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妍 《建筑与文化》2023,(4):109-111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统领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体现北京城规划秩序思想的文化特点。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即,中轴线遗产价值的挖掘为北京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资源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在全球有突出的显示度,其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也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历史的维度,对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史和遗产价值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在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应注重其轴线格局所形成的价值特征,分别为:以中为脉,并存秩序;融合山水,顺应地形;活态遗产,继承形态。构建城市形态-景观-文化资源一体的城市遗产价值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北京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是中轴线的重要组 成,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共同构成中轴线的遗产本体。中轴线 园林绿地是北京老城历史累积叠加形成的具有生命的历史文化遗 产,对北京传统中轴线申遗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传统中轴线 遗产区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厘清了不同时期园林绿地在有形要 素“位置与格局”“建筑与景观”和无形要素“功能与传统”三 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得出中轴线园林绿地的五大历史遗产 价值。结合中轴园林绿地的历史遗产价值和保护现状,提出传统 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就有崇尚中轴对称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与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历代相关发展来源的研究,得出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思想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北京城市的实例对城市中轴线在建设中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河湖水系与北京城范本贤一、河湖水系与北京域的发展北京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古城,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800多年前北京成为都城后,金、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发展水运、美化宫苑和护卫城池,都曾大规模地进行过水利建设,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园林河湖系统,为这...  相似文献   

5.
范炳远 《建筑》2023,(8):80-83
一、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核心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其始建于13世纪(元代),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众化转变,历经750余年。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正阳门,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着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向北为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天安门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着太庙和社稷坛。  相似文献   

6.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重要基准与依托,是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北京中轴线作为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巅峰之作,其确立、发展、营造与绿 色空间息息相关。在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背景 下,绿色空间不仅是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要的空间构成要 素,更是传承东方智慧、展现首都形象、体现时代发展的重要 载体。基于历史文脉演变、中轴营城模式和现状发展评估等研 究,提出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绿色空间的发展重点,为保护 好、传承好、利用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发展路径,形成 了一套“HSSD”研究技术方法与规划逻辑体系,为风景园林 在文化景观领域的相关规划与研究提供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在对称轴上,这条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再现了京城千年建城史。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本文作者是一位久居京城的老人,亲闻、亲历了"中轴线"很多消防故事。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历来都是以轴线对称的指导方针进行的。中轴线在规划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这条中轴在人民群众中的印象如何呢?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北京中轴线现存的问题和规划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中轴线是明清北京城贯穿整个城市的一条轴线空间(图1),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整个城市的空间基本以此作轴对称布局.然而在中轴线临近北端的地方,什刹三海以其独特的自然形态不仅打破了北京城的棋盘式空间,也突破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作为中轴线上唯一的公共水景空间(前三海为皇家园林),什刹海也承载着北京市民的日常游憩活动,为中轴线北端带来了无比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京城市脊梁的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内涵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轴对称的基本架构为北京这个恢弘城市的规划格局和空间营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中轴线严整有序而又富于变化,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体构成,是一条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长廊.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1.
地铁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目前缺乏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而对于文化遗产分布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地铁建设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文章在梳理文物影响评估提出的背景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城地铁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概念界定清晰,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地铁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的关键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路线,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我国文物影响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陈晶 《建筑创作》2014,(5):470-474
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建设成就的杰出代表,除拥有杰出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外,还体现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权力意识形态.本文从权力与空间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贯穿于元、明、清和新中国长达700多年历史长河中,北京城市中轴线在不同政治制度下如何受多种权力形态相互影响而实现嬗变.从权力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设计,不仅有助于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深层机制,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中轴线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杨琴 《建筑与环境》2013,(2):135-140
2012年北京中轴线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以往单个建筑或者建筑群落申遗不同.中轴线串联了若干独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中轴线上的九座城门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在经历了数百年历史更迭和,本文从比较研究中轴线上九座城门的形制等级差别出发,研究“九门”的文物保护和修缮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秀美的山村风貌和质朴的建筑景观环境的分析,揭示了该古村落有形文化遗存之中所凝结的巧妙生态智慧和独特文化内涵.总结发现了便利的泉水取用条件是山村选址的客观前提,趋利避害和物尽其用的营建智慧是其延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儒家文化思想是其环境特色形成维系的根本原因.研究认为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应当是我们当前历史文化名村研究之中理应重视和保护弘扬的精髓内容.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为政府的事务,由政府、文保专家和规划师等少数精英来推动,他们基于文化自觉建构了自上而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市场化改革、产权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个人、企业、发展型政府的逐利诉求,保护体系逐渐异化,出现了不少"保护性开发"的实践。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出于文化认同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受到第三方组织、社区居民乃至市民的关注,启动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基于此,本文依托社会治理理论,以广东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社会参与网络是如何建构的,以及这个网络在推动历史文化保育实践中的影响力与局限性,提出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The early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regarded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is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protection experts, planners, and a few other elites. These bodies constitute a top-down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property right reform, due to the profit-driven demands of individuals,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government, the protection system was gradually differentiated and a lot of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ractices emerge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post-industrial era, based on the need for cultural identity,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egan to get attention from third-party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ven the public, who launched "bottom-up"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social governance theory,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cultur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in Guangd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a society participation network in Guangdong,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network in promot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rough social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8.
梁伟 《中国园林》2024,40(6):117-123
分水墩是一种古代江南地区人工堆筑的水利设施,常 位于河道交汇处的水中央。其既有导航、阻水、分水等实用功 能,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居观念等人文信 息,是一种水利遗产和景观遗产。基于田野调查、社会访谈、 历史文献检索和历史影像考证,分析分水墩遗迹的总体建置沿 革、空间分布、文化内涵和理景理念、理景特征。得出分水墩 理景擅于使用巧营人文节点的点景方式,融合“临近远借、登 高远眺”的借景和造景手段,营造出“捍控水脉、耸秀中流、 豁目开襟、聚景凝萃”的理景特征。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景观创 造融为一体的营建方式,体现了江南水利遗产特殊的理景智慧 和赓续传统,折射出古人统筹全域环境,以点睛关键地段,提 振人居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的全局理景思维。这是对中国景观遗 产研究对象的一次补充完善,对认识和研究水利遗产中包含的 传统风景园林理景理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