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细号强捻股线的织前准备工艺配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CJ 5.8 tex×2强捻股线在织造过程中容易退捻扭结的问题,对强捻纱在织前准备工序采取了各项定捻措施.并线工序在导纱杆上加装自制橡胶套以防两根单纱"分叉";为保证股线定形良好,蒸纱定形温度控制在100℃、时间为60 min;整经张力偏大控制,车速宜慢;浆纱工序上浆率控制在8%,对各区张力、浆槽温度及压浆辊压力合理配置.通过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减少了强捻纱易扭结所造成的疵点,使织机效率达到96%,顺利开发出1 550捻/m强捻股线织物.  相似文献   

2.
S向强捻纱的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S向强捻纱的生产工艺。通过在不同细纱机型实施捻向改动的技术措施,正确设定细纱速度、捻度等工艺参数,合理选配钢领、钢丝圈及使用周期,自动络筒机更换S捻捻接器专用件,正确设定捻接气压、接头长度,采用二次蒸纱工艺,加强锭子清洁及S捻操作,成功生产出T/R 80/20 19.7 tex、CJ 7.29 tex S向强捻纱,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载体纺同向加捻三股线加捻工艺与产品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股同向加捻股线捻幅分布的分析,提出了同向加捻三股线捻比值的选择要求,并对1.94 tex×3纯棉超细紧密纱线进行了加捻工艺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捻单纱同向加捻三股线捻比值为0.5~0.8时,股线强力较高;当股线捻度大于临界捻度约20%时,退维后的纯棉股线可获得较大的强力.优选出的载体纺1.94 tex×3纯棉股线的加捻工艺为:单纱捻度223捻/10cm,股线捻度89.4捻/10cm.  相似文献   

4.
从原料选配、纺纱工艺参数确定、设备调整等方面开展研究,解决了CJ5.83 tex×2 ZZ同向强捻股线生产过程中的捻度不稳定、定捻效率低、纱线强力低及强力不匀等技术难题。单纱质量是纺出优质股线的基础,因强捻纱捻缩大,合股后强力不匀恶化,应适当降低各部件绕纱速度,严格清纱参数的调节标准。  相似文献   

5.
探讨精梳纯棉细号强捻纱生产工艺。针对细号强捻纱强力低、纺纱难度大的特点,通过选用优质长绒棉、细绒棉;优选工艺配置,清棉采取"多松少打、渐进开松",梳棉采用"轻定量、紧隔距、低速度、强分梳、少损伤、好转移"的工艺原则;采用长绒棉与细绒棉精梳条在并条两道混和,确保混和均匀;设计好细纱后区牵伸、前罗拉速度、锭速等工艺,控制细纱断头;络筒控制筒纱黏连、捻接失误率及捻接头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保证了JC 9.7 tex强捻纱的顺利生产,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1.9 tex×2特细号纯棉股线的开发中,使用FILAT010型毛纺细纱小样机对维纶伴纺2.9 tex筒子纱做三股同向并捻加工,单纱捻度257.7捻/10 cm,捻系数442.6.因缺少并纱机,小样机又无导纱设备,致使产生大量"小辫子"纱,影响了股线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使CJ 5.8 tex×2巴里纱产品的顺利生产,采用长绒棉纺制了CJ 5.8 tex×2股线。由于CJ 5.8tex单纱和CJ 5.8 tex×2股线的捻度配置大,且单纱与股线采用同向加捻,平衡性差、捻缩较大,采用“两次定捻法”,确保定捻效率达到75%以上,为分条整经和剑杆织机织造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织机的效率达到95%以上,下机一等品率达到98.7%,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了Jc5.3tex×2 80×76 52″巴厘纱中Je5.3tex×2同向强捻股线开发与生产技术,通过原料的选配、设备、工艺选择和技术调整等,解决了并线过程易出现跑单纱现象、同向加捻股线捻度不稳定、纱线强力低及强力不匀、重量偏差难于控制等技术难题。成功纺制出Je5.3tex×2 ZZ同向强捻股线,各项技术指标达到相应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9.
TDN-120型倍捻机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在TDN-120型倍捻机上顺利生产C 27.8 tex与水溶丝合股无捻纱等多个品种,对工艺设计进行了优选.通过合理控制锭速、锭子张力、超喂率等工艺参数,保证并纱张力的一致性,降低了捻度不匀率,解决了弱捻与"小辫纱"问题.认为TDN-120型倍捻机适宜于生产7.3 tex×2~83.3 tex×2股线及C 27.8 tex与水溶丝合股无捻纱等多个品种,捻度不匀率控制在2.5%左右,质量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探讨粘胶9.8 tex强捻纱的纺纱工艺。简述了粘胶纤维的性能和纺纱工艺流程,介绍了纺粘胶强捻纱各工序工艺原则、工艺参数配置和具体的技术措施。指出:开清棉工序应避免纤维损伤;梳棉工序要加强纤维梳理和转移;并条工序需要提高纤维伸直度和匀整效果;粗纱工序要合理设定粗纱捻系数,提高假捻器的配置效果;细纱工序重点要对细纱捻系数、摇架压力与钳口隔距等优选,加强锭带的选用和管理工作;负压低温热定形处理提高了成纱捻度的稳定性。认为:通过合理的工艺优选可以使粘胶强捻纱获得良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改善股线强伸性能为目的,进行两个系列JC 7.3 tex×2集聚纺纱线股线捻系数与强伸性能的试验。测试了股线的线密度、强伸性能及扭结捻回数,总结了测试结果规律。找到了JC 7.3 tex×2集聚纺纱线的断裂强度临界捻系数,并分析了其带来的实际线密度增加、扭结增多及成本增加的原因与解决办法。认为:提高股线捻系数可以改善其强伸性能,但需同时考虑高捻系数带来的扭结增多及线密度变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卫江 《棉纺织技术》2015,43(3):83-84
<正>2013年下半年我公司根据用户需要生产了粘胶强捻纱品种。该品种经纱为133.3dtex粘胶长丝,需要探索粘胶长丝浆纱工艺及操作方法,纬纱为R 19.6tex纱,采用2Z2S的引纬方式,且纬纱捻度均在1 500捻/10cm,属于强捻纱,在普通细纱机上批量生产时,需要攻克诸多难题。与常规纱相比,强捻纱的细纱锭速降低,并需要对钢丝圈型号进行优选。R 19.6tex各品种工艺配置及质量指标测试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CJ 7.3 tex巴厘纱在细纱、络筒等工序易产生小辫子,且织造产生纬缩的问题,从配棉及纺纱工艺流程入手,重点分析了细纱工序、络筒工序的设备、工艺及其操作要求,通过对不同摇架压力、胶辊类型、隔距块及槽筒速度等工艺参数及蒸纱工艺的优选,指出生产CJ 7.3 tex特细强捻纱时,应合理选配工艺并加强细纱设备管理;络筒时注意接头后规范操作,并加强对蒸纱温度、时间的控制,可消除小辫子产生,杜绝捻缩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最佳的纺制工艺以提升氨纶/锦纶包缠纱的质量,以2.2/4.4 tex, 4.4/7.7 tex和7.7/11.1 tex氨纶/锦纶作为包缠纱的配置原料,通过改变纱线捻度、预牵伸倍数进行数据分析与参数优化,明确不同配置对纱线弹性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纺制2.2/4.4 tex, 4.4/7.7 tex和7.7/11.1 tex氨纶/锦纶包缠纱获得最佳弹性回复性能的工艺参数分别为:氨纶预牵伸倍数为3.0,3.0,3.4;外包纱包缠捻度为1100捻/m, 700捻/m, 700捻/m。  相似文献   

