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的目标,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CMF设计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理解产品设计中色彩、材料与加工工艺的搭配应用,以及产品规划验收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方法 基于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OBE)理论,结合CMF设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指标和反馈机制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在智能产品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以构建多渠道教学体系。结果 OBE理论指导下的CMF设计课程,结合多种教具的应用与游戏化学习体验,能提高CMF设计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论 通过OBE教学理论在CMF设计课程的运用,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对智能化、数字化产品CMF设计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幂  陈庆  刘肖健 《包装工程》2023,44(16):79-88
目的 交互式遗传算法(IGA)是设计方案优化的常用算法,需要基于可视化种群方案做出评价。目前材质设计自动批量生成可视化种群的技术尚不完善,拟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为智能优化技术服务于CMF设计提供技术基础。方法 对梭织布艺沙发的纹理组织形式进行编码,驱动凹凸贴图的自动生成,开发3D产品CMF设计方案的批量化构建技术,并引入了美观度与视觉体感两个情感化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数据识别隐含的设计师意象信息,推进方案的优化与迭代。结果 实现了布艺沙发CMF可视化方案的批量生成及其情感化评价、交叉重组、变异等系列遗传操作,以推动CMF设计方案优化。结论 案例应用表明,所提出的纹理编码驱动的凹凸贴图自动生成方法对3D产品CMF设计方案的批量生成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自动渲染的CMF方案在效率和真实感方面可以满足情感指标的交互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3.
詹蓓灵  陆菁 《包装工程》2024,45(12):12-21
目的 梳理用户体验测量要素并总结用户体验情感测量与情感识别方法。方法 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举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研国内外用户体验相关经典文献与研究数据,从用户体验主观情感测量与客观数据识别两个方面,梳理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脉络,总结对于设计产品适用的测量方法与合理的评价方法。结论 设计师通过用户体验测量获悉未达到预期产品与用户的“认知摩擦”,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文章梳理了目前用户体验的测量特性与众多测量方法,包括PAD情感量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情感量表(PANAS)与SAM量表等基于主观情感测量方法,以及眼动追踪检测、面部表情识别、皮电、脑电与心电等基于客观数据的情感识别方法,分析各类测量方法优势与制约性,总结现有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产品外观设计的审美偏好本质与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产品外观设计的审美评价方式与评估方法,建立产品CMF设计的审美评价模型。方法 首先,基于产品美学研究文献梳理产品CMF设计的审美评价维度;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进行消费者审美偏好要素调研,探索审美评价指标并进行权重分析;最后,依据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模型的构建,完善评价模型界面。结果 提出产品CMF设计的感知、认知和社交3个审美评价维度,多样性、统一性、典型性、新颖性、独特性、连通性6个要素,以及25个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构建产品CMF设计的“Aesthetics-PCS”评价模型。结论 通过评价模型助力产品设计的方案筛选过程,设计师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并做出相应的设计,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一套面向产品积极体验周期的设计策略。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界定影响积极体验周期要素;运用桌面研究法搜集100件产品服务设计样本,5名设计师参与筛选出50个符合丰富产品积极体验周期的产品样本;运用焦点小组法,8名设计师分析出每个产品样本通过何种方式来丰富使用者的积极体验周期;基于积极体验周期可视化图表、GIOIA方法提取丰富产品积极体验周期的设计策略;通过设计工作坊案例实践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 提出了面向产品积极体验周期的14种设计策略,分别为:预热(情境代入、视觉期待、功能牵引)、活动(使用清晰、实时互动、情境多用、持续体验、沉浸体验、情感建构)、评估(流畅体验、满意效度)、影响(短期贡献、中期变化、长期效应)。结论 该设计策略有助于设计师有效生成丰富用户积极体验的设计概念,以提升目标用户可持续的积极体验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吴春茂  田晓梅  何铭锋 《包装工程》2021,42(14):139-147
目的 提出提升用户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界定积极体验要素;其次,通过6位设计研究参与者运用卡片分类法筛选出50件符合积极体验要素的产品样本;再次,7名设计师分析推断每个产品样本潜在的设计动机;最后,通过GIOIA方法提取积极体验设计策略,并通过案例验证法进行设计说明.结论 总结了提升用户主观幸福感的15种积极体验设计策略,分别为:自主性(激发兴趣、跟踪进度)、技能性(易于掌握、增长技能)、相关性(保持联系、增进互动)、流行性(引起关注、获得尊重、影响他人)、刺激性(感官愉悦、感知挑战、认知改变)、安全性(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环境友好).设计师利用该设计策略,有助于精准快速生成设计概念,以提升用户积极体验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王丽  徐浙青  林紫芳  潘荣 《包装工程》2020,40(22):278-286
目的 CMF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茶品牌包装的作用主要是彰显品牌特色与产品特征,是与产品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基于CMF设计理念,提升茶品牌包装中的用户感性需求,为茶品牌包装设计提供不一样的创新思路,给消费者带来差异化、个性化及情感化的体验。方法 通过研究色彩(C)、材料(M)、表面处理工艺(F)的设计理论与原则,结合现代茶品牌包装的调研分析,以开化龙顶苏庄茶品牌“璋品贡”为应用案例分析,提出茶品牌包装中的CMF色彩体验层次内容、材料需求要素、表面处理工艺因素三者的创新思路。结论 用CMF设计优化茶品牌包装的平面美,结合包装的结构美,让消费者感受到包装传递出的人文情怀。在赋予包装差异性、审美性、推广性效果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细节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平 《包装工程》2016,37(6):71-74
