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1910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2.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3.
何可人 《建筑史学刊》2021,2(4):105-115
18 世纪末期,托马斯·杰弗逊通过亲自实践设计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自宅蒙蒂切洛,推动了古典主义在美国的发扬,其建筑被称为美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是“杰弗逊式建筑”。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致力于自我文化身份定位。这种所谓美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就是古典主义风格逐渐成为公共建筑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深深影响着美国的第一代以及后面几代的建筑师,当时一些主流建筑师的设计,例如麦金姆、米德和怀特事务所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与黄金时代的美国富人阶层不谋而合,因此成就了许多帕拉第奥式的古典主义“乡村住宅”。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美国式的乡村住宅建筑对帕拉第奥的别墅以及杰弗逊式建筑的继承、发展和转译。  相似文献   

4.
立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后的建筑实践,从实践的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布扎训练和中国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学院派教育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在中国近代存在的必然性,并指出内在的统一性与表面的折中性,是宾大教育背景和近代中国具体环境下建筑师对现代化建筑探索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5.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6.
帕拉第奥已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他创造性地继承维特鲁威的理论与古罗马建筑遗产,广泛吸收阿尔伯蒂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杰出人物的思想与实践经验,以非凡才能和不懈探索为其所处时代创造了最优美的建筑,构建了简明清晰的理论。帕拉第奥的独特性还在于,他是“建筑史上被效仿最多的建筑师”,进而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或帕拉第奥式传统。他的影响不仅在西方持续数百年,直至当代,而且还扩展到西方之外,包括中国。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十分有限。2020 年举办的“帕拉第奥的理论与实践:时代与影响”国际工作坊会议,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以多个议题对这位建筑师的作品、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传播和影响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形成系列论文成果发表于本刊。笔者作为主要组织者,特为工作坊成果做此综述,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关联性,以及活动带来的新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关于文艺复兴别墅的讨论都与文化历史特征、“如画”研究有关,对建筑、花园和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比较少。本文以帕拉第奥研讨会的讲稿为基础,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不同文献对帕拉第奥建筑和风景关系的讨论,尝试解释建筑师对整体景观与位置经营、自然与生活、建筑与理想图景的思考,在探讨建筑师与别墅的历史背景之外,希望交流一种与历史主义略不一样的、 重新认识“设计”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为研究美国“布扎”的学者提供参考书目和资料,并作简要介绍。这些书目分成四类:第一类关于“布扎”教育思想和方法;第二类关于各建筑院校情况; 第三类关于个体建筑师;第四类其他,包括了装饰艺术和美国建筑史的介绍等。四部分从不同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布扎”的建筑、建筑师、建筑教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孙政  张莹莹 《建筑师》2022,(5):90-98
安德烈·帕拉第奥可能是历史上被研究最多的建筑师,也是当代建筑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如何使学生理解帕拉第奥“不朽的当代性”,是建筑史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是回答“学习建筑史有什么用”的绝好例证。本文从卷帙浩繁的“帕拉第奥研究”中,提取出一条与图有关的线索,包括帕拉第奥本人在《建筑四书》中的绘图、鲁道夫·维特科尔对帕拉第奥作品的图解,以及威廉·米切尔提出的“帕拉第奥语法”等,从中不仅可以管窥帕拉第奥的设计方法,也能看到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围绕图学与再现的互动。在今天自学资料空前丰富的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学需要从更趋建筑学自治的史观出发,而图学与再现这条线索可以成为连接建筑史与设计、技术课程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师》2011,(3):89-94
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般归结为中国建筑师受到的学院派教育和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则试图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指出通过“式样”,建筑的装饰、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