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地区古牡丹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牡丹是华夏文化的历史见证.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考查,现存古牡丹有20余种之多,散布于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相似文献   

2.
上海古猗园内曲香廊牡丹园有2株百年以上的古牡丹,均系移植而来,经3年复壮养护,已保持正常开花。现将复壮技术介绍如下。改造立地条件古牡丹位于曲香廊北面,地势平坦,排水不良。我们为古牡丹设置了4平方米用太湖石围砌(不抹缝)、高于周遍地势40厘米的种植坛,并加深了排水沟,使排水顺畅。满足光照要求牡丹喜光亦耐阴,温度影响整个开花过程。我们对古牡丹旁边的庭荫灌木柑、桂花,每年进行缩小树冠和抽稀,并移植较近的小灌木,创造了一个半阳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金嗣营 《园林》2009,(5):16-17
据“上海研究资料”(1936年)介绍,上海地区牡丹种植,自宋朝始盛;清乾隆、嘉庆年间,尤以“法华牡丹”最盛,誉享云间(泛指上海地区),因其品种多来自洛阳,故有“小洛阳”之美称。  相似文献   

4.
王路昌 《园林》2010,(4):72-75
牡丹,又称洛阳花、富贵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中国人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至唐代,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繁盛的风姿与大唐盛世的文化精神更是一脉相承,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5.
牡丹,又称洛阳花、富贵花、素有"华中之王"的美称.中国人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浓厚悠久.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6-10
我国的牡丹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牡丹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人们食用它的直接原因;第二,牡丹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们食用之的客观原因;第三,文人士大夫的引导和提倡是牡丹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四,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是牡丹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提起牡丹,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洛阳。来到山东菏泽,人们会告诉你,其实,牡丹之最在山东。堪称举世之冠的有着580多个品种的万亩牡丹园难道不是明证?1997年春节前后,盛开在广州、深圳的大街小巷的菏泽牡丹,不但使人们看到了国色天香的风采,更从中领略了菏泽人的精气神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7)
牡丹起源于中国,牡丹花被誉为花中之王,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国花。牡丹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若从《诗经》开始算起牡丹文化历史也有3000余年。至今,牡丹已涉及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众多学科,形成体系完备的中国牡丹文化。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现代设计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牡丹也应紧跟时代发展,从现代设计学科的角度出发,具备应用到当代设计领域的时代价值,丰富和繁荣中国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19日,近4万平方米,10大展区的中国林展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由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菏泽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的2005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据了解,有着“牡丹贸易甲天下”之美誉的菏泽,[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