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维超  罗意 《重庆建筑》2010,9(11):46-48
林徽因是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学有所成的建筑师,人们称道她是诗人、文学家,怀念她毕生所写的许多诗篇,却鲜有提及她的建筑造诣和成就,本文尝试搜集、调研林先生的建筑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展示其对中国建筑的贡献,还原她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徐宗威 《建筑学报》2013,(1):113-114
2012年,倍受学界瞩目的中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终于揭晓了.这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一件喜事,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件盛事.新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结果的揭晓,昭示着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的又一次新的收获,迎来了中国建筑学界全体学人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道路的再一次新的扬帆.梁思成建筑奖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持续热议,源于梁思成建筑奖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金磊 《华中建筑》2007,25(1):86-87,100
该文从追溯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创作观出发,探讨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而提出基于中国建筑文化根基的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比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整合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念以及罗伯托·盖贝蒂在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育思想,二者的相通之处是两位教育家都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通过归纳推理和"临床研究"的方式建立并发展了建筑学科。在此框架中,建筑项目不再是教义的物理实现,而是每一次具体实践成果的归纳累积,其并不预设意向,而是在面临不断变化的随机条件时灵活应对。方法论通过实践而被构建,理论知识源于真实的经验,由此建筑教育经历了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山东建材》2013,(6):22-25
诗人徐志摩虽痴情却也多情,离异后苦追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林徽因而不得,转而再娶沪上名媛陆小曼;而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金岳霖追林徽因不成,终其一生未娶,与梁、林夫妇比邻而居,友爱终生。林徽因的感情抉择,也可谓建筑学对文学、哲学的一项胜利,让建筑学这一看似冰冷的学科也具有了更多诗意与感性。  相似文献   

6.
金磊 《建筑创作》2006,(6):20-29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勘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1901—1972》,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4月20日)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伺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昆明的北郊盘龙区龙泉镇分布着一些重要的省保、市保文物建筑单位,并承载着中国近代科学人文教育大师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是在抗日期间随西南联大的成立而来的著名学者,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就居住在这些建筑场所里认真地做自己的研究。这些历史建筑具有很多鲜明的空间特色,也值得我们研究与保护。今天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有价值的民居及配套建筑命运堪忧,如何记录和保护这批优秀的近代建筑遗产,重构历史空间,让我们不要忘记前辈们曾经不畏困苦,勤奋工作并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的空间场所,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袁鹏  解旭东 《华中建筑》2008,26(11):199-202
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中的相关部分对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试图揭示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之初,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了首都规划方案,即“梁陈方案”。该方案强调首都规划要立足实际,古为今用,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保证市民安居乐业,这体现了梁思成建筑思想的精华。遗憾的是,这一合理建议终被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所淹没。  相似文献   

10.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12.
每当从北京站和北京西站出来,我们都会看到周围的建筑有一种奇怪的风格:这些建筑都很高大、很现代,然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顶部加上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大屋顶,或者在立面用覆着琉璃瓦的屋檐进行装饰。很明显,这些细部的设计是为了与北京站和北京西站这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建筑学科视野,对东北大学梁思成纪念馆的馆徽视觉表达体系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在对馆藏相关建筑文化元素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建筑基因”为主导,从汉字双关建筑语义表达、建筑空间语言运用、建筑图形与色彩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创作构思,并研究馆徽原始图像信息在不同媒介与应用情境下的建筑特质表达,探索馆徽方案及其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在建筑文化遗产活化与现代造型演绎及专业精神传播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21日,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力、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黄锡璆获奖;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唐玉恩、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建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郅获提名奖.  相似文献   

15.
周伟 《云南建筑》2012,(6):17-20
随着《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执行,昆明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及其绿色建筑设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尽管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一直为建筑自然气候设计提供着广泛、灵活的发挥空间,但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任然需要对建筑物理环境要素进行精细解析。采用建筑量化设计方法可以为建筑设计方案提供较为精准的数值分析,满足创作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6.
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947 年 3 月,梁思成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会议从人的需求出发提出体形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和城市问题以及建筑教育的发展进行讨论。在该会议的启发下, 梁思成提出“体形环境论”,将除建筑外的城市规划、造园和工业艺术等也纳入建筑学科的范畴,并对学院派和包豪斯建筑教育理念加以整合。回国后,梁思成围绕“体形环境”在清华大学进行建筑教育改革实践,建立了以营建“适用、坚固、美观”的体形环境为目标、多学科综合的通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备受建筑学界关注的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于2012年1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以及建筑学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出席了颁奖典礼。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授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力和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黄锡璆。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孟建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郅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唐玉恩等3人获得第六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相似文献   

18.
张晋维  郑昱伦 《建筑师》2024,(2):132-13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林徽因建筑学位一事值得讨论。本文提出建筑、非建筑、非非建筑三个概念,回溯林徽因的“建筑”之见,试论当年无法进入建筑系的她如何由艺术建筑和文艺复兴的不同立场帮助我们认识建筑是什么;并从这道知识光线映照林的“建筑”之路,回国后她在工艺美术方面的专业实践,其实更能体现出一位人文主义者将建筑处理为集美术之大成的超然境界。即使这个学位有助于后人将林视为一位禁得起制度性考验的建筑师,然而她身兼艺术建筑师、文艺复兴人、工艺美术家的身份,其实才为中国的文人建筑师原型燃点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9.
金磊 《南方建筑》2011,(2):91-93
201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建筑文化考察组策划并编著的《抗日纪念建筑》于11月末正式推出,它既是一部集建筑历史研究、文献纪录和摄影数据为一体的专著,也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事件建筑的经典作品。作为该书的策划与主编我尤其认为,该书的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前后史料的研读分析,论述梁思成先生借鉴外国经验,顺应国际新建筑发展潮流,反映本土思考,进而最早且最具系统性地提出建筑教育"体形环境论"的中国模式的历史贡献,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以此在世界范围内寻到了一个锚点,以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建筑学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教育范式之一,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建筑教育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