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球底筒形件主动径向加压充液拉深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低塑性、大高径比铝合金板材零件成形需求,提出了主动径向压力充液拉深新技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5A06铝合金球底筒形零件主动径向加压充液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基于LS-DY-NA3D内核的动态显示分析软件ETA/Dynaform5.5,根据成形工艺的特殊性,提出了液压载荷施加方法;依据球底零件变形时悬空区大小和曲率半径确定了合理的加载路径,并分析了主动径向压力和液室压力对零件成形过程和零件壁厚分布的影响,讨论了成形过程中出现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匹配的主动径向压力和液室压力加载路径,可有效地降低板料成形时的径向拉应力,抑制零件球底部的过度减薄,显著提高铝合金球底零件的拉深极限.  相似文献   

2.
复杂曲面零件成形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复杂曲面零件的成形性能以及壁厚均匀性.以铝合金异形底盒形件为研究对象,采用预胀的充液拉深技术对5A06铝合金盒形件进行数值模拟,探索预胀压力和预胀高度等参数对异形底盒形件成形的影响规律,分析成形过程中控制参数变化对零件成形性能以及壁厚分布的影响.当预胀压力为8 MPa,预胀高度为12mm,液室压力为20 MPa以及压边间隙为1.03 mm时为本模型的最合理方案.为异形底盒形件充液拉深成形的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以及对复杂零件成形的工艺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异形底难成形的问题,以异形底盒形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充液拉深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设计了先预胀后拉深的液压加载路径,对零件成形及贴模性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为了提高成形质量,采用施加主动周向压力的工艺方法,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通过设置局部坐标系来简化周向压力施加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两种坯料形式,四组周向压力加载曲线...  相似文献   

4.
半球底筒形件充液拉深加载路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半球底筒形零件充液拉深过程中悬空区形成的"软拉深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艺试验对与半球成形阶段直接相关的液压加载路径进行优化研究.理论推导得出液压载荷加载范围,并以其为基础进行多种加载路径条件下的数值模拟,获得不同加载路径对破裂关键点的壁厚及应变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液压加载路径.结果表明:零件半球部分成形过程中破裂关键点在优化的加载路径条件下既可产生必要的有益摩擦,改善成形过程的应力应变状态,又可避免破裂关键点的过度减薄,提高了零件壁厚分布的均匀性和成形极限.  相似文献   

5.
针对复杂结构零件冲压成形时出现的破裂与拉延不充足等问题,采用板料成形模拟软件Dynaform对汽车前翼子板充液拉深工艺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依据翼子板各处进料规律,提出了三种拉延阻力系数不同的拉延方案。以零件的成形极限图(FLD)为分析标准,研究了拉延阻力系数、液室压力加载路径和压边力对翼子板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设置合理的拉延筋、加载路径和压边力,可以改善翼子板的成形性能,并且能够获得壁厚分布均匀的零件。  相似文献   

6.
用有限元模拟软件Marc对镁合金盒形件的充液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液压力对成形的影响,得出了成形的比较理想的液压加载方式、最大液压力等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充液拉深过程中任意空间域流体介质压力分布,分析直壁间隙、法兰间隙对流体介质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并给出了计算法兰区域最小压边力的方法,提出了充液拉深成形中间隙和最小压边力等工艺参数的选择方法,讨论在充液拉深成形过程中凹模圆角下等压处理的条件.结果表明:直壁间隙和法兰间隙共同决定流体介质压力分布,同时间隙比越大,直壁和凹模圆角部分压力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8.
将球底直筒形零件的受力分析分成2个阶段,即材料悬空阶段和直筒贴模阶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成形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应力状态以及成形条件对成形极限的影响;用Dynaform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球底直筒形零件的成形过程,分析了压边力和润滑条件等对球底直筒拉深形件成形极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大高径比(H/d)不锈铜零件冲压成形工序多,准备周期长,且易发生时效开裂的问题,基于SUS304不锈铜微温力学性能,提出微温充液拉深新工艺,并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在略高于室温的微温范围内该材料成形性能已有明显提高,而这一温度区间在充液拉深工程实践中较易实现。实验研究表明,90℃微温充液拉深可以有效地提高SUS304下锈钢的成形极限,拉深比可由普通拉深的2.0提高到3.3,并可有效避免粘模等缺陷,残余应力降低,时效开裂的倾向减小。  相似文献   

