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电子舌技术在饮料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电子舌技术是一种分析、识别液体味道的新型检测手段,在饮料识别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介绍了电子舌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电子舌在饮料识别中的应用,展望了电子舌技术在饮料识别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电子舌技术在实现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电子舌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发展状况,详细阐述了电子舌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探讨了传感器种类和特点,讨论了电子舌在食品饮品鉴别分析中的传感器阵列优化过程和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旨在为电子舌鉴别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子舌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检测液体味觉特征的手段,它主要由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组成。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电子舌在乳制品中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电子舌在乳制品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电子舌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电子舌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电子舌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电子舌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饮料鉴别、酒类识别、乳品工业、发酵过程监控、植物油检测、食品安全等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电子舌在食品工业中进一步应用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电子鼻和电子舌是模仿哺乳动物嗅觉和味觉而制成的智能感官检测仪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原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目前电子鼻和电子舌在葡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并对电子鼻和电子舌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牛海霞 《食品科技》2007,32(8):26-30
电子舌是以人类味觉感受机理为基础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通过传感器阵列代替生物味觉味蕾细胞感测检测对象,经系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得到结果。简略介绍了电子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目前研究中的几种较典型电子舌系统,着重探讨了电子舌技术在识别味道,酒类、饮料、茶、微生物的检测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电子舌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手段,必将成为一个新兴和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姜秋 《肉类工业》2012,(8):44-47
无损检测技术因具有非破坏性,快速,精准的特点在肉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舌和电子鼻、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低场核磁共振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详细论述了其在肉制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感官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鼻和电子舌传感器已逐渐在食品检测及其他领域中得到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在阐述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电子鼻、电子舌在咖啡风味中的研究现状,为咖啡风味的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电子舌技术以及电子舌在烹饪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电子舌在鉴别同种品牌不同口味与同种口味不同品牌的果酱方面的应用,将试验所得数据经过特征提取后,采取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函数分析(DFA)2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电子舌可以明确地分辨不同品牌与不同口味间的果酱,使电子舌在调味料检测和鉴定方面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电子舌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精密度高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综述电位型、伏安型、阻抗谱型、光寻址型、声波型和生物传感器型电子舌的作用机理、影响电子舌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其在肉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电子舌的应用和肉品检测技术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鲜食品质,建立品质特征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10个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多频脉冲电子舌技术及相关品质理化指标测定,分析橄榄果实品质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并构建橄榄鲜食品质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与平均相对误差δ对模型进行评价。德尔菲法结合九级标度法构建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回甘度和涩味度的总权重达76.9%,是影响橄榄鲜食的主要品质特性;感官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酚糖比与果实回甘度、涩味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优化得到多频脉冲电子舌辨识区分不同橄榄品质的最佳电极组合为钯(10 Hz)、钛(10 Hz)。进一步利用该电极工作组合的电子舌信号特征值与感官评价得分、理化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建模,发现多频脉冲电子舌特征信号值能够对橄榄理化指标进行有效预测,其中酚糖比(R2=0.832、δ=10.89%)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R2=0.831、δ=5.75%)的预测效果最好,其次为总酚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别同一品种不同果实成熟度和不同品种同一果实成熟度的初榨橄榄油,运用电子鼻传感器分析技术结合Loadings负荷加载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DA)等数据处理技术对结果图谱进行解析,并通过欧氏距离分析(EDA)、相关性分析(CA)、马氏距离分析(MDA)和判别函数分析(DFA)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电子鼻响应值雷达图及Loadings负荷加载分析均表明W5S、W2W、W1W、W1S传感器对样品有较好的信号响应,通过LDA分析建立的特征图谱可有效鉴别区分被试样品,其识别确定性大于96%,所建模型准确可靠,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同一品种不同果实成熟度和不同品种同一果实成熟度初榨橄榄油的识别。  相似文献   

13.
