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反胶束法同时提取玉米胚芽中的蛋白质和油脂的前萃工艺进行了研究,为全面利用玉米胚芽资源提供参考.考察了萃取时间、W_0(反胶束溶液中水的浓度与表面活性剂浓度之比)、萃取温度、离子浓度、pH和加样量对油脂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前萃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1.0 h,萃取温度40 ℃,W_0 25,KCl溶液离子浓度0.1 mol/L,pH 7,加样量0.50 g.在此条件下油脂的提取率达85.49%,蛋白质的提取率达45.61%.  相似文献   

2.
以副产品小麦胚芽为原料,用反胶束法研究了小麦胚芽蛋白的提取条件,包括前萃和后萃。前萃由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璜酸钠(AOT)-异辛烷-氯化钾缓冲溶液组成的反胶束体系从小麦胚芽中提取蛋白;后萃先回收异辛烷,少量KCl的缓冲溶液溶解剩余的固形物,最后用丙酮沉淀得小麦胚芽蛋白。通过单因素实验,考查了AOT浓度、萃取时间、加入小麦胚芽粉量、温度、KCl浓度、缓冲溶液pH、W/O对小麦胚芽蛋白前萃率的影响以及KCI浓度、缓冲液pH、缓冲液加入量对小麦胚芽蛋白后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由AOT(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异辛烷-KCl缓冲液组成的反胶束体系,联合酶解技术提取小麦胚芽蛋白。探索了酶与底物浓度比、时间、缓冲液pH、温度四个因素对蛋白质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辅助反胶束萃取蛋白是可行的,可以显著提高前萃率,最佳酶与底物浓度比为0.23AU/gPro、时间8h、缓冲液pH8.10、温度60℃。   相似文献   

4.
采用由AOT(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异辛烷-KCl缓冲液组成的反胶束体系,联合酶解技术提取小麦胚芽蛋白。探索了酶与底物浓度比、时间、缓冲液pH、温度四个因素对蛋白质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辅助反胶束萃取蛋白是可行的,可以显著提高前萃率,最佳酶与底物浓度比为0.23AU/gPro、时间8h、缓冲液pH8.10、温度60℃。  相似文献   

5.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溶剂萃取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其优良的分离性能,但却难以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提取。1977年,Luisi等人首次提出了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概念,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80年代,生物  相似文献   

6.
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的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萃取的蛋白与碱溶酸沉法生产的大豆蛋白产品功能性的差异,并对这两种大豆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得出其组分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反胶束体系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氨基酸组成和二级结构的影响。与水相法所提花生蛋白相比,2种方法制备的蛋白氮溶解指数与吸水性相近;反胶束法所提花生蛋白的颜色白亮,吸油性较差,但乳化特性与起泡性特性明显优于水相法所提花生蛋白。此外,反胶束萃取法有利于提高花生蛋白中某些氨基酸含量,如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反胶束萃取花生蛋白酰胺带Ι的二级结构光谱发生了移动,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β-折叠含量稍微减少,新出现α-螺旋结构含量。  相似文献   

