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南堡2号构造中深层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根据归一化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揭示了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并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法进行了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规律研究,得出南堡2号构造中深层注水开发的基本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中深层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呈下凹型,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增幅变缓;进入中高含水期排液会比较困难,提液潜力较小;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属于凸型,理论曲线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差;开发应有效提高高含水期采出程度;在确定产液速度的条件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堡油田南堡1、2号构造取心井馆陶组(Ng)岩心观察及铸体薄片鉴定,明确了研究区馆陶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玄武质泥岩实际上是风化程度高、砾间界线不清楚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并提出新的储层类型——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储层。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好,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杂基内微孔发育,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根据储层成因和展布特征可将其分为3类:河流-三角洲相成因的条带状储层、以火山碎屑为物源的火山裙扇储层及火山前缘的自碎角砾状熔岩环形储层,见丰富的荧光级油气显示,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3.
酸化也会产生某些不溶性物质堵塞孔喉,给储层带来新的损害,即产生酸敏反应。储层酸敏性分析可为储层酸化改造及酸液配方研究提供依据。南堡油田1号构造东一段34块岩心酸敏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土酸酸敏程度为强—极强。酸敏流动评价实验结果与所用岩心的渗透率、黏土总含量、不同黏土矿物含量,测试流体的酸浓度等有关。渗透率高的岩心易发生酸敏损害,黏土含量高的岩心酸敏损害原因复杂。测试流体中HF酸浓度越高,酸敏损害程度越大。高浓度酸液对胶结物的过度溶失,破坏岩石结构,产生微粒,堵塞孔喉,造成渗透率的降低,是造成南堡油田1号构造东一段酸敏强的主要原因。酸敏地层采用合适的酸液浓度或体系,可以采取酸化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7,(11):112-116
为了掌握高家沟长2油层的储层分布规律,促进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物性资料、测井资料统计分析,确定了高家沟长2油层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流相沉积的河道亚相,识别出了河底滞留沉积、心滩、河道填积、决口扇、泛滥盆地等5种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6.
从储层精细描述的角度,对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精度研究,根据砂体在纵向上的沉积韵律变化特征和平面上的展布特点以及位于构造的具体位置,结合文南油田和马厂油田的生产实例分析,对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潜。这时增加老油田的可采储量,提高老油的最终采收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测井信息研究YJ油田沉积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YJ油田西山窑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渗性差异大,相邻井产能相差悬殊,了解储层的分布形态和砂体叠置关系是该油田开发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利用测井信息来解释或评价沉积相的方法.首先对方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利用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数值等信息,建立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了描述;最后以西山窑组Ⅱ砂组为例,从单井分析、剖面对比、平面展布3个层次研究了沉积微相,勾绘出砂体展布形态,认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储层是YJ油田勘探和开发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刘经纬  张禄  王欢  冀海南  马健 《石化技术》2022,(11):113-115
基于75个泥岩岩屑样品,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Es1段烃源岩品质与生标特征进行系统评价。得出结论为:南堡凹陷1号构造Es1段烃源岩为好、腐泥-腐殖与腐殖型、成熟烃源岩,品质较卓越;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贡献相当,为淡水沉积;沟鞭藻类在低等水生生物中占比中等,整体热演化程度较高,水体咸度范围较宽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夏52断块沙二段V、Ⅵ、Ⅶ砂组的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等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较为发育,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决口扇及决口水道4种微相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井间横向对比,编制了不同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揭示了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从而指出了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南堡1号构造东营组一段油藏为例,针对工区油藏特征和现有资料情况,确立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油藏描述和评价思路.通过井一震结合,搭建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层序界面解释和层序约束叠前反演,建立工区储集层地质概念模式;利用储集层地质建模软件,建立等时地层框架构造模型和储集层定量地质知识库;通过对比优选随机建模方法,设计9个实现模型,开展确定性条件约束随机建模的沉积相模拟和相控物性模拟,进行油藏储量估算和评价以及主要油砂体精细描述.结果显示,东一段油藏为一受构造控制的层状边水油藏,其砂层厚度大,物性好,发育多套油水系统;9个实现模型所估算的地质储量是一组服从某种统计概率分布的蒙特卡洛实现,利于合理评价油藏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漏、溢流、机械钻速慢和钻井周期长等技术难题,开展了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研究。根据地层地质特点、潜山储层压力敏感性和井漏、溢流等情况,深层潜山水平井设计为四开和五开井身结构,设计采用"直—增—稳—增—稳—增—水平"七段式井眼轨道,优选了抗175℃的造斜工具、MWD监测仪器和抗220℃的水包油钻井液,并开展了水平井微流量精细控压技术及抗高温冻胶阀完井技术的应用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的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南堡2号构造15口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情况表明,井漏和溢流等井下复杂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完钻井深最深达5 600.00 m,水平位移最大超过了4 000.00 m。潜山储层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实现了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储层的安全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头台油田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运用动力沉积学的观点,对头台地区进行岩性-构造相分析,进而根据测井曲线,古生物,微量元素及沉积特征等标志划分出本区八种沉积微机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序列的马尔柯夫链分析,建立了本区沉积微相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冀东油田南堡2号构造古潜山成藏条件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古潜山喜获高产油流,掀起南堡凹陷古潜山油气勘探的高潮。在对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气供给、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和储集空间的发育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多样性:潜山顶部风化壳油气藏以新生古储新盖和多向供烃为特点;潜山内幕油气藏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特点;与烃源岩隔断层侧向相邻的潜山底部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古盖和单向供烃的成藏模式。断层和不整合在潜山油气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南堡2号构造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种储层参数 ,结合岩心分析资料 ,研究了文 2 5东沙二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 ,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 ,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文安斜坡外带东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三段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床亚相和河漫亚相,沉积微相类型为河道充填、边滩和河漫滩;河道砂体受河流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叉与汇合现象,呈弯曲条带状分布,边滩发育于河道内弯处,河漫滩大面积分布于河床外侧;河流由河道下切、河道侧积向泛滥平原化演化;与斜坡构造背景相配合的河道侧缘和边滩顶部砂体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岩性-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王集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东北部,是一个岩性和断层共同作用的复杂油气藏。开发后期由于对储层和地下油水关系认识不清,注水和剩余油挖潜效果不佳。鉴于沉积相对储层和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本区取心井的岩性、粒度、岩石相与测井相特征,并进一步从平面上和剖面上研究了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对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方案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雷鑫  薛鹏  王浩妮  王悦 《石化技术》2024,(2):181-183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必须有效提高石油的勘探开发产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家沟油区的主力产油层长4+5油层的岩心资料进行深入剖析,详细划分了该油层沉积相。并对其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细致描述,为后续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对南堡3号构造带古近系东三段和沙一段储层物性进行纵向分段研究,发现南堡3号构造带东三段和沙一段储层中原生孔隙含量超过50%,最高可达80%以上,存在原生异常高孔隙带。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油气充注和地层压力4个方面对控制原生异常高孔隙带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原生异常高孔隙带的成因。结果表明,有利的沉积相带为原生异常高孔隙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长石与岩屑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增加了储层的次生孔隙,对储层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早期的油气充注从承压和抑制后期胶结作用两方面保护了储层孔隙;早期形成的异常高压带减缓了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破坏,保护了储层孔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