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转子式叶片泵的低噪声定子内轮廓过渡曲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现有叶片泵常见的定子内轮廓过渡曲线以及叶片与定子内轮廓的冲击特性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标准圆弧与过渡曲线接触点处的速度、加速度、加速度率为零的无冲击条件,在常见的定子内轮廓过渡曲线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低噪声5次方组合过渡曲线方程,可为现有叶片泵的改进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叶片泵噪音阶跃消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子过渡曲线特性直接影响叶片泵噪音和噪音阶跃的产生,通过比较、分析各曲线的运动特性及对曲线进行了优化,得以消除叶片泵噪音阶跃和降低噪音。  相似文献   

3.
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对降低其噪声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对叶片泵产生噪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低噪声叶片泵定子曲线应具备的特性。对比分析了常用定子曲线的特点,讨论了定子曲线的优化设计方案,给出了转子叶片泵的低噪声、流量脉动小的定子曲线,可供叶片泵生产厂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定子是转向叶片泵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内轮廓曲线复杂,运动特性多变,设计困难。为了解决定子零件高质高效设计问题,研究了基于Pro/Engineer平台的转向叶片泵定子参数化设计方法,并利用运动仿真模块对定子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定子的设计效率,为定子曲线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双作用叶片泵噪声的产生机理和降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影响双作用叶片泵噪声的因素.对定子过渡曲线、工作容腔压力切换和叶片径向激振力等主要因素做了深入研究.针对双作用叶片泵出现的噪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降低叶片泵噪声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叶片泵工作压力很高时,油液可压缩性已经不能忽略.本文在考虑流体可压缩性的情况下,对高压子母叶片泵叶片与定子之间的内法向接触反力进行建模和计算机仿真,得到了与实际情况更接近的内法向接触反力的变化曲线,并与普通低压叶片泵定子与转子之间接触反力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现有的文献仍按流体的不可压缩性的假设计算的.高压子母叶片泵叶片从大圆弧区向排油区过渡时,该力的曲线有一个变化的尖角,这样就更加真实地体现叶片与定子之间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对该曲线出现的尖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尖角消除的方法,以期得到最佳的叶片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在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叶片在叶片槽中移动的速度加速度应均匀变化,以防止叶片与定子产生冲击。(2)叶片在叶片槽中移动时叶片顶部与定子内表面不应发生脱空现象,否则叶片在吸油腔时产生脱空造成泄漏,在压油区时又会发生叶片撞击定子内表面引起噪声、增加磨损。目前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是由八条曲线组成,其中有两条对称的半径为R的大圆弧和两条对称的半径为r的小圆弧,以及连接这四条圆弧线的四条过渡曲线。不论什么过渡曲线,在各曲线的交接处也难免产生冲击(等加速等减速曲线产生柔性冲击,虽然正弦曲线不产生冲  相似文献   

8.
马金河  王芊 《机床与液压》2012,(20):107-108,112
介绍利用数控铣床磨削加工双作用叶片泵定子内表面的方法:利用CAD/CAM软件公式曲线功能绘制出定子内曲线的过渡曲线,然后进行自动编程,得到磨削加工程序;使用宏程序进行砂轮磨损后的半径补偿并保持砂轮线速度恒定。该方法简单可靠,加工出的定子内曲线型面精度高。  相似文献   

9.
有关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磨凸轮的设计计算问题,本刊曾于1975年第6期和1976年第4期作过介绍。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平动式和摆动式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磨床的工作原理和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用“公法线法”原理推导出完整的设计计算公式和因砂轮磨损所引起的误差计算公式,为凸轮的精确设计和合理选用砂轮的使用范围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定子曲线和V形消音槽两方面对双作用叶片泵噪声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数控机床和靠模两种方法加工的双作用叶片泵进行了噪声测试和定子曲线反求,根据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对V形消音槽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定子曲线可提高加工精度,降低机械噪声;最佳V形消音槽可降低流体噪声.  相似文献   

