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代幸洋  纪毅  蔡奕辉 《包装工程》2022,(S1):242-249
目的 探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为目前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首先研究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其次将非遗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其数字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认知模型;最后以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设计实践为案例进行可行性验证。结论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研究是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对其创新性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制作流程较为复杂,传统展示与传承的方法单一,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彩瓷烧制技艺数字化,有利于缩小广彩瓷烧制技艺的“生长”环境与当代年轻人的生长环境之间的时代差异和空间差异,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广彩瓷烧制技艺的认知度与喜爱度。  相似文献   

2.
刘粟  张耀引  姜媛媛 《包装工程》2023,44(24):537-542
目的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良渚“玉”文化,对常州市溧阳天目湖镇梅岭村的梅岭玉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进行沉浸式设计规划与策略研究。方法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交互设计、数字化媒体等科技手段来探索乡村博物馆空间设计新模式,分别从沉浸式体验模式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梅岭玉博物馆中的应用,跨媒介与数字化空间体验等方面探索沉浸式体验设计策略,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过程来提出可行性规划与构想,努力探究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方法与路径。结论 在梅岭村博物馆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新媒体技术,更要设计思维与策略创新,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作为叙事性经典文化故事主题,充分融入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建立多维沉浸体验,提升梅岭村的文旅地位和影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王莉  姜刘佳  黄洪辉 《包装工程》2022,(S1):70-72+103
目的 融媒体时代,传统民族符号如何融入当下的传播语境,视觉隐喻作为一种视觉设计策略如何进行实践。方法 通过案例的视觉分析完成案例实践的再设计。选取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图像为案例,解读花山岩画图像符号的空间与时间隐喻,并通过当下现实的媒介环境进行节气符号与环境符号的再设计。结果 基于实地考察及视觉隐喻的分析,将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在时间与空间中融合,形成新的符号系统设计。结论 视觉隐喻通是一种分析图像的方法,需要融入当下的语境进行传统符号的再设计,将不在场的符号内涵重新演绎,探寻图像作为视觉语言其独特的传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梁平木版年画虚拟体验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卫红  邢鹏飞  夏进军 《包装工程》2017,38(16):183-189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在CIH保护中的设计路径,推进梁平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进程。方法在全面研究梁平年画文化基础之上,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从CIH民俗文化的分析研究到体验设计的设计实践,进行梁平年画文化体验设计。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可靠验证。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可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使得CIH的数字化保护从数字化保存走向数字化保存与数字化体验相结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定义分析了其特点,阐述了当今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知识工程、虚拟原型技术;探讨了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突出产品创新设计、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数字化设计技术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优先扶持的主题,其应用将会使传统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插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燕婷  全泉 《硅谷》2009,(1):197-198
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数字插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观念得到新的释放,表现语言和展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今天的插画,其内涵、形式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历史衍变的趋势。数字插画和传统插画一样,必须遵照视觉艺术的审美原则,符合人们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多样化的笔触和纸张特性是数字插画一个重要特征和优势;数字插画还具有流畅性和符号感,能够虚拟现实.数字插画艺术成为当今一种新的设计时尚,将与各类艺术融会贯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公共艺术装置数字化的拓展方式,将艺术装置的设计与江南传统园林意象相结合,以期为城市中艺术装置的展陈与应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以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作为设计背景,从空间构想、内容设计、多媒体设计三个角度入手,通过对“数字艺术装置”的设计应用,将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和艺术装置的创意结合,为拓展城市艺术装置的体验性提供更多技术路径。以江南传统园林意象作为设计符号的切入点,地域性的历史街区为背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理念和形式,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解构传统文化的符号表达,力求为历史旅游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地域传统文化输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包装设计与制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研究数字化时代下的包装设计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包装设计的特点、数字化技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与消费者体验的关系,以及包装设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促进数字科技与包装设计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苗秀  侯文军  徐雅楠 《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 409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框架与关键性设计因子,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将非遗不依赖物质文化而存在的活态特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相结合,提出以虚拟现实游戏为载体作为非遗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价值传播的数字化创新路径。基于游戏元素四分法,在现有游戏设计模型和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基于评估的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虚拟现实游戏体验的关键性因子。结果 从前期文化调研、非遗游戏定位、内容与机制设计、界面设计4个方面,构建了非遗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提出了包括真实性、游戏性、可用性和情感在内的影响虚拟现实游戏用户体验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法框架与关键性因子的设计策略指导下,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曲棍球开展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虚拟现实游戏为非遗数字化带来了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体验,是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游春图》山水画意境空间的虚拟现实具身交互设计研究,为目前中国山水画的数字化开发和交互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研究参考。方法 首先对山水画意境空间的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论证了山水画中蕴含着“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空间理想并将其作为交互维度;其次基于“具身认知”和“意象图式”理论,提出山水画的交互认知层次模型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具身交互设计模型;最后将展子虔《游春图》作为研究案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三维意境空间。结论 创新性地将具身理论、虚拟现实和山水画的“意境空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结合和探索,将山水画中“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空间理想进行了三维交互式的实现,为同类型的传统山水画与虚拟现实结合及交互设计提供了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宝莹 《包装工程》2019,40(16):271-274
目的 探究公共环境设计中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策略及发展方向。方法 从计算机的问世和虚拟现实技术谈起,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接着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内部进行剖析,探索其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组成,在此基础上就虚拟现实技术与公共环境设计结合运用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得出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环境艺术创作中的不足,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潜在威胁,提高项目成本预算的精确度等实际效用,最后将落脚点置于博物馆、城市建筑、古典园林等公共环境中,就具体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路径展开探究。结论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其与公共环境设计的结合,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充分展现了环境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数字孪生技术在内容创造、传播渠道、消费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孪生构建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在配合系统感官交互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与传播的策略与方法。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数字孪生的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醒狮文化基因,打造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突破醒狮文化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与发展创新;最后运用李克特量表评价其效果并优化迭代。结论 数字孪生技术为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对醒狮数字虚拟文化IP的开发、设计与传播的研究,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播体系,实现运用数字虚拟技术等手段链接传统文化与大众,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发展中重新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13.
