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化的实质是品牌资产的再生,并探讨了活化路径一方面要通过复活非遗品牌的旧元素来寻找原有品牌资产,另一方面为品牌注入新元素以创造新的品牌资产来源。最后提出相关品牌活化策略,以期为区域管理人员提供可供借鉴的策略范本,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标准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严菁 《标准科学》2013,(8):36-38,43
本文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及技术路线,以青海省为例,提出其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布江拼布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大布江拼布绣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3个解决方案,一是社区认同的问题,只有社区认同和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真正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生存下来;其二,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从小学如何培养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分析中学、大学各个层次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准备,为非物提供未来的设计师和潜在的消费者;三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也需要为传承人提供更大的社会空间和如何保护传承人问题,及传承人如何提升自身素养展开。  相似文献   

4.
包装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可以使包装更加富于鲜明的民族形象特色,雕花剪纸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雕花剪纸的审美形态着手、试图从繁琐与简洁的造型特征、镂空技法营造空间层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剪纸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使包装设计从优秀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为企业创立独特品牌,抢占最优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5.
李龙 《硅谷》2010,(5):209-209
以无锡硕放为例,对社区营造及城市更新进行深入思考,深层次挖掘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在世界各地得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当地的特色,批判地继承,通过政府的引导,卓有成效的措施,合理的规划,以及群众广泛的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发展,营造魅力空港、和谐硕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磊 《中国包装》2022,(9):72-76
通过开埠通商,西方绒绣技艺得以在烟台地区传播发展,成为织绣行业东西文化融合的标志。文章着眼当前,直面新经济时期烟台绒绣发展困境,遵从“在传承中创新”原则,提出破局困境的合理对策,认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文化价值是烟台绒绣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形成烟台绒绣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8.
李娜 《中国科技博览》2010,(26):184-18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分析婺剧艺术遗产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地方高校参与婺剧艺术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索参与保护和传承婺剧艺术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社区营造对乡村社区居民的变迁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营造培育的农二代、返乡移民、乡建投资者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从不同角度参与乡村建设,不仅改变了乡村的人口结构,还承担和发挥着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责任和功效。相关机构和平台、社区居民、专业工作者和社区规划师是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主要主体,四方的密切合作和共赢模式为大陆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妍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8,39(18):73-77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颖 《包装工程》2012,33(12):68-7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2.
蒋友燏  季铁 《包装工程》2017,38(12):43-47
目的针对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方法以湖南大学"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案例,通过不同方法和类型影像设计的尝试,探索非遗社区中影像的文化功能、多元价值以及技术与传播创新的可能性。结论通过"再现与重构"的数字化手段,探讨影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储、复原与重现、传播与共享,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了解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研究领域,分析目前非遗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并根据当前研究热点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 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非遗设计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将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与高产作者、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趋势、参考文献高被引情况等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最终以可视化分析形式梳理研究脉络。结论 结果表明,非遗设计在文献产出方面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有下降的发展趋势,文献产出的峰值产生于2021年,反映了该领域已于2021年到达了研究阶段的成熟期。研究热点着重于非遗设计教育、非遗设计应用、非遗跨学科设计方法;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数字化发展及文化传承可持续;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研究合作较少、高产量作者数量较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严宝平  黄秋野  袁超 《包装工程》2021,42(22):40-46
目的 在非遗数字化设计中引入玩兴概念,并结合具体的赋能作用点讨论其设计方法,将很好地增强其内在的设计层次,进而提升传播效能.方法 通过对非遗中玩兴的客观存在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化设计的流程与内在逻辑,配合案例分析,梳理具体环节中的玩兴挖掘.结论 在玩兴视域下进行非遗数字化设计的探讨,可以在虚拟还原、表现维度、内在价值以及跨媒介影响中分别找到玩兴的赋能,进而推动非遗数字化设计的差异化与深入度发展,同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于永明 《包装工程》2024,45(2):393-396
目的 探讨非遗技艺传承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探寻两者结合的策略和路径,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非遗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结论 文创设计师使用非遗元素时要把握好尺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宣扬,同时也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