15.
<正>我公司生产的屏蔽布缝纫线是由2根24.4 tex涤纶长丝和3根涤纶/金属丝 50/50 29 tex混纺纱捻合而成,用户对缝纫线的强力要求很高,必须达到30 N以上。由于我公司今年的外购涤长丝强力没有往年的涤长丝强力(8.2 N~8.3 N)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产品的捻度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该缝纫线强度。首先对涤纶长丝捻度进行优选。涤纶长丝选取376捻/m、388捻/m(原工艺捻度)、428捻/m,股线捻度采用了原工艺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强捻织物的织物质量、减少纬缩疵点,对纯棉、涤棉混纺、纯涤细号强捻纱进行了蒸纱定形。高比例涤棉混纺纱、特细号纯棉纱采用对筒纱进行蒸纱的方法进行定形;而细号纯棉强捻系列纱的捻度极不稳定,在后工序生产过程中极易打扭和产生纬缩,须对管纱进行蒸纱;纯涤纶及高比例涤棉混纺强捻系列定捻难度大,须先蒸一遍管纱,络筒后再蒸一遍筒纱。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蒸纱定形,减少了织物布面纬缩和色差,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探讨莱赛尔LF 9.8 tex×2色纺毛衫用纱线的生产技术要点。阐述了生产过程中的配色和对色流程、纺纱工艺流程,确保色纺纱线的颜色符合要求。在原料准备、预处理、工艺参数配置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经过并纱和倍捻工序设定合理的股线捻度;最终成功生产出了莱赛尔LF 9.8 tex×2色纺纱线,达到了横机织造无斜片的质量要求。认为:生产中严格按照来样配色可保证最终成纱颜色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用35.7 tex湿法亚麻纱与20 D、30 D、40 D锦纶长丝在捻线机上交捻合股,分别设定5种不同捻度进行反向S捻交捻。对各捻度下的纱线性能进行测试和性能对比,得到各纱线最佳捻度。结果认为:35.7 tex亚麻/20 D锦纶纱的最佳捻度为520捻/m;35.7 tex亚麻/40 D锦纶纱和35.7 tex亚麻/30 D锦纶纱的最佳捻度为550捻/m。  相似文献   

19.
探讨采用70%埃及棉生产JC 9.7 tex纱的质量提升措施。从原棉选择、工艺配置、专件器材选择等方面入手,采用集聚纺,同时加强操作及设备、空调等各方面的管理。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工艺参数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如优化打手速度、工艺隔距、给棉板高度、粗纱捻系数等,严格控制棉杂及纱疵,最终成纱质量明显提高,在较低的用棉成本下满足了用户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R9.8 tex成纱质量,通过原料选配并对其进行纺前预处理以提高原料可纺性,优选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配置,如棉卷定量、打手速度、梳理隔距、针布型号、并条牵伸工艺、粗纱捻系数、细纱罗拉隔距、纺纱胶辊、钳口隔距、后区牵伸等措施,最终使R 9.8 tex纱的成纱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