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系统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4-羟基苯基)卟吩(meso-tetrakis(4-hydroxyphenyl)porphine,简称T(4-HP)P)与钯(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及有机溶剂的增敏作用。在L-抗坏血酸、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沸水浴中加热15min,钯(Ⅱ)与T(4-HP)P形成稳定的1+1配合物。ε419=2.72×105Lmol-1cm-1,加入丙酮后,ε420=1.46×106Lmol-1cm-1,是目前报道的分光光度法中测钯(Ⅱ)最灵敏的方法之一。试验了17种离子的干扰影响。用此法测定了硅载体钯催化剂中钯的含量,回收率达95%~99%。  相似文献   

2.
王志军  姜延程 《上海化工》2000,25(13):15-16
报道了合成Poly(LacNAc/Gln-co-Glu)的方法,首先用NH4HCO3与乙酰乳糖合成出β-N-乙酰乳糖基胺,然后将β-N-乙酰乳糖基胺与聚L-谷氨酸反应合成出Poly(LacNAc/Gln-co-Glu),最后利用SephadexG-25柱对产品进行了分离,带有LacNAc基团的Poly(LacNAc/Gln-co-Glu)有一些特殊的生物识别功能。我们将进一步报道用它来做DNA疫苗  相似文献   

3.
Co—Mo系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Co-Mo系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制备、结构特征,物化性能,硫化方法及失活研究等作了详细介绍,讨论了这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钱君律 《上海化工》2000,25(3):33-34
研究筛选了一种由二苯醚-4,4’-二磺酰肼改性的AC发泡剂。共技术数据与德国Lchmann&Voss&Co生产的Luvopro865/50DB-PVC相似,而发泡活性更优。相应的二苯醚-4,4’-二磺酰肼的生产工艺也已开发成功。  相似文献   

5.
钼系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00mL聚合瓶小试及50L四釜连续聚合中试,考察了以MoCl3(OR)2-(i-Bu)2Al(m-OPhMe)(简称Mo-Al)构成的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合成钼系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HVBR)的试验情况。在50L装置上连续生产出乙烯基含量为80%的HVBR。研究了HVBR的生产工艺条件,在Al/Ml(摩尔,下同)为15-35,Mo/Bd(摩尔比,下同)为(6-8)*10^-5  相似文献   

6.
不同杂质对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不同杂质对CoO-MoO3系耐硫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用于甲基丙烯醛(MAL)选择氧化制甲基丙烯酸(MAA)的PMoV杂多酸盐催化剂的研究结果。IR和XRD考察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催化剂均具有稳定的Keggin结构,催化剂物相组成为H(4-2y-2)PO4(MoO3)(12-x)(VO3)xCUyCsz。在300℃,原料气组成MAL:H2O:O2:N2=1:10:3:32.体积空速1200h(-1)的条件下,最佳催化剂的MAL转化率为94.1%,MAA选择性达88.7%。  相似文献   

8.
Mo—Ni/Al2O3催化剂的TPR特性与加氢脱硫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伟  周俐 《化学工业与工程》1998,15(4):30-33,43
应用TRP、XPS及XRD等技术研究了用浸渍法制备了的Ni/Al2O3、Mo/Al2O3和Mo-Ni/Al2O33种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并将Mo-Ni/Al2O3双金属催化剂与同类型的Mo-Co/Al2O3和W-Ni/Al2O3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Mo-Ni-Al2O3中,MoO3呈高度分散状态,NiO的加入减弱了Mo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并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两种易还原的复合物,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试剂二安替比林-(邻-乙氧基)-苯基甲烷(DAoEM);研究了在Mn(Ⅱ)存在下,DAoEM与Cr(Ⅵ)生成橙黄色化合物。该化合物最大吸收位于480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2.08×105L·mol-1·cm-1,化合物至少可以稳定8h,服从比尔定律范围为4~200μg/L,用于含铬废水和电镀废液中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Mo(Ⅵ)与Tiron的反应,发现在pH4.0的HAc-NaAc介质中形成1:1配合物,该配合物在252nm、315nm有两个吸收峰,而在可见光区无吸收峰。测得ε252=6.9×10 ̄3L·mol-1·Cm-1,ε315=3.5×103L·mol-1·Cm-1。据此建立了测定Mo(Ⅵ)的方法,在252nm和315nm处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6×10-6mol·L-1~2.O×10-4mol·L-1和3.2×10-4mol·L-1~2.0×10-4mol·L-1。检出限分别为8.O×10-7mol·L-1和1.6×10-6mol·L-1.PO_4 ̄3+、SiO_3 ̄2-对测定无干扰,而W(Ⅵ)、V(Ⅴ)、Fe(Ⅲ)等有干扰。该法试用于有机磷合钼聚多酸盐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方法回收率96%~102%,变异系数≤1.l%(n=12)。  相似文献   

