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住宅建筑需依靠大量采暖设备保持适宜温度,消耗大量能源。从建筑整体来看,围护结构的保温性对建筑热传导有着决定性影响,超过60%的采暖能耗是由围护结构热传导消耗的,所以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对于降低建筑能耗有着重要意义。以哈尔滨市某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为实例,首先介绍了该地区建筑能耗现状和途径,又据此分析了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的具体措施,为以后该地区绿色建筑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及能源供给和消耗情况,分析了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有利条件,从能源利用率,建筑围护结构,太阳能技术等方面研究了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措施,从而提高住宅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以某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例,应用围护结构热桥二维温度场计算软件P-Temp,对几种典型结构性热桥进行线传热系数计算,分析我国严寒及寒冷地区外墙保温材料厚度对结构性热桥线传热系数引起的平均传热系数分项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热桥对围护结构整体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限值内,随着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由热桥线传热系数引起的传热系数修正系数可达1.2~1.8,为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和热桥优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寒冷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在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分析了一些关于寒冷地区节能改造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于寒冷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措施,为北方寒冷以及严寒地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彤  罗刚 《煤气与热力》2022,(7):12-14+20
选取4类气候区中的8座典型城市:严寒地区漠河、哈尔滨、沈阳,寒冷地区北京、太原,夏热冬冷地区上海、重庆,夏热冬暖地区广州。以结构相同的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模拟计算供暖期、供冷期、过渡期的新风负荷、围护结构负荷,分析各气候区的新风负荷特点。供暖期,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新风负荷均由显热负荷主导。供冷期,严寒地区的新风负荷中显热负荷与潜热负荷相当,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的新风负荷均由潜热负荷主导。过渡期,各气候区的新风显热负荷均比较可观。在严寒地区,宜选用显热回收通风装置。在其他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通风装置。与围护结构负荷相比,各气候区供暖期、供冷期的新风全热负荷均比较可观,重庆、广州供冷期的新风全热负荷甚至超过围护结构负荷。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4个典型城市的热适应模型与热可接受温度区间。对4个城市的常见围护结构进行了调研,基于夏季典型设计日室外空气温度动态变化,得到了不同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逐时变化值。基于热适应模型,确定了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常见围护结构人可接受的最高内表面温度,并与现行相关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和西安市规范所规定的自然通风环境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无法满足人员热舒适要求,规范规定限值应进行适当下调。  相似文献   

7.
我国寒冷地区村镇温室建筑适用供暖热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种植温室供暖是影响蔬果、花卉作物种植实现经济性和高效性的关键。寒冷地区乡村温室建筑的供暖系统设计、运行普遍缺乏量化指导,供暖负荷的设计仍缺乏合理性和行业适宜性、地域适用性。本文以寒冷地区青州地区为例,系统分析典型作物培育温室环境设计需求,通过对温室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分析,提出寒冷地区温室建筑供暖热负荷、热需求参数建议,为确定寒冷地区温室建筑供暖合理设计和运行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晶  邹瑜  宋波 《建筑科学》2012,28(12):1-5
本文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典型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及室内热环境的调研结果,对目前农村居住建筑在建设、建筑类型、围护结构、室内热环境、供暖方式、燃料利用及供暖能耗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建筑节能的可行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小城镇供暖住宅的室内温度、供暖煤耗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实测,评价了小城镇供暖住宅的供暖室内热环境,研究了供暖煤耗及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出合理选择供暖热源、改进供暖方式、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提高热用户的节能意识是小城镇供暖节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区民居是在高原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式民居已逐步开始替代传统民居,其围护结构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有较大差异,与传统民居相比,新式民居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室内热环境方面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拉萨赤角林村传统民居和新式民居进行了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实测和计算机模拟,比较了2类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了新式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变化与特点,为该地区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对比研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兼顾冬夏两季建筑供暖空调负荷和能耗,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确定最适宜的热工特性,是长期困扰中国南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与节能设计的难点。通过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在采暖、空调与自然通风条件下动态热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这一地区围护结构热特性与能耗的制约关系,以及对室内热环境与建筑热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在兼顾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的情况下,将建筑全年能耗作为控制目标,从室内热环境质量、节能效果、围护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等角度评价目前所采用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适宜南方气候的建筑围护结构热特性指标及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控制法》基础上,以围护结构(墙、屋顶)的内表面不出现结露为基准,提出了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室内采暖条件下的围护结构(墙、屋顶)的保温设计控制条件,并给出了武汉地区围护结构(墙、屋顶)的热工性能特性控制参数——热情性指标,传热阻相应的保温控制值(统称为控制指标),进而在国家规定最低建筑节能(50%)的条件下,提出了节能控制条件,并给出了武汉地区室内采暖条件下围护结构(墙、屋顶)的保温、节能控制指标。从而为确定我国不同气候分区内建筑保温、节能设计标准及其保温控制设计与节能控制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简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玲  李俊鸽  杜高潮 《住宅科技》2008,28(12):24-26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寒冷地区既有乡村住宅多属砖混结构,围护结构过于单薄、保温水平低,建筑运行陷入了高消耗、高排放、低舒适的恶性循环?文章通过对乡村住宅的典型户型外围护结构能耗指标的理论计算,提出适宜该地区乡村住宅节能30%和50%的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现状,通过对山东半岛地区进行调研测试分析,从墙体、窗户、屋顶三个方面提出了符合地域特色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设计: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与传统构造作法相结合,为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目前村镇住宅建设的现状,建筑节能的迫切需要和人们对住宅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村镇住宅建筑节能的有利条件,从建筑环境、建筑围护结构、新能源的使用、节能意识等多方面探讨了村镇住宅建筑节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冀北地区新农村住宅节能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寒冷地区既有乡村住宅多属砖混结构,围护结构过于单薄、保温水平低,建筑运行陷入了高消耗、高排放、低舒适的恶性循环。根据所建立的节能住宅建筑能耗分析模型,利用能耗分析软件对中国辽宁省本溪市草砖房的全年采暖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节能住宅比普通住宅能耗低、保温效果好,冬季可节省采暖能耗70%左右,同时增加的投资在10年左右得到回收。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被动房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具有超低能耗、超低碳排放量、超高室内舒适度等特点的建筑技术体系。德国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并建造被动房对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外围护系统作为被动房设计的重点要素,对建筑的节能效率有重大的影响。以寒冷、严寒气候区的被动房项目为例,对被动房外围护系统进行分析与阐述,并以秦皇岛"在水一方"被动式住宅示范项目为例,进行能耗模拟与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寒冷、严寒气候区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景堃  田波 《建筑技术》2004,35(12):923-924,928
被动式太阳房的围护结构既是收集太阳能的集热器,又是蓄热器和散热器,是一种方便、节约的采暖方式,但是太阳房集热效率较低也给其推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对某小学校舍进行研究后认为,只要选用科学合理的集热方式和构造措施,提高太阳房的集热效率,改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消耗,加强维护,可以使太阳房的供暖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天津农村住宅普遍存在的能耗高、室内舒适度差等问题,通过对农村住宅的体形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分析,提出适合天津农村住宅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建议采用天然材料和适宜的技术,以耗费最少的资源,实现农村住宅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