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声条件下硫酸催化制备环氧大豆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甲酸为活性氧载体,以硫酸为催化剂,在超声条件下对大豆油进行环氧化.考察了硫酸用量、甲酸和双氧水的物质的量比、超声频率、功率、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大豆油环氧值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用量为2.0%(W/W),甲酸用量为20%(W/W),n(双氧水)∶n(甲酸)=7.76∶1,超声频率为100 kHz、功率为120 W、温度为65℃、超声时间为4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大豆油环氧值为7.34%,比相同反应时间内非超声反应得到的大豆油环氧值提高了29.23%,而且在达到相同环氧值时,超声条件比非超声条件的反应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可以提高油脂的环氧值,缩短环氧化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采用1-丁基-3-甲基咪唑溴离子液体([Bmim]Br)和Keggin型的磷钼酸(H3PMo12O40)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杂化材料([Bmim]3PMo12O40),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XRD和FT-IR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杂化的分子材料保留了[Bmim]Br的有机阳离子基团和Keggin型的[PMo12O40]3-杂多阴离子基团;UV的结果表明,在杂化分子材料[Bmim]3PMo12O40中有机阳离子基团与Keggin型的杂多阴离子基团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环十二烯作底物,考察了[Bmim]3PMo12O40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3.
4.
以钼多金属氧酸盐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环氧大豆油甲酯。在大豆油甲酯质量为20 g、过氧化氢与C=C物质的量比为1.5、催化剂[(C2H5)4N]4Mo8O26摩尔分数为1.50%、反应温度为55 ℃、反应时间为5.0 h的条件下,获得酸值为0.58 mg(KOH)/g、环氧值为3.73%的环氧大豆油甲酯。该方法催化剂易分离,后处理简便、快捷,产物不含无机酸,避免了无机酸对产品性质分析处理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氢/甲酸/硫酸体系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油中的硫化物可以用有机酸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法脱除,脱硫效率与体系酸性强弱有关。强酸性的硫酸能调节反应体系的酸性,提高脱硫效率。在苯并噻吩/正辛烷配成的模拟柴油中,以过氧化氢/甲酸/硫酸作氧化脱硫体系,考察了硫酸的催化性能以及反应条件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甲酸、硫酸、苯并噻吩物质的量比为6.04:2.12:1.50:1.0的条件下,脱硫率可达95%以上;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微量的硫酸,一方面可以显著增加体系酸性,催化过氧甲酸生成,另一方面硫酸本身参与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过二硫酸,从而显著提高体系的反应速率和氧化脱硫率,提高幅度达10%~29%;硫酸用量、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脱硫率均有影响;过多的硫酸使过氧化氢不稳定,无效分解增加,脱硫率反而下降,硫酸与苯并噻吩最合适的物质的量比在0.30~2.10。  相似文献   

6.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双环戊二烯环氧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负载型杂多酸为催化剂,双氧水作为氧源,催化氧化双环戊二烯制备了二氧化双环戊二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双氧水浓度、反应物物质的量的比、溶剂种类、反应时间等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以钛硅分子筛负载磷钨杂多酸作催化剂,质量分数50%的双氧水为氧源,叔丁醇作溶剂,反应温度为60℃,n(C10H12)∶n(H2O2)=1∶2.5,反应时间13h。在此条件下,反应物的转化率达到99.12%,产物的选择性达到88.31%。另外对催化剂连续反应168h后活性进行评价表明催化剂活性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7.
丙氨酸席夫碱锰配合物对环己烯催化环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丙氨酸和水杨醛合成了席夫碱Mn(Ⅲ)配合物(Sal-Ala-Mn).以分子氧为氧源,异丁醛为共还原剂,研究了Sal-Ala-Mn对环己烯氧化的催化性能,考察了温度、时间、催化剂量、异丁醛量、溶剂量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红花油为原料、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红花油.研究了反应温度、硬脂酸用量、反应时间、酶的用量、双氧水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得到红花油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红花油5 g,反应温度40℃,双氧水用量为10 m L,酶用量(以油质量计)4%,硬脂酸用量0.006 mol,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所得环氧红花油的环氧值为7.25%,转化率为86.66%.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油脂肪酸甲酯为原料,在有机酸自催化体系中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脂肪酸甲酯。研究了有机酸种类及用量、H2O2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助剂(表面活性剂和相转移催化剂)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有机酸的环氧化活性依次为:甲酸乙酸乙二酸=柠檬酸。反应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40、聚氧乙烯月桂醚、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聚乙二醇400)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环氧化产品的环氧值。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脂肪酸甲酯10 g,甲酸∶H2O2∶碳-碳双键=0.6∶2∶1(mol/mol/mo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6 h,不添加任何助剂。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环氧脂肪酸甲酯的环氧值为5.91%。产品经1H-NMR分析表明,在化学位移5.4 ppm处的原料碳-碳双键的氢吸收峰消失,而在化学位移3.0 ppm处呈现出环氧键的氢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法测定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茶籽油中活性成分角鲨烯的含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在10~80 μg/mL(r=0.999 6)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3.16%(n=5),RSD为1.865%(n=5).  相似文献   

11.
以茶子为原料,经清理、剥壳、破碎、蒸炒、压榨等特种工艺加工制成浓香和对外贸易的茶子油,即制取浓香茶子油  相似文献   

12.
花椒籽皮油和仁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别提取的花椒籽皮油和仁油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发现仁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均低于其皮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 .对皮油和仁油总脂肪酸测定表明 :皮油主要含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 ,其中在其它植物油中含量很少的棕榈油酸 ,在花椒籽皮油中含量约 2 0 % .仁油中不饱和酸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 70 %以上 .  相似文献   

13.
核桃油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秦岭南坡西段核桃油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核桃油中亚油酸含量为59.40%;与选定的几种天然植物油比较,核桃油中花生四烯酸含量较高,为11.13%.  相似文献   

14.
菜籽油聚合加脂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菜籽油、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或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在热引发剂的作用下,根据自由基聚合原理制备出了一种新型聚合加脂剂,并系统地研究了聚合反应的条件,得到了最佳的物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了应用实验,加脂后的皮革丰满、柔软、弹性等感观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对橡胶籽油的脱胶脱色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橡胶籽油脱胶的最佳条件是:将毛油加热到70℃,按油重的3%加入磷酸(浓度为85%)进行脱胶处理,然后按油重的1%加入甲酸进行反应,可获得较好的脱胶效果,脱色则采用白土脱色的效果较好。热榨橡胶籽毛油在脱胶脱色环节比冷榨橡胶籽毛油相对要容易一些。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茶多酚用于新鲜大豆食用油脂的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油中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无毒、安全.特别是改性后的油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更强,它克服了水溶性茶多酚对油脂的色泽及透明度的影响,并具有耐热性,其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的增加和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相似文献   

17.
猕猴桃籽油萃取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猕猴桃籽成分及其籽油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有机溶剂(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的工艺,探讨了籽粒细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籽粒细度50目,萃取时间6h,萃取温度50℃。  相似文献   

18.
黄连木籽油的理化特性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开发和利用黄连木籽资源,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黄连木籽油的理化指标、饼粕的质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籽含油34.46%,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1.58%,其中油酸含量47.32%,亚油酸含量31.58%。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油源油料树种。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花椒籽油。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25MPa,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12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