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CVI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C-SiC梯度热结构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气相渗(CVI)工艺,分别用分段沉积和共沉积方法制取了C/C-SiC梯度热结构材料,并比较了二者的成分梯度、性能与组织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CLLVD法制备2D C/C复合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液气相沉积法是快速低成本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一种新型工艺。通过离该工业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根本原因,并以1.5mm/h的速度制备了炭布局叠2DC/C复合材料,同时对该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金相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材料优越,说明该工艺是制务C/C复合材料的理想工艺。  相似文献   

3.
直热式化学气相渗C/C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直热式化学气相渗工艺制备了 C/ C复合材料 ,以 2 D无纬织物和碳毡为纤维预制体 ,液化石油气为碳源气体 ,在常压下经 2 5 h左右沉积得到整体密度分别为 1.6 0 g· cm- 3和 1.78g· cm- 3的 C/ C复合材料。观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 ,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结果表明 ,直热式化学气相渗制备的 C/ 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备 C/ C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4.
PyC基C/C复合材料的织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究了国内外不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各种C/C复合材料的热解炭基体的偏光显微形貌特征,提出了一个简单,快捷的热解碳织物的分类方法。由此可将热解碳织分为层状,锥状,等六类,本文还澄清了一些易混淆的织构。  相似文献   

5.
C/C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及其与工艺、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5,他引:23  
对化学气相渗透(CVI)C/C复合材料在偏振光下的显微结构(偏光显微结构)类型、结构的形貌特征及对应炭的基本物理性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C/C复合材料具有三种基本偏光显微结构,即RL、SL和ISO。这三种基本偏光结构的炭对应于不同的形貌特征,可从消光十字形、旋光性、光学反射性、生长特征、表面织构、择优取向性和环形裂纹等特征将其分辨出来。工艺参数对沉积炭偏光显微结构的影响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影响因素除了温度、压力、气体成分、气体流速外,还与炉子的几何尺寸及试样的堆积尺寸有关,对不同的CVI体系,都应当摸索出一套适合其运行的最佳工艺参数。C/C复合材料的偏光显微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结构下,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归纳与分析,获得了对C/C复合材料偏光显微结构全面、系统的认识,明确了它在C/C复合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制备具有单一、均匀偏光显微结构及所需性能的C/C复合材料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CLVD法制备2D C/C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学液气相沉积法 ( CL VD)是快速低成本制备 C/C复合材料的一种新型工艺。通过叙述该工艺快速制备 C/C复合材料的根本原因 ,并以 1 .5mm/h的速度制备了炭布层叠 2 D C/C复合材料 ,同时对该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金相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材料性能优越 ,说明该工艺是制备 C/C复合材料的理想工艺。采用 GC/MS质谱对煤油沉积回收物进行了成份分析 ,并对用 CL VD法制备 C/C复合材料的设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液相浸渍及化学气相法致密工艺对二维炭/炭(2D-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层间剪切强度(ILSS)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浸渍法增密周期短且致密效果好,但材料强度不高;而化学气相沉积(CVD)致密周期长,但材料层剪强度高;采用两种工艺联合致密,材料界面结合强度适中,且层剪强度高。  相似文献   

8.
CLVD法制备炭毡/炭复合材料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用化学液气相沉积(CLVD)法制务炭毡/炭复合材料,用电镜扫描(SEM)观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分析了预制件内部温度梯度的建立过程,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炭毡/炭复合材料致密均匀、结构理想,其预制体内部温度梯度的大小与前驱体的沸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CVI工艺制备的低密度单向C/C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制备出几种不同密度及不同炭纤维类型增强的单向C/C复合材料。在国内自制多功能内耗仪上用扭摆法测试其阻尼性能。结果表明,低密度单向C/C复合材料的阻尼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同种工艺条件,高模炭纤维T-50增强的单向C/C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优于高强炭纤维T300增强的单向C/C复合材料,且前者在80 ̄200℃范围内有一明显的内耗峰。纤维类型和界面微观结构是影响这类单向C/C复  相似文献   

