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龙  赵爱丽  谭丽梅 《包装工程》2018,39(24):271-275
目的 运用“工匠精神”对荥经砂器进行解析,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手段对荥经砂器进行系统化的创新设计与实践,以推动荥经砂器适应当代文化与市场的需求,从而保护和发展荥经砂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 解析荥经砂器传承至今的 “工匠精神”,以市场现状与砂器传承为出发点,以创新思维为向导,以创新方法为手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荥经砂器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结论 结合传统工匠精神,通过对荥经砂器造物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总结出针对传承、创新的一般方法,用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将荥经砂器衍生成为兼具文化性和功能性的产品,从而拓展荥经砂器的产品范畴,打造出具有浓厚本土文化特色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创新产品。  相似文献   

2.
徐平  支宇  章勇 《包装工程》2017,38(10):209-213
目的对荥经砂器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设计的目的性视角探讨仿生设计的分类及相应的设计方法,考察荥经砂器目的性仿生设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荥经砂器仿生设计中生物符号选择和特征提炼的设计建议。结论荥经砂器正处于产品现代性表达的探索阶段,目的性仿生设计是其创新设计的重要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对有理、传神、重情3个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赵曼煜  徐皎 《湖南包装》2023,(3):157-161
针对湖南瑶族文化继承与传播的现状与问题,选取瑶族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进行知识挖掘和可视化呈现。通过建立清晰直观的逻辑结构、设定逻辑清晰的单位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将文化信息进行生动有趣的视觉呈现,注重科学性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从视觉结构美感、多维时空体验、互动科普体验3个角度实现以满足受众视觉需求的瑶族文化可视化设计案例,为瑶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科学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可视化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田霞  周著 《湖南包装》2023,(6):121-124
通过对民歌可视化设计文化表达进行二次传播形成传播链条,拓宽苗族民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及对民歌的认知度,唤起民族文化的精神确立和情感认同,由点到面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可视化设计方式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民歌特征与视觉化形式进行连接,归纳总结民歌与可视化的视听关系,分析民歌可视化要素图谱,探求民歌可视化设计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可视化设计文化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苗族民歌在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需不断形成自身民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并参与到大众日常生活中,使多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共生,并产生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体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文化艺术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大众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字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赋予音乐、美术、影视、动画、游戏等诸多艺术形态的可视化和交互性再设计,使文化内容传播和受众体验得到进一步赋能。  相似文献   

6.
何修传  孙岚 《包装工程》2020,40(22):297-300
目的 以城市规划展览馆为例,对其信息的可视化体验设计进行研究,改善规划馆的参观品质。方法 首先,从规划馆体验所面临的困境入手,通过体验与可视化的内涵关联找到设计思路,把规划馆信息的可视化体验设计具体分为生成和传播两个环节;然后,在信息生成的环节,综合考量规划馆体验的限制、特征和属性,探讨文化独特、易于理解、故事叙述、激发情感与启迪反思这五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接着,基于感性要素体验、判断要素体验和复合要素体验分析信息传播环节的设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结论 基于体验设计策略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信息可视化生成和传播侧重于关注媒体、形式设计和互动元素,继而更有可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有效提升展览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在崇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创类产品手工DIY的热潮,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被充分挖掘出来。文章概述了版画艺术的起源、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版画艺术的实用性,并提出设计一种版画工具“魔画轮”,借助版画独特表现语言优势进行拓展和创新,并应用到实用领域,从而丰富版画艺术的传播途径,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版画艺术多领域发展,使版画以更新鲜、有趣、便捷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感受版画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明 《包装工程》2022,(S1):235-241
目的 对彝族手工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传承应用进行梳理和分析。方法 以凉山彝族手工技艺应用于传统服饰的特征为切入点,从纺锤纺线、腰机织布、植物泥染、绣花饰边的表现手法及特征等工艺层面,对彝族手工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传承应用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披毡”和“擦尔瓦”的制作工序,以及百褶裙的捆绑风干和缝褶蒸烫作为“纺织染绣”工序的集中案例进行概括和论述。结果 得出彝族手工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传承应用既是彝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又是彝族活态的文化和历史,它作为融合了审美与实用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丰富的艺术意蕴。结论 伴随剪裁缝补及纺织擀毡技艺的发明,凉山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工艺特征,展现了民俗与审美、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引领原始创新,这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颐 《包装工程》2016,37(16):35-38
目的在现代商业环境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为传统染织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寻可行之路。方法通过体验消费的方法和模式研究,分析消费者在体验消费过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并结合传统手工染织艺术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特点,探讨现代体验消费的商业模式对染织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结论传统染织艺术文化可以通过艺术沙龙的形式,在高雅的商业艺术环境中展现手工染织的艺术魅力,从而让传统染织手工艺重新找到生存的土壤,使染织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计鉴洋  王征 《包装工程》2023,44(12):264-272
目的 为进一步化解当前疫情防控中人们易于产生的焦虑情绪及遏制谣言传播,进行面向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的交互装置设计,以此增强防疫科普的多维度体验感和情感交互性,提高受众学习的内驱力和对疫情防控的正向关注。方法 以“装置”为表达媒介作为防疫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探索了影像装置艺术与科普教育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在触控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病.口”为题的新冠疫情防控科普装置设计探索,据此开展了疫情防控科普教育影像的交互展示。结论 建立了防疫科普影像装置系统,为大众开展防疫科学教育提供交互式学习手段,使受众感受到防疫科普宣传的新颖性,构建起防疫、科普、艺术的有机联系,为宣传防疫知识和开展防疫科普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纪瑞祥 《包装工程》2018,39(12):258-261
