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焕加 《建筑创作》2006,(9):142-143
《建筑创作》2006年第6期卷首刊有金磊先生“为了建筑的希望一主编的话”。文章强调“中国建筑的希望在于创新”.我十分赞同。不过文章接着说“建筑的创新不是‘新、奇、特’。”我便觉得不易理解。对于文中提及的一些观点也略有不同看法.写出来就教于主编先生。  相似文献   

2.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该文(下称《创造》)题目很好,但要充分展开和深入探讨这一严肃而又具相当学术性的课题,势必涉及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理论。本文对《创造》就艺术“性质”;“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社会作用”;设计原则中“美观”提法;以及建筑“风格和流派”等问题所持带有一定代表性的西方传统建筑学观点,进行了基于客观实际的理论剖析,得出了与《创造》恰好相悖的认识论,并对《创造》所疏于阐发的“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以及“如何创造”这两个题中应有之议,概述了笔者原始理念及框架式构想。  相似文献   

4.
陆莎莎 《时代建筑》2006,(1):158-158
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被重现?它的准确性如何?弗兰普顿(K.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卷首中就提到“所有的历史都有无可例外地受到观察模式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写一部绝对的历史”。身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家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无法进行“绝对”评判。关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Modern Movement),从S.吉迪翁 (Sigfried Giedion)的《时间、空间和建筑》到塔夫里(Tafuri)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运动的内容被不断扩充;运动中的正统性遭到不断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复杂形态与开放建筑——评析蓝天组的“复杂学”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奥地利先锋派设计组蓝天组(CoopHimmelb[l]au)以“造云者”自居,他们的建筑形态复杂多元,“开放建筑”等理念表现出他们对建筑的独特理解。通过其作品分析,本文指出基于对世界“复杂性”的认知,对复杂性科学的理解,蓝天组表达了一种复杂建筑观。  相似文献   

6.
英国《建筑评论》期刊在1960年代末推出了“人之规划”系列专刊,围绕专刊中提及的3个主要议题:城市的纪念性、“家长式”住区以及复杂交通设施,通过视觉图像比较分析,剖析了视觉与议题深刻而生动的互动特征,解读建筑摄影对日常生活印迹的转译,作为一种视觉批评,实现视觉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建构内涵从“物的证明”到“证明之物”的当代转变。  相似文献   

7.
孙政  张莹莹 《建筑师》2022,(5):90-98
安德烈·帕拉第奥可能是历史上被研究最多的建筑师,也是当代建筑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如何使学生理解帕拉第奥“不朽的当代性”,是建筑史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是回答“学习建筑史有什么用”的绝好例证。本文从卷帙浩繁的“帕拉第奥研究”中,提取出一条与图有关的线索,包括帕拉第奥本人在《建筑四书》中的绘图、鲁道夫·维特科尔对帕拉第奥作品的图解,以及威廉·米切尔提出的“帕拉第奥语法”等,从中不仅可以管窥帕拉第奥的设计方法,也能看到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围绕图学与再现的互动。在今天自学资料空前丰富的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学需要从更趋建筑学自治的史观出发,而图学与再现这条线索可以成为连接建筑史与设计、技术课程的纽带。  相似文献   

8.
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和诠释,在 17—18 世纪曾经是西方古典建筑复兴运动的焦点,20 世纪以后则成为古典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20 世纪中叶以后,亚洲学者也逐渐参与到对帕拉第奥的翻译和研究之中。在 2009 年至 2015 年间,笔者作为主要译者完成并出版了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的首个中文译本。在这项工作中,术语的解读与翻译是最困难也最有趣的问题之一。这不仅因为深厚的西方建筑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因为帕拉第奥的著作在时间上距今已有四个多世纪,在此期间,建筑学的概念、 实践和表达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翻译工作既是一个尽可能接近原典的过程,又是一个立足于译者的母语、进行文化比较与互译的过程。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回顾《建筑四书》中译工作中接近原典的尝试,第二部分基于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比较,对 《建筑四书》中部分关键术语的涵义及其与中文互译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笔者自己设计的都江堰民俗体验馆,讨论了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理解“地域性建筑”,并阐述了方案是如何对建筑进行“地域性”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如果需要,又如何表达?文章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性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不是”,“就是”。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一书中,专门安排了“瞬间记录百年的建筑遗产图片表现”的小节,它旨在讲述摄影与城市及建筑的关联,讲述图片对建筑的记载,以反映不同时代的变迁,成为一种特殊的延续优秀文化遗产,不仅为遗产造像,更以其真实性为文化与文明立言。文章针对《世界遗产公约》强调的真实性原则,将AI(人工智能)的恐慌源于ChatGPT的文本书写,上升到AI技术会怎样影响摄影与图像认知,既要正视AI图像生成工具的热潮,也要对其有更高的要求,这涉及对“虚假”图像的鉴别能力,对新图像生成方式的适应力,旨在探寻城市与建筑遗产中,如何重构建筑摄影的意义,重在找到真实性为先的技术与人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嘉乐 《山西建筑》2011,37(17):15-16
阐述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特点,通过对安藤几个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详细诠释了安藤的建筑理念,进而表现出安藤是如何将建筑结合自然的,以期创造一种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中共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受之先生在《城之国语》中说,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个城市的特殊性,而建筑是最能表达城市精神的语言。地产与文化的结合,正是契合了建筑实体折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符英  杨豪中  刘煜 《建筑科学》2007,23(1):98-102
中国建筑的发展从进入近代以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古思潮: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文章综合分析、比较了这三次复古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表达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复古建筑思潮发展的总体特征、趋势以及如何客观看待复古建筑思潮这一历史现象。每一次的复古思潮都交织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问题,因此文章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辰 《新建筑》2014,(2):20-21
在《新建筑》杂志举办的以“走向新建筑”为主题的论坛上,作者针对性地将“建筑”、“新建筑”、“现代建筑”三个基本概念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不同意义和相应关系,进行循序渐进的讨论;意图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帮助读者厘清这些概念的文化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并加深对建筑学科、专业的学术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艰深的建筑知识如何更有效地向大众传播7库哈斯的早期著作S,M,L,XL将社会、政治、文化、消费等各方面知识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建筑理论文本的典范。本文尝试从文字策略、图像策略和电影化叙事三个角度来分析其文本编排与表达的策略,为“叙事性”建筑和“建筑叙事”寻找某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华 《建筑学报》2023,(8):7-16
将地方建筑和地方性建造置于中国建筑知识构筑的脉络中,以追问“地方”之于建筑学的意义为起点,从建筑生产的条件、观念塑造、生产形式、具体实践和传统建筑研究等不同的方面,回溯“地方”作为一种建筑知识是如何被理解和形塑的,并以此考查其在当代的变迁和意义,不仅是实践上的,更是在对建筑设计的知识与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19.
斯蒂文·霍尔的“大洋美术馆与住宅”项目位于韩国汉江北部城北洞的高档住宅区,文章为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的中国项目负责人陆轶辰与“大洋美术馆与住宅”项目负责人李钟瑞进行的对话,从实际建造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情况,以及如何以丰富的细节表达“建筑的音乐性”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广东建材》2014,(10):6-6
最近,作为《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惠州版本的《惠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市政府印发。惠州的“绿色建筑”落地有望由此进入规范化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