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审美心理进行了分析、发掘及开显,以浙东、江西、楠溪江三个地区的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典型案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审美意象开显方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释了景观审美心理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景观展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传承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理论,以湖北省的白果村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了它在民俗文化应用方面的问题,依据符号学与景观设计的相似性,从设计符号,设计系统两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创新,探寻符号学视角下可行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旨在使民俗文化元素在传统村落景观的应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湘西南传统村落孕育了璀璨的乡土艺术遗产资源,挖掘湘西南乡土艺术遗产资源,唤醒其文化资源的生命活力,实现对其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与审美发展需求。通过田野调查、寻访探源的方法,挖掘、记录、整理湘西南传统村落保存的乡土艺术遗产资源,创新转化其现代文化功能。湘西南传统村落留下了相对原生态的艺术资源,体现了自然乡土的艺术认知、礼制尊崇的艺术伦理、类型多样的艺术审美,这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纪实,是人类文明的资源宝库,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文化温情之源。传承乡土艺术遗产资源并唤醒其精神灵魂,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4.
刘玉宝  李慧嘉 《包装工程》2022,43(2):346-351
目的提取客家文化基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探讨客家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模式。方法从客家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客家传统村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景观所体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赣闽粤边区客家文化基因,分析客家传统村落文化设施的系统化、生态化的设计原则。结果阐述赣闽粤客家传统村落遗存之茶亭、风雨桥、池塘、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情况,并以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提炼白鹭村村落文化基因,研究其公共文化设施创作思路。结论将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提出客家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客家文化基因和现代设计语言、农业生产性景观和生活空间、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相融合的构建方法,实现客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破"与"立",再现客家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梦黎 《包装工程》2022,43(16):318-326
目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化手法的介入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形象、产业、文化3个层面对艺术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基本策略进行探索。方法 以定量研究的方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2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分类重组的方法,对现有艺术助力的内容进行归类,并总结出目前助力所聚焦的层面;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艺术助力现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升级策略。结论 “艺术助力”是传统村落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助力策略可围绕形象、产业、文化3个维度展开,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助力村落形象的打造,以设计与营销的融合助力村落经济的发展,以设计思维的导入助力乡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当今传统手工艺村落原有的良性共生关系被破坏,呈现村落与现代需求、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间互相对立共存的现象,从手工艺及村落共生性发展的视角,以夹江手工造纸村为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受造纸业影响的民居环境,通过对村落自身文化特色和现有共存现象的分析。方法 提出对手工艺与民居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试图推动手工造纸与民居环境从当下的异质共存向和谐共生的良序关系转化。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点对共生理论进行溯源、归纳总结与探讨,并形成自我的“共生”解读视角。强调异质共存是共生的前提,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提出动态多元、通时合变的共生设计观,探索共生理论介入的可能性。结果 以石堰村为夹江县手工造纸村的典型样本展开具体个案分析,明确其文化核心价值,深挖“五缘社会”关系的共存现象,并进行系统性整理,结合造纸业的现代化发展,总结出在技艺更迭下石堰村民居环境的演变动因。结论 运用共生理论厘清民居环境内外共生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传统产居合一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共生性体系,确定生态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共生、传统产居方式与现代人居的共存,由此衍生新的村落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下的圈椅再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宇 《包装工程》2018,39(20):231-234
目的 在文化觉醒的社会背景下,对明式圈椅的再设计工作进行研究。方法 对传统圈椅的工艺与形制进行研究。针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态符号”及“结构语意符号”,通过以现代审美思考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以及从现代设计装饰需求出发的研究思路,提炼设计的语意代码。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设计流程中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融合,设计造型在体现传统元素的同时,通过造型再设计使其符合现代审美特征。针对传统中式家具中具有鲜明特征的形态结构进行抽取、提炼与再设计,从而产生传统家具的新演绎。结论 活性传承包含过去、现在也包括未来。文化觉醒不是文化复归,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本土文化的转型自主能力,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化设计不是照搬过去的设计形制,而是必须面对当下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创造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王丽君 《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275
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肉”“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永州古村落正在逐渐失去其特有的聚落形态及文化景观。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走访调研永州周边多个传统村落,发现其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建筑布局过密、历史遗存损毁严重、现代文化冲击过大等问题。借鉴向光村、秀水村、勾蓝瑶寨3个传统村落的发展经验,结合永州市回岗村特色,通过打造产业景观、构建线性景观、活化建筑景观、重塑文化景观,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发展策略,旨在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激发“空心化”古村落活力,为永州市乡村振兴进程中古村落景观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安德利  原琛淞  褚兴彪 《湖南包装》2023,(3):116-120+124
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是族群生命观、非物质文化传播及生态知识遍布的系统构建。其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态关联智慧为“辨物居方”、“与祖先同在”、居安思“久”三要素。文章以侗族传统村落表象为切入点,认为视觉意义上的干栏木构、稻作田园、山水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具有内在成因,是生态智慧构建、是族群对生存认知的重要追求。生态智慧不仅是一个目的,更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因此,侗寨景观构建特色小镇、侗寨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是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优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朱静  唐莉英 《包装工程》2020,41(18):183-188