目的探究戏曲脸谱元素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及其方式。方法从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戏曲脸谱中图形与色彩两大方面的艺术表现特征,结合标志设计、陶瓷装饰设计、包装设计3个方面,总结其中的经典实例,对戏曲脸谱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基于艺术设计多元化走势,针对目前戏曲脸谱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与缺陷,研究两者融合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成其创新性融合,实现更大意义上的价值表达。结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灵活借鉴与使用戏曲脸谱艺术中的色彩寓意、图案造型、形色搭配,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提高作品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康乐 《包装工程》2018,39(12):245-248
目的探究民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方向及实践。方法基于丰富而广泛的民族文化资源,从中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传统纹样、传统绘画及书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云纹、龙凤纹、工笔画、木版画和书法等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总结相关的设计策略,并借助具体的相关设计案例展开深入的分析与展望,指出要想使陶瓷装饰艺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席之地,必须进行继承性创新,丰富其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结论将民族文化元素与陶瓷装饰艺术相结合,能够构成新的视觉意义,在丰富陶瓷装饰形式和内涵的基础上,实现美的艺术效果,既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体验,又能够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从而促成两者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立伟 《包装工程》2023,44(2):242-246, 280
目的 探索NFT驱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价值的重塑,明晰视觉传达设计所扩展出的商业、传播与艺术价值。方法 从区块链技术所支撑的NFT概念和现象入手,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确权”与“稀缺性”,明确设计作品直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路径,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数字艺术在新的发展空间内所具有的商业特征、传播路径和艺术创作属性,分析由此衍生出的视觉传达设计新价值内涵,同时对NFT数字艺术藏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论 NFT借助区块链加密技术直接打造相关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商业、传播与艺术价值,传统艺术藏品和数字艺术藏品、传统的设计师和NFT数字艺术家等多组关系都在深刻变化,同时国情与市场监管也会保证数字艺术藏品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晓宇 《包装工程》2018,39(4):82-88
目的立足于江西本土文化,对当前江西土特产包装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一方面通过带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剪纸艺术美化产品,提升土特产品品牌形象,增强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土特产包装为载体,带动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法在对国内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后,从江西土特产包装设计观念、内容、方法上如何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来进行研究。以极具地方特色的赣南客家剪纸艺术为切入点,对客家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构图形式、表现技法、文化内涵、图案寓意、民俗民风等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力图实现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契合的设想。结论为赣南客家剪纸艺术与江西土特产包装设计契合提供解决方案,为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继侠 《包装工程》2018,39(18):214-219
目的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思想既包括造物过程中生产者的设计思想,还包括使用者的处世哲学,它蕴含着人造物被制造出来之后所传递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明式家具的设计为切入点,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为深层次理解明式家具,传承与发展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中国明式家具的造物艺术思想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存在于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中的造物思想,来揭示造物艺术的文化内涵。方法首先对文人参与的明式家具设计进行概述,接着从选材、造型、结构和尺度等方面分析明式家具设计的造物思想,然后归纳、剖析传统家具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论研究结果既有助于凸显家具中的文化元素,加深对明式家具的认知,又能够为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珍变 《包装工程》2019,40(18):236-238
目的 分析现代包装设计对插画元素的艺术性表达及实践。方法 结合插画的定义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就其与包装设计的现代化结合展开探究,分析插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必要性,接着分别从突出包装的信息性、传递包装的民族性、体现包装的情感性和彰显包装的时代性等方面逐一展开论述,对其中的代表性实例进行剖析,最后从宏观视角展望插画在包装设计应用的价值与未来发展。结论 插画作为一种产品的表现形式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不仅使包装设计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而且给包装作品带来了一种艺术的美感体验,这一特质深深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让产品包装实现了更大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晏莉 《包装工程》2018,39(16):217-222
目的以英国AUB为基础,以Textile专业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工艺的不同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探讨,为寻找现代陈设设计新的表现语言提供思路。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Textile实际案例为基础,对多种工艺的制作方法及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行尝试与研究,挖掘艺工相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艺术价值。结论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材料的衍生、绘画的艺术表达、编织的趣味性、数字化的刺绣等工艺的应用分析,强调了工艺与艺术形态、与科技的密切关系,提出艺工相融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价值,拓展了作品的表现语言与内涵,为陈设设计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贵州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苗族服饰艺术特色中的装饰图案式样、佩戴的饰品样式、制作工艺流程等要素,探讨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将苗族服饰艺术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苗族服饰艺术特色,探讨并实践了三个家具设计方案:一是将苗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二是基于苗族服饰蜡染材料的设计;三是从苗族银饰装饰中提取元素的设计应用.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苗族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研究其艺术特色并进行设计实践探讨,既是对苗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丰富家具创新设计的视觉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9.
徐滢  周媛 《包装工程》2020,41(8):305-308
目的探索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路径,并结合陶瓷元素的融入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方法基于陶瓷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就其在整个丰富与变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陶瓷文化元素给予现代艺术设计的全新思路与资源来源,提出其在提升艺术设计作品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接着深入现代艺术设计内部,以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为焦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论证,探讨现实设计思路与策略。结论陶瓷艺术包含多方面的元素,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展现作品的品位与风格,在塑造完美视觉效果的同时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在促进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良性的循环效应,极具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