周兴海 《包装工程》2024,45(2):472-479
目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坭兴陶烧制过程可控性较低。因此,探索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使其能够全面、形象、系统地进行坭兴陶烧制技艺的记录,有效保护和发扬坭兴陶烧制技艺。方法 立足于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有效保存、展示和传播,深入展现坭兴陶烧制效果的文化内涵,探索虚拟仿真技术的设计流程和应用路径,运用三维建模、网络展示、虚拟互动等数字技术手段,强化互动感官效果,调动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为坭兴陶烧制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除了坭兴陶窑变本身的文化价值外,虚拟仿真技术为促进传统坭兴陶烧制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丰富了活态传承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产品虚拟展示环境设计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范劲松  羊健 《包装工程》2004,25(3):89-91
分析了当今技术发展对产品展示环境设计的影响,提出了以虚拟信息模型为核心的互动式环境模型.在分析了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特别研究了实现网上互动展示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最后给出了基于VR技术的产品展示设计模型,并给出了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冯鸣阳  李梦瑶  华沙 《包装工程》2024,(8):233-241, 270
目的 元宇宙正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新场域,探究元宇宙虚拟空间如何与高校教育更好地融合。方法 分析元宇宙新型教育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应用场景,概述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从空间、交互、情境、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索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结果 元宇宙时代下的教育空间不仅是技术建构的数据空间,也朝着有人文氛围和人际温度的数字校园方向不断发展,重点关注用户的在场感、沉浸感和体验感,保证元宇宙教育空间的生态性和规范性,从功能性和服务性上完成对传统教育空间的完善和超越,最终实现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结论 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其教育属性,规避因其技术性突出而导致的技术囚笼风险,促进技术与教育良好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6.
黎少 《包装工程》2022,43(22):350-358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学术价值、设计方法、创新与思考。方法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语境下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包装设计案例,结合设计实践作品“寻味西关AR”,探究AR技术在岭南文化创意包装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思考。结论“AR+岭南文创”是项目研究核心。AR包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进步。增强现实技术将逐渐增加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岭南文化起到数字化传承和保护作用,AR技术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将形成虚拟包装形态和提出绿色虚拟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苗岭 《包装工程》2018,39(22):274-281
目的 通过虚拟现实强大的渲染和逼真的交互功能并利用虚拟现实眼动系统对环境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方法 在虚拟现实环境交互实验中应用眼动追踪技术提供的轨迹图和热点图进行数据分析,创新性地获得环境交互中的高精度感知信息。通过“环境—感知—交互”模式,长时段和全覆盖的大数据导入以及对精确空间信息和即时性感受的实时记录,实现以多元用户为中心的对环境维度和感知维度的设计研究。结论 新技术不仅为研究提供了更直观的表达和更客观的分析,而且推动了现有研究范式的革新。虚拟现实眼动研究使设计能够整体考虑到实际建成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及其交互效应,实现从设计建成后的观察转变为设计过程中的预判和修正,从而强化对于设计实践进行指导的针对性和前置性。  相似文献   

18.
AR技术与传统纸媒的交互融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18,39(6):139-144
目的研究增强现实技术在传统纸媒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及方式。方法通过分析最新的国内外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中的案例,探讨AR技术应用到传统纸媒的新型设计理念与方法,并且结合自身团队增强现实图书设计实践案例,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纸媒实现全新的价值体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型思路。结论通过研究增强现实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案例,可以得出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传统纸媒,不仅可以使用更多形式传递丰富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增强读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同时可以使品牌广告创造更大的价值。将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纸媒的交互融合应用方式进行了阐述,意在探讨在AR技术下传统纸媒与新技术、新科技结合的新型转型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下包装设计发展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数字技术下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方法通过对传统包装设计和数字技术下包装设计的特征比较,论述了包装技术从现实到虚拟的发展、静态到动态的展示,以及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变化等包装的新特征。结论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包装设计的保护和运输的实用功能与宣传展示功能逐渐分离,导致了现代的包装设计开始从封闭向开放发展,其表现媒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