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设计与论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高精度地震勘探对地震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的要求较高,通过地震勘探设计与评价技术(SED)可以给出适合研究区地震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以提高野外采集资料的品质。给出了SED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准噶尔盆地沙窝地探区利用SED技术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的设计和论证。首先建立地震地质模型,模拟野外单炮记录;然后对覆盖次数、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最大/最小偏移距、最大非纵距、记录长度及采样间隔等进行了设计与论证;最后结合仪器因素优选了8线14炮细分面元观测系统。对观测系统的属性分析表明,该观测系统在保持主测线方向覆盖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较宽方位角的激发和接收,这对压制侧面和散射干扰十分有利;均匀分布的近、中、远炮检距对速度分析十分有利;而合理的覆盖次数和相对较少的炮数,降低了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2.
轮古38井三维VSP数据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集参数和观测系统设计是资料采集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对轮古38井三维VSP数据采集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以轮古38井区已有资料为基础,结合三维VSP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建立了地质模型;然后利用射线追踪、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等方法对观测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了最大偏移距、检波器的沉降深度、接收点距、震源位置和炮点间距等采集参数,探讨了这些参数对地下成像范围和覆盖次数的影响;最后利用成像范围、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入射角等参数对设计的观测系统作了进一步论证评价,确定了最佳的三维VSP采集施工方案。轮古38井的应用实例表明,利用所设计的三维VSP观测系统获得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要优于三维地面地震资料,成像更清晰。  相似文献   

3.
基于散射成像数值模拟的地震采集参数论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论证地震采集参数技术,是保证地震采集设计科学化、实用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论证软件都是基于反射波的射线理论,但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或岩性横向突变时,在地表往往接收不到反射波,但可以接收到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因此可以考虑基于散射波的地震成像。对基于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勘探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正、反演,进行了地震采集参数的论证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的观测系统和老观测系统的三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应用实例说明,通过论证的优化观测系统,能大大改善剖面的品质,对地下复杂地质体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4.
复杂山地具有地形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地腹构造高陡的特点,而传统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是以水平地表和地下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为假设条件,使得设计的观测系统不适合该类区域地震资料采集,造成所获资料信噪比低、构造成像质量差、采集施工困难等问题。复杂构造真地表地震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利用CRP覆盖次数确定针对目标层的最优观测系统,利用遥感信息进行测线评价优选、激发与接收点逐点优化设计、工区安全风险评估与施工路线设计,从而为山地地震采集提供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软件在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施工难度可降低近一半,采集效率提高近一倍,资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山地高陡构造主体部位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济阳拗陷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济阳拗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出发,进行了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并获得以下认识:①薄层模型单炮正演模拟表明,只有较高的地震子波主频才能分辨薄层,且随着炮检距增大,将发生薄层干涉现象,并导致地震子波主频降低。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中、近炮检距信息研究薄层,并进行分炮检距处理。②通过对缓坡带、洼陷带、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潜山披覆构造、陡坡带等地质模型的二维、三维正演模拟认识到:无论激发点位置如何,地下复杂界面反射的有效接收范围都集中在反射段正上方;对于复杂构造,宜采用小炮距、小接收线距、适中的排列片长度和宽度,以确保观测波场的连续性。③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设计优化的关键技术是建立符合实际的三维地震地质模型,并针对目的层段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不同观测方案的CRP覆盖次数分布,以优选观测系统。CG油田三维地震采集优化设计实例表明,文中方法对具有复杂构造的陆相断陷盆地的地震采集优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型分析的潜山断裂带优化观测系统参数设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谭绍泉 《石油物探》2004,43(5):415-422
以地质模型为基础,针对典型的潜山断裂带模式和主要勘探难点,利用正演模拟技术进行了地震波射线路径、CRP分析以及单炮模拟等研究,找出目标成像区,保证构造关键部位达到足够的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准确成像。在室内对地震采集参数论证是否得当、观测系统的综合性能是否科学合理进行了探讨,从而提高了地震勘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车古201和埕北30潜山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对今后高精度地震采集参数论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中沙漠区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3个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目前,在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对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识别精度,为该区的油气开发准确提供井位。分析表明,实施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是该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之一。为此,提出了面元大小、覆盖次数和观测系统形式是进行小面元三维地震采集方法设计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其中,面元大小主要考虑缝洞体的偏移效果、实际识别精度要求及地震地质条件所限制的面元尺寸极限;可以利用以往地震资料及钻井、测井资料,估算噪音大小、不同缝洞储层的反射系数及处理预期效果,进行覆盖次数的量化设计;在确定上述两种因素的基础上,考虑面元属性分布及“采集脚印“深浅程度,最终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形式。