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事件纪念馆,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人为空间,设计师只有通过较好的领悟和尊重场所精神,才能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该文分析了在历史事件纪念馆中营造"场所精神"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以通道转兵纪念馆为例探讨了基于场所精神和文脉保护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郝赤彪  孙铭 《新建筑》2014,(2):94-98
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扩建改造的设计实践,论述在同一空间场所中通过营造、体验、反馈过程创造多个事件的复合系统.以主体对场所客体中有意义的复合事件的感悟,将场所精神融入人的世界,进而营造建筑馆全方位“互动·创新·育人”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3.
李小云  段亚鹏 《当代建筑》2021,(11):102-105
文章基于"场所—事件"城市更新理论,在对安源煤矿历史文化与工业遗迹遗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安源煤矿"场所—事件"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历史、科技、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提出构建工业遗产更新活化要素体系,挖掘激活工业要素、提升场所事件关联价值,营造多元事件场所、丰富多样空间体验,重塑场所事件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等更新策略,为资源型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是从精神的层次上来实现景观的功能。营造场所精神是广场设计中一项不可缺失的内容,是引导广场建设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官渡古镇金刚塔广场的改造实例分析,提出了营造广场场所精神四个营造方式的因素,即自然特性、历史文脉、空间体验、环境符号。  相似文献   

5.
从场所塑造和场所特性表达两方面来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手法,体现山地建筑的场所精神。在场所塑造方面,山地建筑采用场地再现,体量消减的设计手法。在场所特性表达方面,山地建筑采用界面溶解,选择地方材料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2)
在如今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时代,城市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心目中建立起场所感。现代化的环境代表着一种进步的同时,城市景观风貌也日渐趋向个性、特色的缺乏,渐渐丧失场所精神。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使人感受到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不仅仅是良好的场所环境应该具备的特性和氛围,同时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不断追求、努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提出以建筑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和"特性",探索并解析建筑之间所蕴藏的场所精神,重新对建筑存在空间、场所的表现以及本质进行新的认知。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空间元素感知,营造情感体验,强调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核心价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证明场所精神是当代建筑可以言说,并且具有知觉的当代建筑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8.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空间”和“特性”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类混合开发、有巨构形态特征的建筑的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寻求方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建筑总是处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的 ,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于建筑有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建筑设计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 ,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 ,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 ,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作为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态度与感知,是人们因环境或是事件所充盈身心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空间所要展现与表达的不仅是多元与积极的情感,更是场所自身厚重的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积淀。  相似文献   

12.
刘洋 《山西建筑》2010,36(35):19-20
结合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内涵以及场所与场所精神的概念,从场所精神这个角度对当今全球化的冲击所带来的城市无个性、千城一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场所及场所精神正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而明确了人们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差异性的实质是对场所精神的寻求。  相似文献   

13.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迟为飞  牛琦 《山西建筑》2006,32(13):15-17
分析了当前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丧失现象,通过引入俞孔坚先生揭示的场所贯穿始终的景观设计道路之上中西文化殊途同归,证明了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回归的必然性。最后引入了景观的整体性原理,并分析了运用该原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邬齐  齐宝祥 《华中建筑》2011,29(1):92-95
该文通过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探讨了怎样发现场所,继而阐释场所精神,以及如何给予最终的评判者--人以场所归属感的一系列设计历程,并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阐述了对场所精神塑造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其特殊的体式、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独特意境,成为历代文人登高临远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大量诗文,这些作品往往寄寓了游子怀乡、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情感,许多名篇对后人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从遗产地场所特征入手,考查和挖掘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传说。在充分尊重遗产地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文化原生环境以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场所建构方法。通过人们对景区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进一步对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如何运用地形、地貌以及光、水、石等场地特征突现遗产地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中一 《山西建筑》2009,35(7):41-42
通过对泸沽湖地区落水、里格等摩梭村落的实证对比研究表明,地域传统场所精神在现代旅游业冲击下正面临物质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变迁,呈现文化失真问题,指出重建旅游发展战略下的泸沽湖传统场所精神,需要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民俗文化建设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