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爱军 《中国油脂》2013,38(1):36-39
从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一级大豆油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的分布情况对一级大豆油抗冻性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凝固时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不同原料产地的大豆生产出来的大豆油因脂肪酸组成的分布不同,导致其抗冻性有一定的差异;加工工艺的影响是通过加工过程中改变脂肪酸组成的分布情况进而改变成品油的抗冻性,指标相近的大豆毛油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精炼,得到的一级大豆油的抗冻性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了市售4种一级大豆油的部分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组成、甘一酯、甘二酯以及甾醇含量对其低温下抗冻性的影响。通过自制实验装置对大豆油进行冷冻试验和对大豆油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组成、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甘一酯含量对4种一级大豆油的抗冻性没有直接影响,而甘二酯的含量对一级大豆油抗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级大豆油在低温下出现云雾状微量结晶的现象,影响油品外观。分析了油脂的结晶机理,探讨了影响大豆油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对油罐中大豆毛油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了精炼工序对大豆油结晶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大豆油抗冻性的措施、注意问题及结晶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精炼过程对菜籽油抗冻性(-5℃)的影响,采集精炼各工序的菜籽油样品进行抗冻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精炼程度越高菜籽油的抗冻性越差,高温脱臭过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对菜籽油抗冻性影响较大,脱色剂的选择也会影响菜籽油的抗冻性。为了提高菜籽油的抗冻性,可通过调整生产工艺提高菜籽油抗冻性能。实验得出,245℃脱臭温度和凹凸棒黏土与活性白土(1∶1)混合脱色剂可明显提高菜籽油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5.
为对大豆油适度精炼和精准加工提供参考,对精炼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大豆油的返酸、返色程度以及一级大豆油中磷脂、残皂、不皂化物等组分对其返酸、返色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原油返酸和返色程度均最高,中和油最低;磷脂含量越高,大豆油返酸、返色程度越深;不皂化物含量越高,越有助于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含皂量对大豆油返酸影响不显著,但会影响大豆油返色。综上,在大豆油生产中应控制磷脂含量和含皂量,减少不皂化物的损失,以延缓大豆油返酸、返色。  相似文献   

6.
时薇娜 《中国油脂》1995,20(3):42-43
本文结合我公司实际,主要介绍了瑞典利乐拉伐公司物理炼生产线精炼大豆油的工艺流程、操作参数及生产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 ,国外油脂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 ,特别是在油脂工程的大型化、规模化 ,以及油脂工厂自动控制方面发展尤为迅速 ,同时 ,在油脂、油料蛋白及其功能性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中国油脂》杂志从本期开始增加“国外动态”栏目 ,以期让广大读者了解更多国外新技术的动态。本期我刊选编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武丽荣工程师根据“2 0 0 2年北京国际大豆技术及开发合作研讨会暨展示会 (CISCE2 0 0 2 )”的论文编译了几则有关油脂加工方面的论文 (摘编 ) ,这些论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国外油脂行业的一种信息 ,以促进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油脂行业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8.
大豆油脚生产脂肪酸的工艺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大豆油脚生产脂肪酸的试验 ,研究了大豆油脚常压条件下水解的主要工艺条件和影响因素 ,为油脚水解脂肪酸工业生产中最佳工艺条件的选定提供了依据 ,并对其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降低大豆油物理精炼含磷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预处理脱胶中,主要是含磷量对保证达到物理精炼大豆油品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大豆油中胶质的特性及对生产工艺和油品质的影响。介绍了包括直接对大豆和对毛豆油在内的酶法、ALCON法、Special和超级脱胶法等多种预处理方法及有关工艺操作条件,提出了在目前大豆油物理精炼方法较多的情况下,如何结合国情进行合理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徐爱军 《中国油脂》2012,37(1):11-13
从化学组成角度探讨了一级大豆油的化学组分对其低温表现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脂肪酸组成与低温表现的相关性,考察了不同工段的油品以及不同白土添加量所得油品的低温表现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油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凝固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从毛油到成品油,油品的低温表现逐渐下降;随着白土添加量的增大,所得油品越易凝固.  相似文献   

11.
陈焱 《中国油脂》2021,46(7):23-26
研究了大豆油脱色工艺中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及活性白土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活性白土水分含量、比表面积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精炼小包装巴西一级大豆油为例,实验室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120 ℃、活性白土添加量0.9%、活性白土水分含量8%、活性白土比表面积180 m2/g;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脱色油吸光度为0.60,脱色油品质较好,进一步降低了脱臭能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单甘酯,通过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大豆油30.0 g,大豆油脂肪酸20.0 g,反应温度200℃,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添加量0.26%(占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质量),甘油添加量12.66 g和反应时间4.81 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含量达到69.82%。甘油酯混合物在Ⅰ级135℃分子蒸馏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185℃分子蒸馏蒸出单甘酯,得到产品中单甘酯含量为96.54%。  相似文献   

13.
花生油中掺杂棉籽油、大豆油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以掺入这两种油的花生油为样品,通过伯利哀试验和气润色谱法测定不同掺入量的混浊温度和脂肪酸组成,从而对花生油的掺杂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4.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5.
黑豆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豆系为食药两用植物种籽,为更好开发和利用黑豆资源,分别对南北黑豆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豆含油量为17%左右,粗蛋白含量达46%左右,粗纤维含量为4.5%左右;黑豆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脱胶工艺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同成熟度大豆会直接影响大豆油的脱胶工艺及油脂品质.实验采用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青豆、熟豆),经粉碎、石油醚浸泡得到毛油,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氢氧化钠、明矾、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在高温水化的脱胶条件下对该大豆毛油脱胶效果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可以有效地去除大豆毛油中的非水化磷脂,脱胶率为95%以上;脱胶后油脂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相同的脱胶条件下,脱胶青大豆油的非水化磷脂的绝对含量远远超过了熟大豆油,这加重了后续加工的负担;另外,脱胶青大豆油的品质也劣于熟大豆油.  相似文献   

17.
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分别分离得到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对植物甾醇的分离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甲醇-丙酮混合溶剂的比例为1:2 (V/V),溶剂原料比为3:1 (V/W),洗涤粗甾醇的溶剂为正己烷,分离出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物理吸附法固定CRL脂肪酶,考察不同载体固定脂肪酶的担载率和酶活力,确定大孔树脂HP20为最佳固定载体,酶活力最高且担载率最大。分离得到的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在固定化酶的催化作用下酯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酯化率为45.11%,为日后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豆原油在储存两年的过程中,受光、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氧化反应,稳定性下降,酸值增加,过氧化值呈阶段性变化,油色深暗,形成较稳定的胶体层,增加精炼的难度和炼耗,精炼成品油出现返色返味,白土等辅料消耗增加。采用化学精炼对储备轮换大豆原油进行精炼,对精炼工艺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并进行应用效果分析,发现相比单纯精炼储备轮换大豆原油,将浸出大豆原油和储备轮换大豆原油按35∶?65比例混合进行精炼,可减少辅料用量,降低炼耗,延长精炼成品油的货架期,降低精炼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