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易氧化、热敏性强、光敏性强的深海鱼油作为芯材,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作为壁材,采用超声技术制备纳米乳液,并通过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3种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进一步研究干燥方式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理化特性和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深海鱼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致密,呈球形颗粒,无油滴聚集现象,粒径小,溶解度较好,包埋率可达95.54%,且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较好;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鱼油微胶囊结构不规则,表面有孔状结构,表面含油率高,包埋率分别为86.70%和74.28%,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粒径较大,溶解度差;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20.03%、25.98%、75.91%,在肠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78.73%、71.78%、22.91%。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较低,但可以较好地在肠液中释放。由此可知,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产品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干燥工艺,这为微胶囊产品的干燥工艺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风新  邓波  熊华  窦晓凤 《食品科学》2011,32(17):339-343
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将中链甘油三酯固态化,方便食品添加和储运;以人工胃液模拟体外释放,初步研究了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缓释特性;并以基础合成饲料、长链甘油三酯微胶囊高脂饲料(长链甘油三酯供能占总能量30%左右)和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高脂饲料(中链甘油三酯供能占总能量30%左右)分别饲喂小鼠,并观察5周内小鼠健康状况和体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饲料消耗量的变化,研究中链甘油三酯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可缓慢释放6h,能够缓解中链甘油三酯一次性摄入量超标引起的腹痛腹泻问题,膳食中添加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后,能降低体内TC和LDL-C的含量,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高脂膳食具有预防肥胖、减少体质量增长和体脂累积、减轻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且其抑制体质量增长的机制与减少能量摄入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微胶囊化核桃粉末油脂,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粉末油脂的微观结构及其氧化稳定性。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微胶囊化核桃粉末油脂的制备工艺为:核桃油质量分数25.03%、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24.88%、卵磷脂添加量1.97%、均质压力20.12 MPa,此时粉末油脂的包埋率为94.32%。高包埋率粉末油脂的微观结构呈现较规则的球形,囊壁完整性较好,且表面光滑,结构致密。此外,不同包埋率粉末油脂的氧化诱导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微胶囊包埋技术能够提高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且包埋率越高,粉末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测定了植物乳杆菌KLDS 1.0386对模拟胃肠液的耐受力,并通过构建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评价该菌株对小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模拟胃液肠液,菌落计数法检测胃液肠液耐受性,并以健康C57BL/6雄性小鼠为对象,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普伐他汀对照组,分别以生理盐水、KLDS 1.0386悬浊液和普伐他汀连续灌胃4周,检测小鼠肝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粪便胆汁酸和胆固醇水平。结果:在p H为3的模拟胃液环境中,该菌株3 h存活率可达92.62%,在模拟肠液环境中,3 h存活率为83.91%,说明植物乳杆菌KLDS 1.0386能通过胃进入肠道并保持活性。植物乳杆菌KLDS 1.0386菌株可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p0.05),增加粪便胆汁酸和胆固醇的排出(p0.05)。结论:该菌可以用做降胆固醇的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鱼油和两种微胶囊挥发性成分以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以鱼油作为芯材,魔芋葡甘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制备成纳米乳液后通过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试验发现,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冷冻干燥微胶囊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鱼油42种,喷雾干燥微胶囊41种,冷冻干燥微胶囊20种,共有成分包括十四烷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1-甲基-4-异丙基苯和1-甲基-4-异丙基苯。加速贮藏实验中两种鱼油微胶囊的过氧化值(POV)增长速率均较鱼油低,当贮藏时间达到30 d时,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POV值分别为15.65 mmol/kg、8.89 mmol/kg和8.14 mmol/kg,喷雾干燥所得鱼油微胶囊包埋率下降速率较冷冻干燥鱼油微胶囊快,包埋率分别为34.29%和40.90%。综合分析,两种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均能够延缓鱼油氧化和掩蔽不良风味,但冷冻干燥制备鱼油微胶囊更佳,对制备鱼油微胶囊具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比较研究了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几种制备技术对山苍子油的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效果,考察了不同制备技术对微胶囊的收率、包埋率、释放率的影响。SEM(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观测了山苍子油(LCEO)微胶囊的表面形态,IR(Infrared Spectrum)检测了上述技术对山苍子油的包埋效果,得出了喷雾干燥法对山苍子油的包合率要好于冷冻干燥法、饱和水溶液法及研磨法。研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按照零级模型、一级模型、Higuchi模型分别对山苍子油微胶囊的释放进行拟合,获得了合适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研磨法及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更符合零级模型,饱和水溶液法与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更符合一级模型。喷雾法制备的微胶囊对山苍子油的保护效果最好,可为工业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番茄红素不同添加量在核桃油中的抗氧化规律。本文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定期测定番茄红素不同添加量在核桃油中的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并计算总氧化值。运用动力学模型拟合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与氧化时间的方程式,符合线性规律,并通过Arrnenus方程进行认证。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氧化速率不仅和番茄红素添加量有关,也和加速氧化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对应的氧化速率就越大。当温度为40℃、60℃和80℃,番茄红素在核桃油中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005 0%,0.005 0%和0.015 0%时,其核桃油的Ln K与1/T之间线性关系(R20.987),且与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定律一致。  相似文献   

8.
