析了这种原理的4种运行模式,即标准模式、扩展模式1、扩展模式2和综合模式。然后,对故障点反射波和对端断路器触头反射波的识别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EMTP仿真和实测暂态波形分析表明,利用重合闸暂态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原理是可行的,并且通过与其他行波测距原理配合使用,能够提高永久性故障的测距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的单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大量测距结果证实,采用小波变换技术的单端行波测距法的测距结果在可靠性和测距精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在单端行波测距法能够使用的条件下,测距精度能够满足现场对精确故障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电弧故障是高压输电线路的多发故障,然而目前众多故障定位工频量算法多将故障过渡电阻视为线性定常电阻,本文借鉴其他学者对电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弧的理想电压-电流转移特性曲线和对应的电弧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耦合双回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单端信息短窗时域的新方法,此方法特点为(1)考察了故障边界的电弧放电实际;(2)考虑了电流互感器饱和因素,短时窗可以小于半个周波,位置可以是故障起始时刻;(3)不需要输入对端系统等值阻抗,解算中运用了最小二乘技术,从理论上保证了该测距算法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大量数字试验表明,该方法正确,业已应用于昆明实际电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的两类基本原理,即D型双端行波原理和A型单端行波原理,并总结了实现行波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构皮滩水电站行波故障测距系统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线路参数在线(自适应)估计方法,取线路长度为线路杆塔间的水平距离,而把各种因素对线路参数的影响统一归入线路参数的变化,借助双端(或多端)通信工具,自适应半实时在线估计线路参数。在双端测距中,利用已有的硬件设备,可以有效地削弱线路参数变化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该方法对于各种架空输电线路,尤其是对于穿越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地区(如高寒覆冰地区)输电线路的双端测距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索综合利用故障初始电流、电压行波线模分量实现配电线路双端故障测距的新方法。根据不同配电线路的结构特点,分别提出了“电流-电压”、“电压-电压”和“电流-电流”3种双端行波测距模式。简要分析了小电流接地故障及相间短路故障的行波特征,阐述了故障行波信号的获取、故障过渡电阻、配电网混合线路、多分支线路以及行波波头的准确标定等影响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利用线路末端配电变压器传变电压行波,解决配电线路末端行波信号不易获取的问题。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基于故障稳态量的常规故障定位及基于故障暂态行波的行波定位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文中对常规定位模型进行改进,既简化了计算,又提高了精度;同时对行波定位进行改进,采用专用行波传感器,提高GPS同步时钟精度与采样频率,并利用小波变换进行行波波头检测,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把常规定位和行波定位有机结合,研制了输电线路故障综合定位系统。动模实验、高压冲击试验和RTDS试验都表明该综合定位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很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8.
蒋建军 《红水河》2012,(1):84-86
高压输电线路建设是国家能源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整个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中,设计环节中的终勘定位对整条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充分做好终勘定位工作准备,掌握好终勘定位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输电线路发生了故障后,故障点将产生向两侧变电站母线运动的行波,利用GPS记录两侧行 波波头到达的时间,可实现输电线路精确故障测距。根据这一原理研制成功的输电线路行波 故障测距装置XC-11已投入试运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征兆和故障特征的非线性特征,结合故障起因的分类方法,研究应用BP神经网络对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起因识别,设计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输电线路故障起因识别实时系统,主要依靠事故环境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实时序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通过仿真和实际运行证明BP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运用到输电线路故障起因识别中。通过现有数据的收集,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电力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