利用上述理论确定了塔中地区的小面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并进行了试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以奥陶系缝洞型储层为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提高该区小尺度缝洞体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采集参数优化来降低高精度三维勘探成本,对于塔河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塔河油田现有高精度三维采集试验区采用可细分面元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进行观测系统退化试验,按照相同面元尺寸不同覆盖次数、相同覆盖次数不同面元尺寸,将原始观测系统退化成若干子观测系统,分别抽取相应的资料进行叠加、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处理,从信噪比、分辨率、"串珠"反射数量与清晰度以及河道刻画等方面对不同子观测系统资料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勘探成本与奥陶系缝洞型储层的预测识别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该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采集参数建议,给出了应用该建议参数采集的相邻区块资料与试验区资料的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规划设计软件系统主要用于三维地震勘探规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用户利用它能以人机交互方式,选择和设计出最佳方案的三维观测系统,达到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目的。该软件系统包括采集参数设计、观测系统设计和地面施工设计等三大功能,以微机(486以上)为硬件平台,采用中文菜单及提示,具有操作简便、功能较全和实用性强等优点,很适合野外操作人员掌握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Flexi面元法是一种细分面元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方法,主要目的是既节省勘探投入又提高横向分辨率。该方法经实际应用,大多数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从Flexi面元(R)法的几种设计方法入手,通过大量的论证分析,研究细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的实现过程,总结细分面元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局限性。分析研究表明,Flexi面元(R)法不能实现既节省勘探投入又提高横向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三维地震勘探应慎用Flexi面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lexi面元®法是一种细分面元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方法,主要目的是既节省勘探投入又提高横向分辨率。该方法经实际应用,大多数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从Flexi面元®法的几种设计方法入手,通过大量的论证分析,研究细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的实现过程,总结细分面元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局限性。分析研究表明,Flexi面元®法不能实现既节省勘探投入又提高横向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种优化的过渡带三维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渡带地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所用的观测系统包括陆上和水上两种,涉及两种观测系统过渡的问题。通常陆上采用接收道数多激发炮点少的观测系统,水上则使用接收道数少激发炮点多的观测系统,理论上水上和陆上的观测系统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实际上由于陆上放炮时,要求水上的排列数与陆上的相同而很难实现。为此,在理论设计的无缝连接观测系统基础上,根据炮检互换原理,提出了一种优化的适合过渡带施工特点的观测系统。应用实例表明,优化过渡带三维观测系统不仅解决了实际施工中水上排列不足而陆上排列闲置的问题,实现了陆上和水上观测系统的无缝隙连接,而且同时保证了水上和陆上地震资料属性分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尹成  赵虎  李华科  董良国 《石油物探》2011,50(3):288-294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及西部前陆盆地边缘探区,均面临着地表起伏剧烈和地下构造高陡的双复杂地震勘探问题。为了准确勘查地下构造形态,野外地震采集中应尽可能降低起伏地表的复杂性及优选最佳的激发参数,从而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单炮记录。在保证沟谷平坦区有利激发的前提下,通过最优化反演进行弯曲接收排列的设计,使得最终得到的二维地震剖面具有直线反射面元的特征,通过加入局部宽线的采集措施,使弯线地震采集的每个中心面元的覆盖次数和炮检距能够均匀分布。进行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镇巴地区复杂山地不规则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属性分析,证明了基于CMP直线分布的不规则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二维地震勘探中,为了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现象,需要改变观测系统设计,跨越障碍物(江河、城镇等),以保证反射同相轴能连续追踪对比。在以往地震勘探中,有时因过障碍观测系统设计不合理,不但增加勘探费用,而且影响采集质量。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和参数,才能保证地震测线顺利通过障碍物,得到较好的障碍物下方的地震资料并降低勘探成本。为此本文在调查和研究大量野外实际的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成三大类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范围。采用图解法,推导出主要模式的跨越宽度、最小炮检距及最大炮检距等参数公式。采用这套过障碍观测模式不仅可以得到和障碍区两侧等质量的地震资料,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8.
宽方位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初探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唐云  李显贵  邱华  刘胜 《石油物探》2003,42(2):233-236
在地震勘探中 ,利用成本相对低的多方位P波勘探比利用成本较高的多波多分量勘探进行裂缝检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JM和FG工区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提出了关于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复杂地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观测问题”,成为近十年中三维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虑到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结合中国东部滩海地区的地质特点,选择了一个水退模式扇形薄砂体构建地质模型,设计了16线4炮全方位和6线4炮窄方位两个观测系统,对扇体进行了地震物理模拟分析。通过对三维偏移数据体时间切片的宏观全局分析和偏移剖面的微观局部分析,得出如下认识:在上覆地层相对平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地质背景下,通过采用CMP叠加偏移处理,宽方位和窄方位三维采集都能对地下目标实现基本正确的地震成像,且两者的成像分辨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