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Planning》2017,(19)
做好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是当前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实际,通过建立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力求"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及时落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3)
一直以来,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着小学品德教育,丰富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已有创设故事教学情境来看,故事应用过于表面化。笔者结合链接真的生活、内化情的体验、激活思的潜能这三方面,谈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创设故事情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8)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还真的是觉得难度不小,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注意联系生活,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转变品社课教学方式方法与评分制度,利用社会热点,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应该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还可以引起联想、启发思维,从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景的创设。其方式有三:其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新知引入教学情境;其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色彩斑斓的新知学习情境;其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知识小结情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0)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小学生思想素质,也是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小学品德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品德老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探索意识,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7)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要想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其关键是要让学生得到自由的生活,并解决学生的头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新的教学理念亦反复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其本身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高度关联的学科,若能赋予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势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继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4)
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直接关系着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师除了要重视教学方式,还要促进课堂讲授的"生活化"。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生活化"问题进行了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5)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因此,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5)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习性,通过创设出一种与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去真实地还原或者再现教学材料上的内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体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并在创设出的情境过程中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个体所做出来的所有选择,因此相较于其他的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人文关怀价值和生命意义。这也正是品德和社会教学想要教授给学生的。可以说,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在理论上是不冲突的,但要应用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仍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3)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1)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4)
作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语文作文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怎么样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可以让语文作文学习变得有效呢?下面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做下阐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5)
关于道德的概念的解释一直以来都处于既模糊又清晰的比较矛盾的位置,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道德,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德育以来,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愈加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小学中高年级如何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8)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10)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喜好、兴趣等,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2)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针对原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及新时代的要求,主要做了以下调整:内容表述更准确、更具操作性;内容更贴近社会发展新要求;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更紧密。另外,2011版课程标准还存在对全球教育不够重视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有效教学理论及力学课程特点,从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和课后反馈反思三个阶段研究了力学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