目的论述产品细节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探讨美好的、具有想象力的产品细节设计对用户体验的积极意义。方法介绍产品细节设计的内容,剖析每一类细节,讨论它们在提升产品美学、优化产品功能、节约产品成本、提高安装与维修的便利性等方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举例进一步阐明细节的作用。结论产品细节设计是形成产品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使用者和企业有重要的意义,并反映着设计师的素养。无论细节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用户体验是否能够得到改善将是检验产品细节设计成败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9.
卢杨  吴玥  刘长奥  罗仕鉴 《包装工程》2023,44(16):67-78
目的 研究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方法。方法 从情感与美学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理论及产品美学评估研究的发展。针对现有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模型局限性较大,产品美学评估研究范围狭窄,未充分考虑用户情感体验及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模型等问题,重新梳理了用户情感与产品美学之间的关系,从形式美、技术美、体验美三个层次研究用户情感体验,基于用户情感分析重新设定产品美学评估规则,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产品情感美学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及产品情感美学的计算方法与流程。结果 提出产品情感美学三层次评估模型与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对系统构建方法进行了设计实践验证。结论 帮助设计师、制造商、营销商与用户等多种角色更好地理解产品情感与产品美学的关系,促进高效精准的设计决策。为情感化设计领域及美学评估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见解与新思路,为构建高效精准的产品情感分析与产品美学评估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虎  张淼  张昊 《包装工程》2023,44(14):127-135, 144
目的 以用户体验为目标,以用户行为为切入,探究视障儿童画板设计的方法与路径。方法 首先筛选目标用户,归纳其行为特质,其次进行目标用户聚类的发散与细分,展开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绘制用户画像与用户体验旅程图,分析用户行为并整理其真实需求,从中寻找设计机会点,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案。结果 结合多种用户行为研究方法洞察用户需求,输出兼顾好用与易用、安全与情感的点显式视障儿童画板设计。结论 对用户行为及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使视障儿童画板的设计需求具体、过程清晰、功能多元。同时,该方法使产品设计流程更为客观和系统、设计方案更具现实价值,也可为此类特殊群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苟锐  傅德天  莫宇凡 《包装工程》2019,40(16):22-26
目的 手机APP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APP每个构成部分都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而界面是人机交互中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信息交流载体。影响界面的设计因素很多,其中设计风格和形式美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同年龄群体对此有各自的偏好,并且界面风格的审美偏好与操作效率可能存在关联关系,对于设计师而言,了解这些差异性与关联性是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 通过招募30位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让他们对5种常见的手机APP界面设计风格进行美感主观评分,以及设定任务并统计其操作时间,然后对主观评价与客观操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 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对APP界面风格有审美偏好的差异,并且审美偏好与操作效率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相对年轻的群体中更为明显,特别是15~30岁年龄组中,界面美感的偏好与实际操作效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Search of design spaces to generate solutions affects the design outcomes during conceptual design.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earch that occurs during conceptual design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design outcomes. Additionally, we study the effect of other factors, such as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style, and experience of designers, on the design outcomes. Two sets of design experiments, with experienced and novice designer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We find that designers employ twelve different types of searches during conceptual design for problem understanding, solution generation, and solution evaluation activitie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creativity is influenced positively by the type and amount of searches, duration of designing, and experience of designe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降低设计师主观性偏差,从用户需求角度解析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文创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梳理甘肃丝路文化符号,构建甘肃丝路文化符号库;其次,利用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解析用户需求,结合专家评估构建甘肃丝路文创设计指标体系;再次,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分别求解设计指标主客观权重,并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求解设计指标综合权重;最后,运用上述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方案创新性表达,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方法,以铜制餐具为案例开展设计实践,所得方案在审美需求、功能需求、用户偏好等方面表现较好。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甘肃丝路文化铜器文创产品设计,有助于提升文创设计过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许泽君  刘键  邹锋 《包装工程》2021,42(16):167-173
