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硬质PVC挤出发泡材料的塑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aake转矩流变仪测定了挤出发泡PVC混合料的恒温、升温熔融塑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VC树脂聚合度增加,塑化时间和加工转矩增加;随着ACR加工助剂用量和分子质量的增加,塑化时间缩短,转矩增加;ACR抗冲改性剂具有类似ACR加工助剂的塑化改良行为;添加填充剂碳酸钙促进PVC熔融塑化;ADC发泡剂可延缓PVC混合料的塑化速率、提高熔体粘度,添加发泡剂NaHCO3将大大延缓混合料的塑化速率。  相似文献   

2.
刘芳  李杰  时凯 《聚氯乙烯》2011,(9):33-34
讨论了熔融因数与PVC—U共混物塑化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关系,指出熔融因数不宜作为评价高分子材料加工性能优劣的参数,尤其是不能作为评价PVC—U加工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详细研究了丙烯酸酯类PVC加工助剂——ACR的特性黏度、组成对PVC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下降和丙烯酸丁酯用量的提高,其塑化速度增大,但熔体强度降低,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特性黏度越大,塑化越慢,熔体强度越大;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对PVC制品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影响,高黏度的加工助剂有提高PVC制品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ACR对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丙烯酸酯类PVC加工助剂———ACR的特性黏度、组成对PVC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下降和丙烯酸丁酯用量的提高,其塑化速度增大,但熔体强度降低,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特性黏度越大,塑化越慢,熔体强度越大;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对PVC制品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影响,高黏度的加工助剂有提高PVC制品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类PVC加工助剂ACR的特性黏度、组成对PVC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下降和丙烯酸丁酯用量的提高,其塑化速度增大,但熔体强度降低,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特性黏度越大,塑化越慢,熔体强度越大;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ACR对PVC制品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影响,高黏度的加工助剂有提高PVC制品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类PVC加工助剂ACR的特性黏度、组成对PVC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下降和丙烯酸丁酯用量的提高,其塑化速度增大,但熔体强度降低,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特性黏度越大,塑化越慢,熔体强度越大;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ACR对PVC制品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影响,高黏度的加工助剂有提高PVC制品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芳  李杰  时凯 《聚氯乙烯》2010,38(6):29-31
介绍了塑料润滑剂润滑作用的多变性以及塑料加工设备工艺的多样性,详细阐述了塑化速率及熔体黏度对塑料加工,尤其是易分解PVC塑料加工的重要性,提出了转矩-时间曲线上的塑化时间、塑化扭矩是PVC塑料润滑剂配方设计(即内外润滑作用平衡规律)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ACR加工助剂对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转矩流变仪分析了流变性能曲线和挤出曲线,探讨了ACR加工助剂在PVC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表明:ACR加工助剂能够促进PVC体系的塑化,提高熔体强度及均匀性,对PVC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酯类PVC加工助剂ACR的特性黏度、组成对PVC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下降和丙烯酸丁酯用量的提高,其塑化速度增大,但熔体强度降低,在组成相同的情况下,特性黏度越大,塑化越慢,熔体强度越大;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ACR对PVC制品的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无明显影响,高黏度的加工助剂有提高PVC制品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氯化聚乙烯(CPE)对氯化聚氯乙烯(PVC—C)进行抗冲改性,将改性后的PVC—C与PVC进行共混,研究了PVC-C/PVC配比对PVC-C/PVC共混物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流变形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C/PVC共混物的维卡软化点随PVC—C的用量增加而上升,在50/50(质量比)处有一拐点,大于50/50时上升更快些。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熔体黏度随PVC—C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混物中随PVC—C用量增加,塑化时间缩短,塑化能力增强,而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却随PVC—C用量增加而下降。共平衡转矩增加。  相似文献   