10.
FCVI制备C/C复合材料工艺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制流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FCVI)作为一种制备碳基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克服了传统CVI中气体扩散传输与预制体渗透性的限制,可在短时间内制备出密度均匀、性能优良的制件,已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分析FCVI的工艺过程,从理论上论述了在FCVI的各阶段中实现均匀沉积和分层沉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的特点, 建立了均相与非均相反应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以2D炭毡为预制体, 天然气为前驱体, 炉压为100 kPa的工艺条件下, 通过计算获得了预制体致密化过程中密度的演变规律; 分析了沉积温度及气体流量对致密化的影响, 获得了合理的沉积温度和气体流量范围。致密化100 h后, 预制体整体密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径向密度分布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呈相同的变化规律, 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模拟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C/C复合材料基体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星  崔红  闫联生 《材料导报》2007,21(8):22-24,29
基体改性是对C/C复合材料进行氧化防护的主要措施之一.综合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报道,重点介绍了3种基体改性方法,指出基体置换法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而SiC陶瓷是比较理想的置换炭基体的材料.综述了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先驱体转化法(PIP)和液相渗硅法(LSI)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优点及其不足.对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 C/ C2SiC复合材料组元分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 获得了 C/ C2SiC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渗透(CVI)制备过程中产生孔隙和微裂纹的几何信息。在此基础上 , 建立了包含孔隙和微裂纹的 C/ C2SiC微结构有限元模型 , 并利用均匀化等效计算方法预测了平纹编织 C/ C2 SiC复合材料的模量。针对 CVI沉积方式制备的 2组不同的 C/ C2SiC复合材料 , 实验测试与等效计算结果表明 : 基于 SEM照片建立的 C/ C2SiC纤维束和复合材料微结构有限元模型 , 能够反映 CVI工艺制备 C/ C2SiC中孔隙和微裂纹的分布状况;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良好的一致性 , 数值计算可有效预测 C/ C2SiC编织复合材料的模量。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误差反传(GA-BP)神经网络的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参数优化模型。以新型等温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时采集的实验数据作为模型评价样本,分析了主要可控影响因素(沉积温度、前驱气体分压与滞留时间等)对C/C复合材料制件密度及其密度均匀性的作用规律。在该模型指导下,样本的期望密度和实测密度最大误差不超过6.2%,密度差最大误差不超过8.2%。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可以用于CVI工艺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C/SiC摩擦材料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法(CVI)结合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制备了低成本、高性能的C/SiC飞机摩擦材料, 并模拟飞机正常着陆条件进行了摩擦磨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C/SiC是比C/C更优的飞机摩擦材料, 具有动、静摩擦系数高(分别为0.34、0.41), 湿态几乎无衰减(约2.9%), 磨损小(约1.9μm/次), 摩擦性能稳定等特点. 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C/SiC摩擦材料的摩擦面以及磨屑形貌进行了观察, 并对其磨损机理进行了探索. 结果表明, 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 同时由于垂直于摩擦面的纤维束增强了其层间抗剪切能力, 从而提高了其抗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6.
《复合材料学报》2008,25(5):91-97
以针刺碳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对预制体纤维进行PyC/SiC/TaC的多层复合模式的涂层改性, 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和热固性树脂浸渍-化进行增密,制备出新型C/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的PyC/SiC/TaC多层结构均匀致密、无裂纹,在C/C复合材料中形成空间管状网络结构;改性后C/C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韧性均大大提高, 平均抗弯强度达到522 MPa,断裂位移达到1.19mm;复合材料弯曲断裂形式表现为脆性断裂,经过2000℃高温热处理以后,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下降,但最大断裂位移增大,弯曲断裂形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良好的假塑性断裂。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密度3D炭纤维预制体, 以丙烯作为碳源, 氮气作为载气, 利用自制的快速CVI炉制备了板形C/C复合材料. 详细分析了压差等工艺参数在CVI制备C/C复合材料过程中对“封孔”现象的影响,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正交偏光显微镜(PLM)对各阶段C/C材料的微观形貌特征作了详细研究, 分析了预制体在増密过程中密度的变化, 初步探讨了“封孔”形成的机理. 实验证明: 采用多阶段CVI工艺可明显改善板形C/C材料封孔现象, 初始密度为0.94g/cm3的高密度预制体经过250h的增密, C/C复合材料密度达到了1.82g/cm3.  相似文献   

18.
《材料科学技术学报》2019,35(12):2824-2831
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 powders were introduced into carbon fiber preform by powder addition and subsequent combined with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 for densification to prepar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carbon and boron nitride dual matrix composites(C/C-BN).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C composites with three different volume contents of h-BN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parison to pure C/C composit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h-BN powders into C/C composit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ize of Py C and the anisotropy of thermal contraction in matrix,leading to a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ring defects as the h-BN content increased. In addition, an enhanced interfacial bonding between fiber and matrix obtained due to higher-textured Py C and rougher fiber surface. Thereby, the flexural strengths and modulus of as-prepared composites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while the impact toughnes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as the content of BN powders increased. Furthermor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BN content, anisotropies of compressive properties were weakened,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C-BN composites were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C/C composit. However, when C/C composites modified by 13.5 vol% content of h-BN, excessive loose BN aggregates appeared in C/C-BN composites, leading to a relatively slight reduc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相似文献   

19.
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中避免了等温沉积工艺中预制体表面孔隙过早堵塞的现象,适合制备轴对称的环形、管型件.利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炭/炭复合材料管型制件,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测试了其力学性能以及热物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制件能够满足高温热结构材料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碳纤维无纬布/碳纤维网胎叠层针刺预制体为增强体, 经化学气相渗透(CVI)联合沥青高压碳化(HPIC)工艺制备了热解碳+沥青碳双元基针刺C/C喉衬材料, 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μ-CT)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结构, 采用等离子烧蚀试验考察了针刺喉衬材料X-Y纤维铺层面(0°)、Z向针刺面(90°)以及两者间过渡层面(23°、45°和68°)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CVI+HPIC组合工艺能使针刺材料达到高致密态, 获得了孔隙率仅为4%的C/C材料, 材料内部孔隙呈离散态分布, 其中98%的孔隙为小于20 μm的小孔。烧蚀结果显示, 针刺C/C材料不同区域的烧蚀性能存在差异, 从X-Y层面(0°)到Z向针刺面(90°), 其耐烧蚀性能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68°层面耐烧蚀性能最好, 线、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56 mm/s、0.050 g/s。烧蚀面纤维的排布是影响烧蚀性能的关键因素, 68°层面因形成的尖端烧蚀模式占比较高, 表现出最佳的耐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