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莎豆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水酶法建立一种油莎豆油提取新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油工艺为:料液比1:7,加酶量0.4%,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高达86.82%.在上述影响因素中,混合酶的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酶解温度,再次是料液比,酶解时间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以油莎豆毛油为原料,采用酸法脱胶和酯化脱酸法对其进行精炼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脱胶和脱酸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油莎豆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主要官能团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检测,以比较脱胶和脱酸对油莎豆油性质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脱胶条件为时间20 min,温度60℃,磷酸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0.10%,脱胶率为92.85%;最优的脱酸条件为:脱酸温度60℃,时间60 min,浓H2SO4添加量3%,醇油物质的量比10∶1,脱酸率为95.62%。脱胶和脱酸工艺对油莎豆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主要官能团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无显著影响。油莎豆毛油经脱胶和脱酸处理后磷脂和酸价显著降低,品质提高,达到了食用油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7.
油莎豆油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质生产的能源,它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对油莎豆油的提取试验和酯交换反应条件的正交试验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抽提时间控制在12 h左右,抽提效果好。油莎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1.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55min。  相似文献   

8.
溶剂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油莎豆油的生产、开发与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油莎豆油,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次数、时间、料液比、温度对油莎豆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油莎豆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石油醚(60~90℃)作溶剂,油莎豆油得率最高。提取2次以上,油莎豆油得率增加不大。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得率增加,超过3h后得率的增加趋势不明显。料液比为1:10(g/mL)时,得率较大。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油莎豆油得率增大,30~50℃之间增幅较大。各因素对油莎豆油得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次数。结论:石油醚(60~90℃)作溶剂时,油莎豆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h,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40℃,提取3次,该条件下,油莎豆油得率为27.20%  相似文献   

9.
对油莎豆的制油工艺进行了探讨,并测定了理化常数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0.
以油莎豆块茎为原料,介绍了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油莎豆油的中试试验和规模化生产,重点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_2流量、时间因素对油莎豆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佳条件,结合新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方案,确定了工业化最适萃取工艺。  相似文献   

11.
在浓香型油脂的生产中油料烘烤温度是影响产品风味的重要因素,为了对浓香油莎豆油的产品开发和工艺条件优化提供支持,采用不同温度对油莎豆进行烘烤并压榨制取浓香油莎豆油,对油莎豆油的多个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明确烘烤温度对油莎豆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经140、150、160、170、180℃烘烤25 min后榨取的5个油样的酸值(KOH)为1.36~2.31 mg/g,过氧化值为1.60~2.24 mmol/kg,维生素E含量为177.82~207.14 mg/kg,甾醇含量为208.73~230.01 mg/100 g;烘烤温度对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但随温度升高反式脂肪酸含量从未检出升高至0.029%,3,4-苯并[a]芘(BaP)含量从1.06μg/kg升高至1.66μg/kg,多环芳烃(PAH16)含量从63.67μg/kg升高至72.50μg/kg, 3-氯丙醇酯均未检出;随烘烤温度升高,5个油样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分别为60种16.46 mg/kg、87种33.07 mg/kg、81种22.36 mg/kg、78种17.71 mg/kg、57种21.78 mg/kg;150℃烘烤时油莎豆油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最为丰富;赋予浓香油莎豆油烘焙坚果味等正面风味属性的主要为杂环类物质,包括2,5-二甲基吡嗪和2-正戊基呋喃,其中2,5-二甲基吡嗪在140℃时的油莎豆油中未检出,之后随烘烤温度升高,在杂环类物质中的占比从烘烤温度150℃时的24.16%升高至烘烤温度为180℃的34.06%。综合油莎豆油风味、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和质量指标,浓香油莎豆油生产中以烘烤温度不超过160℃、烘烤时间不超过25 min为佳。  相似文献   