10.
18-8型不锈钢微温充液拉深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大高径比(H/d)不锈钢零件冲压成形工序多,准备周期长,且易发生时效开裂的问题,基于SUS304不锈钢微温力学性能,提出微温充液拉深新工艺,并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在略高于室温的微温范围内该材料成形性能已有明显提高,而这一温度区间在充液拉深工程实践中较易实现。实验研究表明,90℃微温充液拉深可以有效地提高SUS304不锈钢的成形极限,拉深比可由普通拉深的2.0提高到3.3,并可有效避免粘模等缺陷,残余应力降低,时效开裂的倾向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AutoCAD软件的几种扩充方式,提出了用AutoCAD内部的C语言开发系统ADS建立绘图模块库的方法。利用该绘图模块库可以简便地编制各种机械零件工作图的绘图程序,将绘图应用程序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在AutoCAD环境下运行,从而既利用了AutoCAD环境强大的图形显示和编辑功能,又利用了C语言的结构化编程、运行效率高的优势,并可达到参数化绘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石渣土”处理软基的实践,提出了利用生产石料的废弃物石渣土填筑路基、节约耕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多极电磁器处理原油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极电磁器试验研究了磁处理在原油脱水、防腊降粘,原油废水的净化及电磁防垢方面的作用。还对磁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磁通密度为0.10T时,原油的脱水率为11.7%,原油降粘率为30%;废水中含油率可下降91%,垢的沉积率可下降到55%,可使管线的清垢周期延长一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应用金相和电子显微分析,对含有微量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钛低碳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显微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铁素体精细的显微结构对钢的机械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针状铁素体之间细小的马氏体的存在与数量对钢的抗拉强度和低温冲击韧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南钢配加无烟煤炼焦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工艺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及效益的分析,提出了南钢配加无烟煤炼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根据给定中心距和传动比范围设计封闭非圆齿轮的方法。在其节曲线形成过程中,引入了节曲线向径变化速度,根据封闭非圆齿轮传动的条件,构建的线性函数,得到节曲线向径以线性速度变化的非圆齿轮;推导新式齿轮的凹凸性、弧长、及压力角公式。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时间参数1不同的3种非圆齿轮节曲线,比较了3种节曲线及相应传动比函数的变化趋势,总结出传动比函数的对称性随1的变化规律,为新型齿轮的设计选用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节曲线方程由二次多项式构成的新式齿轮,相对其它非圆齿轮计算简单,构造方便。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在HZSM-5沸石骨架外剧改性,硼部分代铝的[B]ZSM-5沸石催化剂,以及骨架内外础改性的沸石催化剂上,甲苯/乙烯烷基化反应的择形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硼骨架内外改性的ZSM-5沸石催化剂用于甲苯/乙烯烷基化反应结果:甲苯转化率为22.92%,对-乙基甲苯选择性可高达96.80%,活性稳定性好.并将用处于沸石骨架外或内对沸石催化剂的择形催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填土涵洞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相似理论,采用正交试验和增加局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最少的试验次数下确定相似材料的配比,得出材料配比用量与力学指标的关系。根据现场资料,满足几何相似条件,制作相似材料涵洞模型。在模型上逐层填土、分级加载来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以盖板涵为例,测出模型关键部位的应变、应力结果。把模型试验的结果按照相似指标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应力分布。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涵洞受力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模型试验推算出的原型结构应力数据加以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二者可以互相印证,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施工电梯的特点、性能,着重阐述了施工电梯的安装、调试和安全运行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对电梯安装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KMnO4药剂与紫外光联用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锰酸钾药剂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不仅能用于微污染物的处理,同样也可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高锰酸钾药剂与紫外光联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优良的除污染效能.CODcr去除率达80%,UV335退色率达95%以上.还具有很好的灭菌作用.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除污染技术.在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