滇橄榄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该研究测定3种自制滇橄榄原汁、自制复合滇橄榄汁及3种市售橄榄饮料共7种样品的部分营养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利用电子舌技术分析7种样品的滋味特征,将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种橄榄汁总糖、总酸、抗坏血酸和多酚含量及感官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野生滇橄榄原汁多酚含量最高;自制复合滇橄榄汁感官评分最高,为88.20分。PCA分析从7种样品中共筛选出24个共有成分,经主成分分析概括为2个主成分,包含源信息量的84.85%;聚类分析可将7种样品分成4大类;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分结果相一致,聚类分析与感官评分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电子舌能够辨识不同橄榄汁的滋味品质。结论:3种滇橄榄中野生滇橄榄更适合于研发保健食品;利用电子舌技术可快速鉴别不同橄榄汁的滋味品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感官评价可为滇橄榄汁的配方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特级初榨橄榄油中掺入不同比例橄榄果榨油(精炼橄榄油)、菜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的光谱特征,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对掺假样品及纯油样品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表明,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光谱特征与其他植物油之间差异较大,且掺假体积与吸光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9),实现了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定性鉴别与定量检测,建立了特级初榨橄榄油质量控制体系及其掺假检测分析技术,最低检出限为1%,线性范围为5%~100%(v/v)。系统聚类分析将所有特级初榨橄榄油准确地分为一个亚类,也佐证了此方法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这种简单快捷的检测技术,有助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实时、在线橄榄油检测分析技术的研发,为我国橄榄油品质鉴定及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oxidation of extra virgin olive oils was considered at different storage periods and conditions. The oxidation is usually evaluated by applying an accelerated thermoxidation, while in this case real storage conditions were us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torage situation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pplied on classical chemical determinations, electronic nose and electronic tongue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结合拉曼荧光光谱技术定量检测低等级橄榄油掺假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分析方法。方法 制备11种不同掺伪浓度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混合油样各10份,在相同时间、空间及目标的前提下,使用同台光谱探测系统,采集样品的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经过卷积神经网络去除拉曼光谱的基线,实现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数据预处理。根据分子光谱与电子光谱的特征差异,人为干预并设定拉曼光谱的权重,建立低等级橄榄油掺假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回归模型。结果 综合评估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回归模型的评价参数,特级初榨橄榄油掺假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716,均方根误差为0.0569,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结合拉曼光谱与荧光的探测方法,满足快速检测低等级橄榄油掺假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定量分析需求,为评价或跟踪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品质提供了一种无损伤、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检测思路。  相似文献   

17.
The quality of virgin olive oil is related to the agr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olive fruits and the process variable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owadays, food markets demand better products in terms of safety, health and organoleptic properties with competitive prices. Innovative techniques for process control, insp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in order to to achieve thes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ensing technologie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olive oil industry to supervise and control the virgin olive oil production process. Throughout the present work, the main research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that employ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puter vision, machine olfac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tongues and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are analysed and their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These technologies are used on olive fruit, olive slurry and olive oil to determine parameters such as acidity, peroxide indexes, ripening indexes, organoleptic properties and minor components, among others. © 2016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赵安妮 《中国油脂》2021,46(1):10-16
橄榄油的品质不但与品种有关,还受加工工艺的影响。以‘豆果’‘鄂植8号’‘克罗莱卡’3个品种油橄榄果为原料,研究了二相离心加工工艺对初榨橄榄油脂肪酸组成、色度、酸值、过氧化值、紫外吸光度、微量伴随物、抗氧化能力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与三相离心加工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融合温度30℃、融合时间45 min条件下,初榨橄榄油的品质较好;‘克罗莱卡’初榨橄榄油中多酚含量最高,氧化稳定性最好,与三相离心加工工艺相比,二相离心加工工艺生产的初榨橄榄油多酚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橄榄油的质量分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油是地中海饮食的特点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按照加工工艺橄榄油分为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初榨橄榄油的品质较好营养价值较高,因此价格较为昂贵。精炼橄榄油由于品质较差,价格较低。橄榄油的质量分级与经济价值直接相关,已成为目前橄榄油研究的热点。掺伪、造假者的主要目标是特级初榨橄榄油,所以该产品标准的检测十分重要。但由于掺入的食用油在脂肪酸组成等方面与橄榄油非常接近,因此识别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规范橄榄油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检测方法来对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进行鉴别。本研究从标志性成分、模式识别和组学技术3个角度对橄榄油的质量分级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橄榄油的质量分级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A distinctive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to trace out the mixing into olive oil, which is marketed every year with 20% or more fraudulent oils. Such adulter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using fatty acid analysis and other available current techniques, as chemically fatty acids are same regardless of their source. The total genomic DNA isolated from olive oil, contaminated with canola and sunflower was analysed fo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variation in noncoding spacer region between psbA-trnH and partial coding region of matK of plastid genome. These DNA regions were amplified by PCR using specific primers and resulting DNA sequences were matched to the predetermined consensus DNA barcode sequences of canola and sunflower for discerning the contaminations in olive oil samples. The matching of an adulterant DNA seque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DNA barcode revealed the mixing of canola and sunflower oil into olive is simpler way and the combined approach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technology can be used as an inexpensive method for ensuring the purity of olive. This plastid based molecular DNA technology can be used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dulteration easily up to 5% in olive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