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下,新疆剪纸艺术现代化的研究出现新角度和新思考。为推动新疆文创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从传统艺术与时代创新相结合视角出发,将新疆剪纸艺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探讨新疆剪纸艺术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创新发展传统艺术的思路,以期对推动新疆剪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红  李忠雪 《包装工程》2017,38(16):201-205
目的研究剪纸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及其发展。方法对比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相互影响,梳理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要素,从文化与产业的并重、人文与经济的融和、剪纸"时尚化"的演绎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教学及团队研究中作了有益的探索。结论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剪纸在文创类产品的开发,其次需推动民间艺术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发展,最后通过剪纸"时尚化"的定义,将其衍变为现代"剪纸",成为营造装饰氛围的主力军。剪纸艺术之于现代设计不仅要有情感,而且更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与装饰性,其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4.
郝婷  张瑾  苏楷晨 《包装工程》2014,35(4):118-122
目的研究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结合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地域特性、图案纹样、造形特征,通过对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来源、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中的民族地域特征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结论运用和林格尔剪纸元素设计地方特色食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提出地方特色剪纸艺术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有效素材来源,对其合理的应用可以增强包装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剪纸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包装文化应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对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诸因素的反思和总结,使现代包装设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6.
金一歌  陈新华 《包装世界》2011,(1):62-63,66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很少有把剪纸这一元素与建筑联系在一起,即使有,大多数的契合点也还不到位,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很多的建筑在某种层次上来说和剪纸是有很大联系的,而这便是本文把问题清晰化的所在,让读者明白它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相似文献   

7.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形式结构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着重阐述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价值运用体现的同时,结合包装设计实例就借鉴剪纸艺术的几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展开分析,指明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借鉴,是完全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9.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民间剪纸的起源及其特有设计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其在民族化包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二者的结合应用既让传统民间艺术因为有了新的载体而得以发扬传承,又使商品包装设计因为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而具有突出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新的包装设计创意发展模式,实现了包装设计与传统艺术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久远,各地方剪纸百花齐放,而蔚县剪纸独放异彩,它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成熟阶段的点彩剪纸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蔚县剪纸来自于蔚县刺绣艺术,深受当时各流派戏曲影响,吸收了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河北武强木板水印窗花等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文杰 《包装工程》2021,42(16):286-292
目的 结合"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研究"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以"河南非遗"文化资源为切入点,通过造型与色彩的提取、材质与工艺的结合、意境与情境的表达,提炼"河南非遗"视觉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元素的借鉴、解构、视觉化、科技融合等方法,在灯具设计中展开河南非遗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结果 根据"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设计完成了2款河南非遗元素文创灯具.结论 河南非遗元素文创灯具的设计,验证了"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的可行性,为特色文创灯具的发展找到了方法与路径,也有助于河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于琳琳 《包装工程》2017,38(8):211-213
目的探究山西剪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方法从山西剪纸的造型、色彩、风格3种艺术表现形式入手,结合网站界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3方面就山西剪纸在其中的具体应用与发展展开分析和论述。结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巧妙融入山西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徐梦珠 《包装工程》2020,41(18):349-354
目的 探究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价值,剖析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在明确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非遗产品设计、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和非遗景区服务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的应用策略。结论 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中的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可视化设计和景区服务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保证特色,保持与时俱进。设计是非遗实现商业转化的重要手段,将设计融入到非遗商业转化中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而且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精神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非遗手工艺发展困境的背景下,通过服务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创建一套服务系统,在市面上现有非遗APP产品仅限于科普宣传和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开放的非遗手工艺活化平台,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发展。方法 调研分析非遗手工艺发展困境的关键问题,在前期非遗手工艺工坊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活化平台搭建的可行性。通过用户访谈法构建人物角色模型,归类得出非遗匠人、设计师、消费者三方主要用户,分析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全局视角构建完整的服务系统,统筹规划设计服务蓝图,构建非遗手工艺活化平台APP原型设计。结论 以设计赋能非遗手工艺,通过消费力量拉动非遗产业发展,以全局视野规划共创的理念在各方参与者之间搭建桥梁,推动非遗发展更加活态化,也为未来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7,38(10):180-183
目的探讨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方法。方法从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实证分析出发,分析创新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以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严谨、科学的开发体系。结论通过对荣昌夏布的工艺、形态、质地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了解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研究领域,分析目前非遗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并根据当前研究热点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 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非遗设计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将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与高产作者、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趋势、参考文献高被引情况等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最终以可视化分析形式梳理研究脉络。结论 结果表明,非遗设计在文献产出方面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有下降的发展趋势,文献产出的峰值产生于2021年,反映了该领域已于2021年到达了研究阶段的成熟期。研究热点着重于非遗设计教育、非遗设计应用、非遗跨学科设计方法;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数字化发展及文化传承可持续;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研究合作较少、高产量作者数量较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情境地图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依照产品设计的关键节点,将情境分为文化情境、用户情境和设计情境;结合设计流程与相关情境,探索基于情境地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论从文化探析、人物角色和情境地图三个维度,以土家族织锦衍生品的设计为例,进行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梳理设计机会点,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和富有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