11.
详细地阐述了PVC-U熔体黏度与扭矩对加工性能和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认为合适的塑化扭矩是保证PVC-U正常加工的前提条件,其对加工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分析了加工设备、工艺条件,尤其是配方及PVC长侧链等因素对塑化扭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测试了助剂对PVC/MBS体系塑化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改性树脂AS的加入,能够明显改变PVC/MBS体系的塑化行为,缩短塑化时间,类似于PVC内润滑剂的流变效果,当AS用量提高到4份时,PVC/MBS体系表现出塑化过快、塑化扭矩过高的特征;②随着润滑剂用量的增加,PVC/MBS体系的塑化扭矩降低,塑化时间延长;试验温度升高,PVC/MBS体系的黏度减小,平衡扭矩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扩链手段和交联手段对PBS进行改性研究。分别选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为扩链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交联剂。使用乌氏黏度计、索氏抽提器对改性体系的特性黏数和交联度进行测定;使用哈克转矩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万能拉力测试机等手段测试了改性体系的加工性能,流变性能,结晶与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等。研究了扩链剂和交联剂用量对改性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DI用量的增加,PBS改性体系的特性黏数逐渐增大,加工体系的平衡扭矩提高,熔体黏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从而熔体强度增大。通过扩链反应,结晶温度提高,结晶度降低,熔点升高,拉伸强度变化不大,当TDI用量为1.0%时,拉伸强度最大。随着BPO用量的增加,PBS改性体系的交联度逐渐增大,加工性能得到改善,熔体黏度大幅提高,从而熔体强度增大。交联度的增大使得改性体系的结晶温度提高,结晶度和熔点均降低,拉伸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PVC—U边角料为原料的回收利用产品检测结果表明:利用PVC—U边角料生产其他产品是可行的.添加加工助剂WAC-1010后,熔体流动性改进效果明显,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通过转矩流变仪测定了采用不同润滑剂PVC-U体系的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引用"铆钉作用"概念从润滑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PVC润滑剂的润滑作用与其本身极性相关,在使用非极性聚乙烯蜡和强极性硬脂酸时,PVC-U体系不能形成较高抗撕裂强度的润滑膜,极性适中的硬脂酸季戊四醇酯与PVC粒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点,并组成较高抗撕裂强度的润滑膜,起到"铆钉"作用,即极性适中的脂肪酸酯润滑剂兼具内-外润滑作用,提高了体系的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刘芳  李杰  夏飞  郑昕 《聚氯乙烯》2007,(1):19-26
提出了加工PVC-U时润滑平衡的确切定义及现实意义,以扭矩流变曲线上的塑化时间、塑化扭矩值作为评价润滑平衡的定量标准,指出了润滑平衡的研究方法及实验程序。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李杰 《聚氯乙烯》2008,36(4):29-36
分析了评价热稳定剂热稳定性的方法,同时评价热稳定剂的长期耐热性及初期着色性,不宜只用刚果红变色法或烘箱热变色方法;论述了固体复合热稳定剂的加工性能,提出了PVC加工性的评价标准;指出了评价加工性能不清楚甚而不确切的概念,如:熔融因子、塑化因子、塑化值、熔融比值;论述了一些固体复合热稳定剂在扭矩流变曲线图中出现的平台状塑化峰对PVC加工性的影响;详细论述了热稳定剂及其他助剂对塑料制品透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毛细管流变、熔体拉伸等方法,从结晶性、黏弹性及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对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树脂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HMSPP树脂具备较高的弯曲模量,同时具备优异的抗熔垂能力和更宽的加工温度;拉伸黏度随拉伸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出HMSPP应变硬化这一明显行为,使得熔体在热成型过程中具有均匀变形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克服普通聚丙烯在热成型加工中的严重熔垂问题;含有较长接枝链段的HMSPP树脂在刚性、熔体强度、结晶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普通聚丙烯。  相似文献   

19.
以合成的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基体,甲酰胺、乙二醇、甘油为增塑剂,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木质素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KGM热塑材料,并研究了温度、转速、增塑剂及填料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150℃、转速30r/min、常压条件下,KGM热塑材料的最大扭矩为30.5N-m,平衡扭矩为10N-m,塑化时间为30s,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增塑剂和填料可以有效降低KGM热塑材料的最大扭矩和平衡扭矩,降低生产能耗,其中甲酰胺增塑效果最好,纳米二氧化硅填充效果最优,碳酸钙最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