12.
刘玉兰 《中国油脂》2020,45(8):125-129
从全国7个省份采集9个油莎豆样品,对其杂质、粒度、容重、千粒重、种皮颜色、果仁颜色、粒型、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水分、灰分及油莎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不同产地油莎豆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油莎豆的粒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大粒油莎豆为10~15 mm,小粒为6~10 mm,与粒度对应的千粒重指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362~821 g,但无论颗粒大小,油莎豆的容重差异较小,为580~621 g/L;油莎豆的水分含量为5.43%~10.92%,灰分含量为1.63%~3.11%,粗脂肪含量为18.71%~26.71%,粗蛋白含量为4.66%~8.46%,粗纤维含量为6.64%~11.00%;油莎豆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67.71%~74.60%、棕榈酸12.42%~14.78%、亚油酸8.79%~12.01%、硬脂酸2.37%~4.91%;油莎豆毛油酸价(KOH)为1.06~3.46 mg/g,过氧化值为0.02~0.92 g/100 g。  相似文献   

13.
为给油莎豆油精炼过程的品质控制提供支持,对2个不同品质的油莎豆原油样品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蒸馏脱臭,对精炼过程中油莎豆油质量指标,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原油品质和精炼过程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2个不同品质的油莎豆原油的酸价(KOH)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03、12.21 mg/g),但精炼后酸价(KOH)(分别为0.16、0.33 mg/g)和过氧化值(均为0.01 g/100 g)均显著优于LS/T 3259—2018《油莎豆油》中的指标要求;磷脂含量分别从6 874.10、312.29 mg/kg降至88.61、88.28 mg/kg,脱除率分别为98.71%和71.73%;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甘油酯组成中甘三酯含量有所增加(分别从98.46%、97.68%升高至98.74%、98.06%),但变化不显著;甾醇总量分别从220.21、253.44 mg/kg降至175.14、182.33 mg/kg;多酚含量分别从26.38、88.65 mg/kg降至8.45 mg/kg和未检出;维生素E总量分别从225.91、177.33 mg/kg降至180.01、13.09 mg/kg。品质不同的油莎豆原油经精炼后,质量指标都能达到行业要求,但酸价高的油莎豆原油精炼过程中有益伴随物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4.
连四超 《中国油脂》2022,47(4):9-14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以油莎豆粕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在亚临界萃取压力0.5 MPa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的油莎豆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0.425 mm(40目)、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0 min、液固比8∶1,在此条件下萃取1次,油莎豆粕残油率为2.91%。所得油莎豆油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33 mg/g、0.074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26%,甾醇和V_(E)总量分别为171.43 mg/100 g、201.81 mg/kg。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粕残油率低,产品质量达到LS/T 3259—2018《油莎豆油》质量指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油莎豆油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5.
全面比较了油莎豆油的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水酶-冻融技术这3种提取方法,探索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机理,为油莎豆油提取产业化生产提供指导。研究比较了3种油莎豆油提取方法的提取率、油品理化性质、油莎豆粕粉扫描电镜图。结果表明,水酶法和水酶-冻融技术相对溶剂浸提法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17.
为选择适宜的油莎豆破碎设备,探究了脱皮前后油莎豆剪切力学特性变化。以油莎豆为试验原料,利用物性分析仪,在初步考察脱皮对油莎豆剪切特性影响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水分含量、加载速率、加载方位和粒径等级对未脱皮和脱皮油莎豆破坏力、硬度和破坏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皮对油莎豆的剪切特性存在影响;水分含量、加载速率、加载方位和粒径等级均对未脱皮和脱皮油莎豆的破坏力、硬度和破坏能具有显著影响。未脱皮和脱皮油莎豆的破坏力、硬度和破坏能随油莎豆水分含量增大以及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随加载速率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加载速率为0.3 mm/s时获得较大值。在抗剪切能力上脱皮油莎豆X轴最大,Z轴次之,Y轴最小,未脱皮油莎豆Z轴最大,X轴次之,Y轴最小。此外,在相同的剪切条件下,脱皮油莎豆的破坏力、硬度和破坏能均远低于未脱皮油莎豆的。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加工机械改进和工艺条件制订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