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9,(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意识和法律基础进行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出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探讨做出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的发展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推动者,更需要树立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提高高校学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实践教学备受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学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个人所学知识及社会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此文章可以对我国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方法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原因,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全面阐述了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四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利用该技术生成一个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实践教学时空的虚拟化,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技术自身缺陷、实践教学设计、道德挑战等给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重要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各高校仍存在突出的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等现象,重要原因便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机结合,实践性教学没有真正落实。深入研究"基础"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始终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弥补传统英语教育基础性不足,是未来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提高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方法、教育实践瓶颈及解决策略等进行详细解析,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提供部分理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总结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些做法,为今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4)
在中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体验式教学在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育中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作,借助多种方式和渠道把握教育方式。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对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文章中结合新时期的需求,探究立德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策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Z1)
<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学说,其教育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正处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有效推进其创新发展、提高其实效性、落实其意义,是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由王成光等著写,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具体化。道德产生于实践,实践是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德育时空拓展、开放,使学生德性发展表现出主体特征,既突出了道德的实践本质,也符合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我国领域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主要以德育过程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基本路径,认为将正面性与批判性、计划性与即时性、可接受性与发展性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聚合,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虚假的道德冲突与真实的道德冲突。虚假的道德冲突来自于教师道德教学的需要,利于学生系统获得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真实的道德冲突则是源于学生自身道德成长过程,在社会环境中增强了道德主体的参与度,是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真实的道德冲突的出现是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面对道德冲突时,教师应该是“沟通者”、“引导者”,利用冲突的道德教育价值,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把握大学生红色德育的发展脉络,推进红色德育引导机制建设,是文化德育视阈下提升高校德育成效的迫切要求。高校要立足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以优化网络价值环境和服务功能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创新和开发红色网络德育引导载体。  相似文献   

15.
挖掘和利用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良性互动.发掘和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竞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郝彦荣 《山西建筑》2004,30(17):128-129
从音乐欣赏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方面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阐述,指出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人性灵魂的教育,音乐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管理具有政治方向性、组织开放性、效果后显性、隐形性等特点。当前影响高校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经验管理普遍、形式主义泛滥、管理意识淡化、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需要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德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德育力量主要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育人的最大课堂,家庭是大学生道德形成的基础。学校、社会、家庭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所起的作用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需要进行整合。遵循系统建模的思想,探讨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联系、支撑、影响的立体的大学生德育合力模型,把这些力量集中起来,让他们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