旨在为热损大豆的加工提供理论支撑,以不同热损程度的巴西大豆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制备大豆油,分析其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磷脂及生育酚组成及含量、色素含量,探明大豆热损对其油脂品质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热损程度的增加,其油脂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显著升高(p<0.05),氧化诱导期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大豆相比,重度热损大豆油脂酸值和全氧化值的增长率分别高达557%、148%;热损导致大豆油水解,甘三酯相对含量降低,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以Sn-1,3位水解为主;氧化反应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热损程度越深变化越明显;热损导致大豆油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含量降低,重度热损大豆油脂中总生育酚的损失率高达19%;未成熟大豆更易发生热损现象,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中的叶绿素、叶黄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大豆热损会导致其油脂组成发生变化,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冷榨核桃油为原料,利用尿素包合法分离纯化核桃油中亚油酸,同时以雄性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评价其降血脂功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分离纯化亚油酸的工艺条件为包合时间24 h、包合温度-5℃、95%乙醇与尿素体积质量比值5、混合脂肪酸与尿素质量比值0. 3,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产品中亚油酸纯度为80. 21%。降血脂功能评价结果表明:亚油酸具有降低高脂小鼠体重、肝重、肝脏系数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提高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AI)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草鱼鱼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壁材,采用超声辅助均质和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对其包埋率、粒径、热稳定性、贮藏稳定性、鱼油和微胶囊贮藏前后功能性脂肪酸含量变化和降血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达到77%、平均粒径为15.8μm、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71℃,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60℃下,微胶囊贮藏15d前后功能性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喂食鱼油和鱼油微胶囊组小鼠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喂食高脂模型组,说明鱼油微胶囊和鱼油能够显著降低血脂胆固醇。  相似文献   

11.
沙棘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容易氧化变质。本文将添加天然抗氧化剂与微胶囊制备技术相结合,改善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货架期。首先测定了沙棘籽油的组成成分,然后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添加经过筛选的天然抗氧化剂L-AP,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酪蛋白酸钠及麦芽糊精等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并通过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评价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0.6%±2.10%;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15%、酪蛋白酸钠5%、麦芽糊精5%、抗性糊精30%、甘蔗浓缩汁10%、沙棘籽油30%、异麦芽酮糖5%,并添加3 g/L三聚磷酸钠,包埋率高达91.8%±1.59%;65 ℃烘箱加速保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并制备微胶囊能有效提高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蓝圆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但极易被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目前微胶囊化包埋已成为防止鱼油氧化的稳态化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其二阶导数拟合和pH-stat法对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以阿拉伯树胶、明胶和海藻糖为壁材的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体外模拟消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颗粒圆整,表面光滑、致密;LSCM观察发现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呈现单核的腔体结构,壁材中明胶蛋白均匀分布在微胶囊的囊壁上,而鱼油被包裹在囊壁中。FTIR分析显示,壁材及芯材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FTIR图谱中,证实了包埋结构的形成。经喷雾干燥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壁材中明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说明蛋白分子间发生氢键缔合反应,增强了微胶囊结构的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鱼油微胶囊在消化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释放率由快变慢,120 min时累积释放量为72.62%;LSCM观察发现,在消化过程中,鱼油微胶囊的芯材呈现出由中心向壁材表面迁移扩散并逐步释放的特征。