目的 新产品如何给用户带来惊喜感的高阶体验,一直是体验设计的课题,探索该体验的生成机制有助于产品持续地唤起用户的积极印象.方法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深度访谈与网络质性资料收集,应用Nvivo12作为质性分析工具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了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策略.结果 分析出RNPs和INPs两种设计模式,共生成了11个设计策略:利他主义的品位领袖、基于心理图式的记忆重现、伴随语境中的移情、向艺术家借鉴、智能化的平衡、消费幸福感、智慧加倍的体验、融合机能性和美学价值、奇妙的交互、特征替换、非常规的姿态.结论 尝试从扎根理论探究了用户惊喜感点设计策略,以期为设计师进行创意活动时提供一个基于微观分析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在设计活动中面向老年群体的共情。方法通过在设计课堂组织体验老龄设计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设置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刺激,探索设计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即特质共情)与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对共情反应(即状态共情)、学生对共情工作坊效用的主观反馈以及设计表现的影响。结果在设计情境下,人格特质会影响设计者对共情刺激的反应;在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中,模拟相较于观察和观察后自我反观对共情效用的主观反馈有更积极的影响;共情特质的差异会影响设计者设计结果的实用性;设计者的共情反应会影响设计者对共情效用的主观反馈。结论为设计研究和设计教学中引入共情设计技术的必要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也为共情设计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同时根据项目的需求差异,建议设计管理者根据设计师差异化的共情特质匹配设计项目。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obtain product designs that maximize their appeal to customers, a concurrent product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in which aesthetic factors are implemented during conventional product design. Aesthetic attributes, which are a subset of subjective attributes, are evaluated concurrently with analytically obtained objective attributes of the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aesthetic and objective attributes, as it relates to the product's utility and manufacturing cost, is clarified. Ultimately, the solution that has the minimum ratio of manufactured cost relative to the customer's expected product price is selected as the optimum design solution. Applied examples pertaining to robot design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se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17.
A study of five industri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found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in the feedback provided to engineering designers. The error-correcting function of feedback, for example, was compromised by the poor diagnostic abilities of people in other functions, and by the superficial level of peer reviews. Delays in detecting errors also meant that designers were disinclined and had too few resources to correct them thoroughly.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function of feedback, post project reviews were mostly absent and delayed outcomes (like product cost) made it hard for designers to associate important design criteria with specific design decisions or practices. Designers lacked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installing, operating and maintaining their products. And there were repeated errors where design organizations had failed to embody past experience in new products.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 of feedback was vitiated by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outcome measurements and little systematic guidance to designers on effective behaviours. Designers also believed there was a strong bias towards negative (that is critical and unfavourable) feedback in their day-to-day work. Several of these problems have more general explanations: (1) a general under-estim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knowledge of results contributes to job satisfaction among designers; (2) a similar under-estim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designers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decisions and their general performance; and (3) a strong current-task orientation which discourages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acquiring knowledge for futur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