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Span60为乳化剂,大豆色拉油为油相,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合成较小粒径淀粉微球的条件。结果表明,淀粉乳浓度对淀粉微球粒径影响最大,较小粒径淀粉微球合成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2%,水相用量5mL,乳化剂用量0,6g,交联剂用量3mL。并在最佳条件下利用超声波配合乳化,以得到粒径更小更均匀的淀粉微球。  相似文献   

2.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Span60为乳化剂,环己烷和三氯甲烷为油相,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探讨了各因素对淀粉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用量对淀粉微球粒径影响最大,较小淀粉微球合成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0%,水相用量4mL,乳化剂用量0.5g,交联剂用量3mL.通过电镜照片表征了淀粉微球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3.
徐忠  伟宁  李强  樊丽花 《食品科学》2009,30(12):57-60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Span60 为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应用正交优化设计,选择淀粉溶液浓度、油水相之比、乳化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四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对淀粉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淀粉微球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溶液浓度为25%,油水比为3:1(V/V)、乳化剂用量为0.5g、交联剂用量为2.0ml,制得的淀粉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3.73μm。  相似文献   

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微球,加入三聚磷酸钠进行二次交联聚合合成阴离子淀粉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乳化剂用量、交联剂的用量、反应时间、三聚磷酸钠用量4个主要因素对阴离子平均粒径的影响,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合成阴离子淀粉微球最小粒径的最佳工艺条件,每3g可溶性淀粉(烘干水分)的乳化剂用量为0.5g,交联剂用量为4.0ml,反应时间为1.008h,三聚磷酸钠用量为0.6g,经验证试验,最小阴离子淀粉平均粒径为30.27μm。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淀粉微球吸附姜黄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反相悬浮法合成淀粉微球作用于姜黄素吸附量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了交联剂用量、油水比例、合成温度和乳化剂用量对姜黄素吸附量的影响,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淀粉微球吸附姜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吸附姜黄素的最佳条件:交联剂用量为5.5 mL,油水比例为4.01∶1,反应温度为45.1℃,乳化剂用量为0.5 g,姜黄素吸附量预测值为1.228 mg/g,验证值为1.259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031 mg/g。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Span-60和Tween-80为乳化剂,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SDS)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微球(CSM)。试验探讨交联剂用量和油水相体积比对淀粉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对比了淀粉和淀粉微球对金属铜离子的吸附性差异。结果表明:交联剂的用量和水油相体积比是影响微球粒径的主要因素;当交联剂用量为0.4 g,油水相体积比为5∶1时,被交联淀粉的吸附性最强;与淀粉相比,淀粉微球比淀粉对金属阳离子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可作为一种良好吸附剂。XRD结果表明了所得淀粉微球的漫散衍射峰居多,FT-IR结果表明了淀粉与交联剂发生了明显的交联,SEM结果表明了所得淀粉微球结构致密、表面粗糙多孔。  相似文献   

7.
交联淀粉微球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Span-80和Tween-80为乳化剂,液体石蜡为油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及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微球。试验应用正交优化设计,选择淀粉浓度、油水比、交联剂MBAA用量、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5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对淀粉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红外光谱和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以胭脂红为模型药物,研究淀粉微球的载药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酶催化的方式对淀粉微球进行可控降解,通过控制淀粉微球合成过程及降解催化剂酶的组成等,实现对淀粉微球进行可控降解。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淀粉微球降解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酶催化淀粉微球降解的最佳条件为:在模拟胃液2+肠液3(同时含有胃蛋白酶、胰酶和α-淀粉酶)中降解.合成过程中交联剂的用量为0.06mol/L。FTIIK和SEM表明,微球粒径逐渐减小,持续降解大约10h。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得到复合淀粉微球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5.09%、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2.62∶1、油水体积比3.84∶1和交联剂用量6.13 ml;在此条件下,验证得到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0.5337 mg/g,与预测值0.5659 mg/g相对误差为5.69%,说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反相微乳液的研究及其在淀粉微球制备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淀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降解性,近年来,以淀粉为原料,开发新产品或新应用途径,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首先提出以环己烷和氯仿为油相,Span80和Tween60作为复合乳化剂,碱性淀粉溶液为水相的反相微乳液,并以此制备粒度分布较均匀的,满足药物控释要求的淀粉微球。研究反应条件对微球粒度的影响,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推导出微球粒度与搅拌速度、油水相体积比、淀粉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及交联剂用量等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原理,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合成淀粉微球。主要研究了液体石蜡、环己烷分别作溶剂,加入不同的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DDA)、环氧氯丙烷等条件对微球合成的影响。另外,将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对靓蓝胭脂红的吸附性作了研究。利用红外(IR)、扫描电镜(SEM)、生物显微镜、光透式粒度分布测量仪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液体石蜡作溶剂、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以及环己烷作溶剂、MDDA作交联剂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粒径约为20~30μm。其中,液体石蜡为溶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对靓蓝胭脂红吸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油菜花粉淀粉微球。以包封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配方和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菜花粉淀粉微球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交联温度50℃、搅拌速度3 500 r/min、油水体积比4∶1,乳化剂用量7 mL。在此条件下,包封率最高为52.80%。SEM扫描结果微球为类圆形球体,表面有大量孔洞,粒径分布较为均匀,且无黏连。  相似文献   