本研究为微胶囊产品开发、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鱼油稳定性,以青鱼内脏鱼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壳聚糖(CS)为壁材,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质速度、pH、壁材总质量分数、SPI/CS比值、芯壁比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比较研究了鱼油微胶囊湿囊分别经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方法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水分含量、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pH7、壁材总质量分数2%、SPI/CS比值1.3∶1、芯壁比1.3∶1,在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71.98%±0.16%。喷雾干燥法表面含油率为0.73%±0.04%,低于冷冻干燥法3.62%±0.09%,包埋率为71.98%±0.16%,高于冷冻干燥法56.76%±0.37%,说明喷雾干燥法效果优于冷冻干燥法,鱼油微胶囊贮藏期可较未包埋的鱼油延长6 d以上。通过微胶囊化,改善了青鱼内脏鱼油的性能,提高了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微胶囊化对鱼油品质的影响,以壳聚糖为壁材,金枪鱼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分别检测鱼油及鱼油微胶囊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加速贮藏试验考察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鱼油微胶囊过氧化值高,不饱和脂肪含量低,与腥味相关的关键挥发性成分多,品质较低。贮藏期间鱼油微胶囊能明显抑制过氧化值的增长和关键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升高,对DHA和EPA的保留率影响不大,说明鱼油微胶囊制备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鱼油品质,然而对延缓鱼油氧化、掩蔽不良风味确实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橙皮精油为芯材,变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通过高压(1000、2500、3500和22000 psi)均质制备了不同粒径橙油乳液,从而探讨乳液粒径对喷雾干燥橙油微胶囊平均粒径、包埋率、总油量、含水量、微观形貌以及重组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同时以柠檬烯氧化程度评价微胶囊稳定性并预测其货架期。结果表明,均质压力越高,乳液粒径越小。乳液粒径对微胶囊的总油量(1.5 g/20 g)、包埋率(>95%)和含水量(<4%)没有明显影响,但会影响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微观形貌以及重组乳液的粒径分布。乳液粒径越小,微胶囊平均粒径越小,表面越光滑,重组乳液也具有更窄的粒径分布。微胶囊在37 ℃贮藏5周,经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氧化柠檬烯/柠檬烯(mg/g)变化的结果表明,以22000 psi制备的微胶囊货架期可长达11周左右,是其余微胶囊货架期的2.97~4.63倍。研究结果可为喷雾干燥精油微胶囊的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韭菜籽油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本研究以韭菜籽油作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CMC、HI-CAP 100-明胶以及HI-CAP 100-麦芽糊精4种组合作为壁材,利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并对比冻干和喷雾干燥两种干燥方式对微胶囊的影响。以韭菜籽油微胶囊包埋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构表征图为反应指标,在反应pH、壁材浓度、壁材比及芯壁比四种不同因素下,确定最佳组合壁材为HI-CAP 100-麦芽糊精,喷雾干燥制备得到的微胶囊性能优于冻干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韭菜籽油微胶囊最佳优化工艺条件:反应pH为4.56,壁材比为1.07:1,芯壁比为1.28:1,壁材浓度为1.04%,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0.80%。该研究为韭菜籽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保持大豆油的营养价值以及油脂体的功能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大豆油脂体,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探究大豆油脂体微胶囊的包埋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堆积密度、流动性、微观结构及其氧化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质量分数为9.0%、大豆油脂体质量分数为6.0%、入口温度为150℃、进料速率为5.00 mL·min-1的条件下,大豆油脂体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9.97%。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微胶囊的水分含量、溶解度、堆积密度、休止角分别为2.57%、67.07%、0.45 g/mL、35.60 °,表明微胶囊化有利于储藏,产品粘度较小,溶解性与流动性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微胶囊微观结构呈现较规则球形,囊壁完整性较好,结构致密,无明显裂纹,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加速氧化实验表明微胶囊显著保护油脂,延长油脂储藏期。因此,将大豆油脂体制备成新型的稳定状态的油脂产品,对于大豆油脂体加工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葡萄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葡萄籽油为芯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为壁材,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并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重量比为3∶1,乳化剂浓度为10%,芯壁比为1∶2,温度为45℃,均质速度为12000r/min,乳化时间为12 min时制备得到稳定的葡萄籽油乳液,在进风温度18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5mL/min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葡萄籽油微胶囊,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效率达到72.56%,60℃条件下贮藏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贮存性能和抗氧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