11.
孙艳  权龙 《机床与液压》1998,(4):65-66,32
论文在对差压型变量叶片泵定子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定子受力的数学模型,并借助Delphi语言工具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各种参数对定子受力的影响,为确定定子受力的在小和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崔保卫  王会刚 《机床与液压》2018,46(20):113-115
单作用叶片泵中叶片定子运动副运动形式复杂,受周期性载荷作用,易因强度不够而产生叶片折断或定子表面擦伤,是制约叶片泵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根据单作用叶片泵叶片定子运动副工作特点,分析该运动副在整个转动周期中的力学承载机制;运用ANSYS软件开展有限元接触力学强度分析,计算叶片及定子接触应力及应变分布。强度分析表明:定子环和叶片内部等效应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定子环上最大等效应力发生在两端面上,叶片最大应力集中在叶片顶部和与转子接触部位,但叶片应力明显低于定子上应力。因此在设计时可增大叶顶弧度,减小应力集中。研究工作为高性能叶片泵分析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外反馈式恒压变量叶片泵为对象,利用AMESim软件搭建恒压变量叶片泵的转子定子连接器元件、配流盘超级元件和控制结构元件等关键元件的模型,对其进行仿真试验,分析负载、系统压力对叶片泵运行的影响,得到变量叶片泵在外负载作用下的流量、偏心距和输出压力的仿真曲线;研究了外反馈式恒压控制变量叶片泵的稳态特性和动力学特性,为叶片泵的设计、优化及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泵的偏心距和流量与输入负载信号的变化趋势相同,流量的波动随输出流量增大而增大。在实际运用中,为使泵工作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必须调整好泵的负载。  相似文献   

14.
旋转接触式三座标测量仪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叶片泵定子这种复杂曲线类零件的测量,介绍了一种由VC 开发的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采用旋转接触式三座标测量仪通过计算机控制对定子曲线进行测定。用待定系数法和函数最优法,得到数据文件并自动绘制经数据拟合后的曲线图形。该测控系统较一般的三座标轴测量机在结构上要简单,软件设计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公法线推导了在摆动式及平动式磨床上磨削双作用叶片泵定子曲线靠模的计算公式。公式简单、明了,具有初等数学基础的人都可利用本公式进行靠模的计算。平动式磨床靠模的计算公式(也可作为摆动式磨床靠模的简化计算公式)则更简单。本文适用于任意给定的定子曲线。  相似文献   

16.
PVZR高压低噪声叶片泵是我国1984年引进日本油研工业株式会社专有技术而产生的新产品。该泵广泛应用于机床、塑料机械、锻压机械、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泵的额定压力为16MPa,叶片为单一叶片,采用减薄厚度(叶片最小厚度为1.6mm)和提高定子强度等办法使系的工作压力提高。它由走子、转干、叶片和配流盘等组成,其结构基本上与我国YBI叶片泵类似,走子过渡曲线为高次曲线,因而泵的噪声较低。该泵用于一种专用液压机系统中,6台同样设备,连续使用3个月后,发现2台压机油泵叶片同时折断。从叶片泵工作原理悉,叶片泵工作时,叶…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翟翼飞 《机床与液压》2024,52(7):147-152
以一种新型叶片柱塞复合形式的二级变量叶片泵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是将叶片顶端嵌入到定子中,转子、叶片、定子同时转动,减小了高速时的叶片冲击。推导叶片柱塞复合作用下泵的瞬时流量特性公式。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比例电磁阀、瞬时流量、变量机构模型,并对二级变量叶片泵特性进行仿真,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相关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泵在中低速下压力-流量曲线吻合较好,说明流量和变排量建模准确;加减速曲线说明泵在比例阀不同占空比时,压力调节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是根据定子磁链及转矩的偏差值。选择逆变器的开关状态。以实现对转矩和磁链的直接控制。然而,在启动和负载变化阶段。直接转矩控制的反应较慢。因此,本文推出了模糊控制器,以克服上述不足,此外,本系统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定子磁链观测器。并使用自适应学习率的算法调整网络的权值。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对双作用叶片油泵定子曲线改进设计的思路,改进定子的特点是增大吸油腔过渡曲线所占的角度范围,同时减小压油腔过渡曲线所占角度范围,使前者大于后者,这样可以使叶片在吸油腔的外伸速度和加速度减小,或者使定子曲线的升程增大,可增大油泵排量,改善油泵起动性能和吸油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柱塞组运动学的基础上,推出定子曲线的极坐标表达式,用有等速区段的等加速运动规律在Matlab中编程,绘制出了定子曲线,并提取曲线数据运用三维软件Pro/E绘制定子三维模型,为水压马达虚拟样机模型提供前提条件;详细推导曲线的扭矩脉动公式与速度脉动公式,并比较两种形式的曲线,最后选取合适的曲线作为马达内曲线,并运用Matlab编程计算马达定子与滚球的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设计的曲线接触应力变化基本为零,为马达定子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