13.
以可溶性淀粉作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茶碱淀粉微球,利用正交实验得出了制备茶碱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和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的微观结构和物相以及粒度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浓度10%、淀粉和茶碱的质量比20:1、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0g、油水比3:1,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最佳工艺条件下的载药量为32.6μg/mg,包封率为58.7%;淀粉微球表面稍显粗糙,平均粒径为110μm,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呈正态分布;载药后淀粉微球的结晶能力下降,结晶度约为6.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SOD-聚乳酸微球,通过正交设计考察聚乳酸(PLA)浓度、SOD酶液量、聚乙二醇(PEG)浓度、乳化剂的用量对微球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确定微球制备的最佳条件.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得到了包封率较高、粒径大小和分布均较满意的SOD聚乳酸微球.较高的pH值更有利于药物的释放.以外消旋d,1-聚乳酸为载体制备SOD聚乳酸微球是可行的,为SOD药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顾千辉  黄赣辉  顾振宇 《食品科学》2011,32(16):152-156
在氮气保护的环境下,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确定含芭蕉芋淀粉的稳定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工艺:油水比为1.2:1、复合乳化剂用量为30%、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 lipophylic balance,HLB)为7.36;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单体丙烯酸的用量16mL、引发剂用量3.5%、交联剂用量0.8%、单体丙烯酸中和度70%)条件下,制备出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吸水倍率可达1340g/g。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芭蕉芋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6.
以淀粉微球和人IgG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活化剂,戊二醛为加固交联剂,制备免疫淀粉微球.以交联率为指标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得到免疫淀粉微球的最佳合成条件:环氧氯丙烷浓度20%、戊二醛浓度0.5 mol/L、反应时间9 h.并用荧光标记二抗进行体外免疫检测,计算了抗体交联量与淀粉微球粒径的对应关系.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对产物进行形态分析,证明人IgG与淀粉微球产生共价交联.  相似文献   

17.
可降解淀粉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以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可降解淀粉微球(DSM),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探讨各因素对DSM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诸因素中搅拌速度对DSM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淀粉乳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氮气保护的情况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过硫酸铵引发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交联剂用量、淀粉乳浓度、单体中和度(pH)、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最佳反应条件:淀粉乳浓度为11.76%,单体与淀粉的质量比为2:1,单体中和到pH为6.50,交联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占淀粉的质量百分数分别为0.83%和2.50%,反应温度为55℃,在该条件下制得吸去离子水高达500倍的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19.
交联玉米淀粉微球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交联玉米淀粉微球(CSMs),运用红外、X射线衍射仪、电镜、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测定淀粉及淀粉微球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后pH值与Zeta电位,研究两者吸附性差异。实验表明,合成淀粉微球大小均一、结构致密、表面粗糙、孔隙发育良好,粒径在30μm以下微球占83%;与淀粉相比,随交联度增加,淀粉微球溶解度、溶胀度下降,吸水量增加,淀粉微球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存在比淀粉更强吸附作用,可作为一种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以平均粒径和沉降积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MSM)合成工艺,得出各指标的预测模型,确定了各指标最小时的因素组合.结果表明,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是影响微球平均粒径的主要因素;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是影响微球交联程度的主要因素,在微球合成过程中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采用优化所得的较优工艺参数,制备的MSM平均粒径为4.6 μm,沉降积为0.9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