8.
反胶束萃取技术制备大豆蛋白组分的电泳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条件下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萃取的大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同时考察反胶束萃取与碱溶酸沉法生产大豆蛋白产品组分的差异.蛋白产品组分分析表明,随着反胶团"水池"半径的减小,反胶束能萃取较大的大豆蛋白质亚基的比例有明显的减小;大豆分离蛋白与反胶束萃取的大豆蛋白所含的亚基比例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陈复生  张洁  赵俊廷 《食品科学》2005,26(Z1):226-230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种不同反胶束体系的配制,分别测定了体系中的Wo,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溶水量比较大。用几种Wo相对比较大的反胶束体系萃取了低温脱溶豆粕中的蛋白,比较前萃率得出SDS/异辛烷/正辛醇反胶束体系对大豆蛋白的前萃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反胶束技术及其在分离蛋白质方面的机理、应用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反胶束技术用于蛋白质萃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玉米胚芽中综合提取油和蛋白粉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胚芽资源在国内比较丰富,其含油量及蛋白含量较高.目前用传统方法提取玉米胚芽油,为提高产油率,采用高温榨油技术,使胚芽蛋白变性,所产生的大量玉米胚芽饼粕,只能用低价值的动物饲料.本实验采用玉米胚芽低温干燥、低温破碎和预榨、低温萃取脂肪的工艺,目的在于使玉米胚芽提取脂肪过程,能保持玉米胚芽蛋白不变性.因而用低温萃取后的胚芽饼粕,可用常规碱溶、酸沉法提取玉米胚芽蛋白粉.这种胚芽蛋白粉,含有一定量百分比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L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8种必需氨基酸,符合国际粮油/卫生组织所规定的优质蛋白标准,接近于母乳和蛋清蛋白的营养价值.此技术能于工业上采用,将会大大提高玉米胚芽加工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水酶法提取湿磨法玉米胚芽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义勇  李珺 《中国油脂》2005,30(8):17-19
以玉米胚芽为原料,对同时提取蛋白和水酶法提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胚芽首先在碱性条件下提取分离其中的蛋白质,剩下的料液(渣和乳化层)再用水酶法提取其中的油脂.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玉米胚芽油的收率,其最适参数为:料液比为1:3,蒸汽预处理时间为20min,酶添加量为1%,反应pH为5.5,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更为温和、高效的玉米胚芽蛋白提取工艺,本实验采用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对玉米胚芽进行两步酶法处理。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酶解的最佳工艺为:pH4.5、酶解时间2.5h、加酶量0.3%(W/V);碱性蛋白酶酶解的最佳工艺为:pH9.0、酶解时间3h、加酶量4%(V/V)。在此条件下,玉米胚芽蛋白的提取率可达到83.7%±1.2%。   相似文献   

14.
以蛋白质提取率作为衡量指标,利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玉米胚芽粕蛋白质。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佳提取条件:液料比为25∶1m L/g,超声功率为120W,超声时间为40min,p H为1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玉米胚芽粕蛋白提取率为41.93%。与单纯碱法相比,超声波辅助碱法得到的玉米胚芽粕蛋白提取率增加。而且超声波辅助法能在室温下进行,并大大缩短了时间。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玉米胚芽蛋白提取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法优化出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所得蛋白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料液比、温度、pH等因素对蛋白提取率有明显影响,在pH9.5、料液比1∶12(g/mL)、温度50℃、时间4h时,玉米胚芽蛋白提取率最高,可达23.05%;玉米胚芽蛋白中氨基酸成分丰富,其中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00g胚芽蛋白中含有6765.03mg和4265.81mg,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此外,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持水性和持油性。   相似文献   

16.
复合蛋白酶法制备玉米胚蛋白多肽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1∶1)酶解玉米胚蛋白制备蛋白多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蛋白多肽的还原力为检测指标,优化酶解条件。确定玉米胚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9 200 IU/g,底物浓度11%,酶解时间188 min,在此条件下测定的还原力为0.229。将玉米胚蛋白多肽添加到面条中,考察其在面条中的抗氧化防褐变能力,并与抗坏血酸的添加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玉米胚蛋白多肽粉添加到面条中具有防褐变的作用,添加量为0.9%时对鲜面条褐变速率的抑制作用最强,与添加抗坏血酸的效果相当。此外质构仪分析(TPA)实验结果表明,在面条中添加0.9%的玉米胚蛋白多肽粉,对面条的硬度、弹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胚芽蛋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鸣镝  姚惠源 《食品科技》2006,31(5):124-127
概述玉米胚芽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质,并介绍玉米胚芽蛋白在焙烤食品、肉制品、饮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胚芽蛋白水解物为底物,通过对其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苯基苦味酸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Cu2+螯合能力、在亚油酸体系中的抗氧化性、油脂过氧化值(POV)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玉米胚芽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玉米胚芽蛋白水解物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浓度为6mg/mL时,清除效果最好;对Cu2+具有螯合能力,并且螯合能力随着玉米胚芽蛋白水解物浓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对亚油酸氧化具有抑制作用,作用效果与剂量成正相关,同时对油脂的POV值具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1%时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玉米胚芽中萃取亚油酸(LA),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油脂中亚油酸萃取率的影响,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5MPa,温度45℃,时间80min,CO2流量25L/h,并利用气相色谱对最佳条件下玉米胚芽油中亚油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