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态势,科学应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切实提高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深入分析了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取向与思政课教学统一性要求的矛盾、数字技术工具属性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的矛盾以及数字技术碎片化传播特点与学生系统化学习需求的矛盾等,提出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等基本原则,从构建更有“精度”的思政课堂、营造更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打造更有“深度”的思政课堂等方面,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工作。“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根本遵循,以“三融”增强融入的针对性,以“三理”提升融入的学理性,以“三化”强化融入的实践性,全面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3.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中的第一个要求,在“八个相统一”中居于核心统领地位,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总体思路与策略确立了重要基调。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成立德树人职责使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话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显然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时代巨变之下,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应因时而进、因势而行、因机而变,发展和配置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提供了新要求、新期望和新选择,同时智慧城市也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智慧城市是实现人民城市共建共享共治理念的有效抓手,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市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技术堆积有余,韧性建设不足”“顶层设计有余,基层治理不足”“政企主导有余,社会参与不足”和“城市竞争有余,在地适应不足”等困境。为此,今后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韧性治理、要素下沉、价值共创和嵌入适应。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课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是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是积极落实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思政课遵循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三段学习闭环”,纵横贯通打造立体化教学场域空间,指向高素质人才培养融合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建设理路,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重点在于课程内容建设,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建设应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守正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始终坚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属性和教材之正,确保课程内容不变味、不变质;另一方面,应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新度、广度、厚度、深度和温度,由此促进课程的创新发展,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打造思政“金课”是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学理支撑、思想引领作用,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金课”,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觉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金课”提出了坚持“内容为王”,善用百年大党“大历史”、中国当下“大成就”、全球风云“大视野”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及坚持“形式创新”,变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让课程“活”“动”起来的几点思考和对策,力求为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党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深入分析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概论”课程可行逻辑的基础上,从用好党史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调动教师学史主动性等方面提出创新性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在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学质量,把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作为教研教改的重点。本文以“云南高职院校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运用思政理论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了解本土红色文化融入云南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分析影响其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其目的在于为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非理性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都决定了构建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坚持以政治性为先导、以系统性为核心和以创新性为关键的原则,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共同打造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活动、网络微课的“四课堂联动”育人新模式,为新时代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团结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以云南高校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为研究视角,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论述在云南高校中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团结奋进,维护好民族团结,建设好美丽家园,对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提出通过深入挖掘云南地方史中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兴盛番族”锦幛的生动史实,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事例,通过在思政课上讲好民族团结的云南故事,引导各族学生成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缔造者,共筑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出思政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选取及其措施,为高职院校开展经济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其现实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将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课题组随机选出湖南省8所高等院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主题,从“大学生的满意度和期望值”两个维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调查后,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现实困境,找准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着力点,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层次展开,对首堂导论课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讨论。遵循导论课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给出思政知识融入课程的切入点和方式。融合思政内容的导论课兼具传承知识和价值引领、育德育人的功能,为后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对力学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至其他基础力学课程。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广泛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以邯郸地方文化资源为例,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入地方文化,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高职院校垂钓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应有之义;垂钓课程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与思政教育统一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目标要求与思政教育涵摄于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挥垂钓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要坚持价值引领、注重文化传承,坚持规律遵循、注重教学创新,坚持二元主导、注重协同育人,坚持元素融入、注重隐形教育,挖掘并融入诸如传统垂钓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品行修养等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7.
“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新贡献。“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集合了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经验,是现实风险与挑战的科学判断,是未雨绸缪的行为指导。其内涵丰富,相互联系,体现了思想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深刻领悟“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党史教学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吉林化工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借助“象限”这一数学概念,以课堂和互联网为横轴和纵轴,将教学场景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象限,依据金课建设标准和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进行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依次构建出H、P、I、T的四个教学场景,以求在实践中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实现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照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梳理当前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有效探索,以期助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人、推动党和国家永续发展、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结合受教对象的学情、生情,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学理性和有效性,把握融入内容和融入要求,做好五个“度”,以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