目的 分析湘西传统村落语境下地域文化符号,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库,淬炼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再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简述湘西传统村落和公共家具的概念,分析并总结湘西传统村落与公共家具之间的关联,从“质”、“形”、“色”、“韵”四个维度对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和提炼,运用感知分析与形状文法淬炼特色设计元素,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结论 提出能体现湘西文化内涵的公共家具设计应用模式,助力营造传统村落宜居环境,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拓宽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潮汕传统聚落中公共空间基本关系结构的构成,探寻独姓、多姓氏族聚落空间公共性的作用、差异及其生长变化之可能,进而寻求现代族居村落公共空间异化之根源。方法上通过对不同族居聚落公共空间形态差异的考察,从公共空间边界的挤压和平衡的状态分析入手,拆解呈现为复杂折叠形态的潮汕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状态。得出潮汕村落公共空间在维持独姓或多姓聚合关系的平衡发展上具有关键作用,但在历史进程中,其聚落群体的构成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公共空间样态也在发生嬗变与异化现象,进而影响了传承有序的聚居传统、族群关系、生活方式与“故乡”认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一直处于稳步攀升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看似遥远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而传统文化的发展维度并不局限于此。文明的进步,信息的高速互通打开了人们认知的新世界,提高了精神层次的追求。为此,现代设计当中不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但是,这类设计中的部分作品仅有其表,不具其里,往往无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生搬硬套的应用方式,使人们出现了审美疲态。基于此,笔者试图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现代设计为载体,追本溯源,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并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探寻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设计中的裂变新范式,明确其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黄洛华  江波 《湖南包装》2023,(3):130-134
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改造设计,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进行应用性设计研究,项目以海口市道郡村传统村落的传承改造为案例,对吴元猷旧居传承改造中采取的形式并非完全照样复原,而是有所植入与取舍并举,同时考虑在现代村落环境空间中主角“人”的行为活动对应的取向。挖掘和发挥乡村原有的优势及传统文化,注入旅游文创项目来改善、提高当地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以可持续智慧生态发展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田园 《包装工程》2023,44(22):489-494
目的 通过对中国自然审美中比德审美的解读和现代设计价值进行分析,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发展、传承创新的实现路径,从而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现代设计水平,以设计形式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方法 从设计的教化功能及其社会责任、弘扬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设计语系的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比德审美的现代设计价值。以包装设计为例,从包装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图形、色彩、肌理、造型着手,研究比德审美与现代包装设计融合的具体思维路径与表现方法。结论 比德审美具有重要的现代设计价值,将比德审美与设计相结合,在实现设计的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形式与审美、功能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与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相比,独特的山水环境和社会文化使巴渝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要素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而形成特殊的景观特征。文章不仅对巴渝地区山地村落的景观构成要素进行认识,也对景观的立体结构、景观空间序列以及景观空间层次进行解构,以此探析保护山地传统村落景观的方法和策略,保护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发掘、重拾散落在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文化遗迹及红色景观资源,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转化培育和资政育人的作用。综合利用田野考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重点选取了若干湘西南乡村景观中遗存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标语景观、红色革命遗物及历史故事等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挖掘并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重要红色历史事件、感人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借此呼吁人们树立文化拯救意识,合理保护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因为这是革命文化历史的印记,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财富,对传承与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剪纸艺术有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代表地域性审美的标准(图1)。景观雕塑,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被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作用。近些年来,各地在景观雕塑的设计上,都在寻求地域的元素的融合,希望建立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特征的景观雕塑。因此,在现代景观雕塑设  相似文献   

19.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概括,是当下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近年来已在多地得到成功实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启示也可为三江地区侗族传统村落的乡村发展提供指导。三江县林溪镇高秀村作为第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现阶段发展方向的偏移导致其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亟待解决。该研究以“两山”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为背景,根据村落现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村落发展需求,决定以乡村博物馆作为设计目标,整合其乡村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三江侗族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方超 《包装工程》2018,39(14):263-266
目的探究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方法从传统图案的概念界定出发,结合凤纹、龙纹、祥云等传统图案的审美意趣,探讨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丰富设计语言、传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然后从造型审美、形象运用、意境体现3方面详细探讨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其中的设计思路及其所取得的设计价值与社会影响,最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大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结论将优秀的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中的精华元素,创新其形式及外延,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色彩,丰富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