11.
段恒斌 《氮肥技术》1998,19(3):34-36,39
本文介绍了Co-Mo低变催化剂的动静态相结合的硫化法的优点以及使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乙酰丙酮缩邻氨基苯酚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元  唐丽素 《化学世界》1995,36(8):429-431
乙酰丙酮缩邻氨基苯酚光度法测定微量铜刘春元,唐丽素,王丹萍,曹晨忠(湘潭师范学院化学系湘潭411100)乙酰丙酮缩邻氨基苯酚是我们设计合成的一种新的席夫碱三齿配体(H2acac-o-ap,以下简写为H2L),它的化学结构式为:其合成方法见文献[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少量抗坏血酸与磷锑钼三元杂多酸体系的显色特性,建立了借磷锑钼三元杂多蓝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光光度法。最佳显色条件为[PO3-4]=30×10-4mol·L-1,[SbⅢ]=45×10-5mol·L-1,[MoO2-4]=75×10-3mol·L-1,P∶Sb∶Mo=1∶015∶25,[H加入]/[Mo]=57。测定波长为λmax=710nm,线性范围为1~50μg·mL-1,回归方程为A=3680C-0014,线性相关系数r=09998,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710=368×103L·mol-1·cm-1,检出限为02μg·mL-1,标准回收率为95%~100%,变异系数cv≤034%(n=6)。与二元磷钼杂多酸方法相比,省去了水浴加热的繁琐操作,而且由于锑(Ⅲ)的引入,显色在室温下35min便可完成,并可稳定5h。  相似文献   

14.
对Co-Mo系宽温耐硫变换摧化剂的制备、结构特征,物化性能、硫化方法及失活研究等作了详细介绍,讨论了这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季铵盐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于聚异氰脲酸酯(PIR)的季胺盐催化剂LUI系列,LUI-I、LUI-2及LUI-3的合成,生评估和在硬泡软泡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光光度法测定钴—钼废催化剂中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还原剂存在下硫氰酸钾与钼的显色反应。发现硫脲存在下,钼与硫氰酸钾在1.5-2mol硫酸溶液中中形成橙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460nm处,表观摩尔吸收系数18.5×10^3L.mol^-1,cm^-1。钼浓度与钼络俣物的吸光度在0-20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耐硫变换催化剂失活原因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制备工艺、反应机理、动力学等进行了常任主细致的研究。随充变换催化剂的广泛应用,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国内外Co-Mo纱耐硫变换催化剂失活的原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赵玉梅 《化学世界》1998,39(6):306-309
研究了Co(Ⅲ)盐在HAc和CH3CN中有氧情况下氧化戊烷的强酸活化作用,其氧化能力按Co(Ⅲ)盐,强酸活化下的Co(Ⅲ)盐,强酸、溴化钾存在的Co(Ⅲ)盐次序增强,中性产物戊酮得率增大,其中Co(Ⅲ)-Br--TFA-HAc体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李光兴  郭小川 《化学试剂》1996,18(3):132-135
在常温常压下,用Na2S2O3/Fe-Mn粉为联合活化剂,将一氧化碳通入CoCl2/CH3OH溶液,制备了Na[Co-(CO)4],3h后转化率可达90%以上。选择性接近100%。IR分析发现产物溶液在1904cm-1左右有一强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Co(CO)4]-离子的存在。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讨论了合成羰基钴钠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陈劲松 《氮肥技术》1999,20(4):38-46
全面介绍了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物化性能与该催化剂配套的各种变换工艺,如中串低、中低低、全低变的工艺特点,操作和注意要点,应用实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