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测定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色值,探讨了不同种类硅酸镁、不同处理时间对不同酸值油茶籽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色值L*均有所上升,色值b*均有所下降。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酸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碱硅酸镁、高钠硅酸镁和国外硅酸镁,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钠硅酸镁、国外硅酸镁和高碱硅酸镁。这是因为高碱硅酸镁碱度较高,而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氧化镁含量低。此外,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效果,这是可能与高钠硅酸镁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而水分含量较低有关。当油茶籽油的酸值越低,不同种类硅酸镁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的降低程度越大,对提高油茶籽油的亮度、去除黄色色素和降低绿色色素能力越强。综上,采用硅酸镁进行油茶籽油的精炼适用于酸值小于3.0 mg/g的油茶籽毛油,且处理时间20~40 min较佳,三种硅酸镁中高钠硅酸镁具有较佳的脱色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脱酸工序中油茶籽油酸值降低;脱色工序中油茶籽油色泽变浅、酸值上升、过氧化值降低;脱臭工序中油茶籽油中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2.1%、16.6%、40.0%;冬化工序中因饱和脂肪酸结晶析出而使得油茶籽油碘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三油酸甘油酯含量升高;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组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硅酸镁在油茶籽油简炼工艺中的应用。方法采集需精炼的原油为研究对象,添加其质量的1.5%和3.0%硅酸镁搅拌混合,再加入0.2‰的水,抽真空条件下升温到110~120℃, 10 min后冷却,过滤并测试试样色泽、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品质指标。结果经过硅酸镁处理的试样,其理化和食品安全指标均符合油茶籽油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利用硅酸镁强吸附特性在适宜条件下可简化油茶籽油精炼工艺,达到降本减耗、安全达标的炼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硅酸镁在煎炸油处理上的应用,对硅酸镁处理的煎炸油的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极性组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硅酸镁处理后煎炸油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皂化值、极性组分等指标降低,色泽变浅、透明度增加;同时确定最佳硅酸镁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5.
姚菲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13,38(1):32-35
研究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对油茶籽提油速率、微观结构、贮藏稳定性、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显著提高了脱壳油茶籽提油速率,但可引起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明显升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过氧化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辐照处理会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贮藏条件对不同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长期贮藏后的酸值、过氧化值和VE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各种成品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而VE的含量下降。全程低温工艺精炼的油茶籽油
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增加量与一级压榨油相当,但明显低于高温精炼油。在高温、光照等不良贮
藏条件下,低温工艺精炼的油茶籽油的优势很明显,品质劣变程度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柠檬酸、磷酸对冷榨油茶籽毛油酸法脱胶效果,活性白土和活性白土与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对冷榨油茶籽毛油脱色脱胶的效果。方法 从酸种类、酸添加量、加水量、温度、时间、搅拌转速方面考察了冷榨油茶籽毛油酸法脱胶效果;从吸附剂种类、吸附剂添加量、温度、时间、搅拌转速方面考察了冷榨油茶籽毛油吸附脱色脱胶效果;此外分别从2个工艺考察了上述参数变化对冷榨油茶籽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酸法脱胶柠檬酸添加量为油重的0.5%,温度为90 ℃,时间为30 min,加水量为油重的3%,搅拌转速为60 r/min时,油茶籽毛油脱胶率为49.39%;吸附脱色脱胶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重的2%,温度45 ℃,时间10 min,搅拌转速100 r/min时,油茶籽油脱胶率为51.39%,脱色率为95.74%,2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价均无显著影响,酸法脱胶由于高温操作使得过氧化值升高,吸附脱色脱胶能够降低过氧化值。结论 添加少量活性白土吸附脱色的同时能够达到与酸法脱胶相当的脱胶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油茶籽毛油的色泽、透明度和过氧化值,且工艺无需使用酸和水,故油茶籽毛油精炼工艺中可以考虑省去酸法脱胶工序。  相似文献   

8.
焙烤条件对超临界CO_2萃取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油茶籽和浙江红花油茶籽为试材,探讨了焙烤条件对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烤温度为150~210℃,焙烤时间为5~20 min时,超临界CO2萃取(45℃,25 MPa)油茶籽油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其色泽逐渐加深,从嫩黄色转变为铜红色,气味从青草味转变为烤花生味和芝麻糊味;随着焙烤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油茶籽油过氧化值呈降低趋势,酸值则随不同品种的油茶籽而不同,但二者的值均较低;焙烤时间对油茶籽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综合各指标,较适合的焙烤条件为170℃焙烤10~15 min。  相似文献   

9.
研究贮藏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指标变化及预测模型,为油茶籽油的安全贮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下(20、40、60℃)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对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温度越高变化越快;酸价的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 9和0.998 0;过氧化值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 9和0.991 3;模型拟合效果极好;模型校正过程,酸价和过氧化值动力学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66%、42.17%;而酸价和过氧化值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更好,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4%、6.38%;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较之动力学模型,泛化能力更好,误差更小,能更加准确预测油茶籽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龙  邓泽元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2015,36(23):111-115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 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 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加工工艺对山茶籽油理化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加工工艺(传统压榨、压榨-精制、精炼)制取山茶籽油,对不同工艺山茶籽油的理化品质、脂肪酸组成、感观品质、微量活性成分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艺山茶籽油中,精制油在保留山茶籽油固有风味的同时,其酸值、过氧化值和色泽较压榨油有所改善;精制油总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精炼油的2.37、1.06、1.24倍,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精炼油。山茶籽油的精制工艺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3.
乙醇对油茶籽油水相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籽油水相提取时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乳状液,对乳状液进行有效破乳是提高油茶籽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的关键.研究了在提取过程中采用乙醇进行破乳的方法,考察了乙醇对水代法和水酶法清油得率、过氧化值、酸值、茶皂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有很强的破乳能力,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大大减少乳状液的生成量;采用15%的乙醇溶液辅助提取,可使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从84.23%和86.11%提高到90.33%和92.47%;乙醇不会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造成显著影响;乙醇辅助水相提取方法可行,操作安全,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谷维素对3种食用植物油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米糠油皂脚中提取纯化谷维素,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大豆油、菜籽油和油茶籽油中,分别采用Schaal烘箱法和油脂氧化分析仪对3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考察在植物油氧化过程中,谷维素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与常见的油脂抗氧化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油脂中分别添加0.1%和0.5%谷维素均对大豆油、菜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期具有延长作用,其中对油茶籽油的作用最显著;在Schaal烘箱实验中,谷维素能够有效延缓大豆油和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升高,并且对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有抑制作用,但对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调试过程和毛油的处理。经30 t/d油茶籽预榨生产线实践检验,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油茶籽处理量≥30 t/d,壳中含仁≤1.0%,饼残油6.0%,毛油酸值(KOH)3.26 mg/g,毛油色泽Y35、R3.6(25.4 mm罗维朋比色槽)。  相似文献   

18.
从油茶籽油生产的原料、工艺、设备、产品包装、储存等环节入手,研究了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来源及防范措施。结果表明:茶籽原果本身含有极微量的邻苯二甲酸酯,但不是油茶籽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主要来源;油茶籽油加工环节使用的加工助剂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酯,不是油茶籽油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来源;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塑料制品,油样温度越高,或油样与含邻苯二甲酸酯的塑料制品接触时间越长,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向油样的迁移量会增加;对于受到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油茶籽油可以采用脱臭工艺将其去除,从而有效解决邻苯二甲酸酯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