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琳 《江西建材》2023,(2):109-111
中式木构建筑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设计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格调。文中分析了中式木构建筑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当今时代发展的不利处境,对古典中式木构建筑在当代低层民居建筑中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传统中式木构建筑的现代更新与空间运用。  相似文献   

2.
谢子涵 《住宅科技》2023,(6):33-37+62
客家传统建筑承载着客家传统文化,是当地观念习俗的最真实反映,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赣南石城桂花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等方式,梳理桂花屋所属谱系、历史沿革、空间特征等,探讨桂花屋这一客家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形态上的普遍性特征与特殊性,推导空间背后的营造机制,为客家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实物例证,也为客家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民生 《建筑创作》2011,(3):142-170
日本历史发展概述日本古代远在7世纪初,苏我氏王朝的圣德太子就开创了向中国派遣官方遣唐使团的先例,并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大量遣唐使在中国求取宝贵经验和技艺,将当时先进的文化精神(包括建筑、礼仪、艺术、佛教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建筑技术,日本历史上早期的古建筑几乎都是同年代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移植或直接翻版。今天散见于日本各历史时代遗址并保存完好的木构古建筑,非常清晰地印证着这一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关华山 《新建筑》2006,(1):15-22
清领台没多久,邵族即开始赋税并受汉人涵化,而被称为“化番”。其传统建筑之文献较台湾其他原住民族少许多。为了“原住民文化园区”兴建邵族建筑,以供展示之用,本研究透过文献、影像研究及长老访谈企图追索出邵族各类居住建筑之构筑样貌与意义。研究发现:邵族传统之居住建筑主要包括家屋、会所、Lalu岛沿岸高架之谷仓及丰年大祭时之临时建筑;凿齿后少年男女休养小屋与“祖灵屋”。除最后二者外,其他均无实物,仅可由文字、少许影像,窥探其形貌一二。本研究亦提出现今之“祖灵屋”即由“少年休养屋”转化之看法。唯有“家屋”藉助长老回忆,尚可追索其平面及大致样貌,以供复建。本研究并追索出家屋、正门、前庭空间之文化意涵,亦即举行仪式时为凡世、过渡、超凡;平日则转为超凡、过渡、凡世的三段空间,其转换关键主要即为“祖灵篮”的取出与收回。若进一步考虑邵人之宇宙观,可看到仪式时三段空间其实有着自然、女性、孩子→交涉孔道、特殊女性→文化、男性、成年的三段喻意。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7,(11)
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引入钢材、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质使得建筑节点构造发生巨大变化。节点作为建筑表现的核心,其构造表现风格对建筑整体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从木构建筑节点的美学表现方面探索现代木构建筑节点设计,总结概括现代木构建筑常见的节点表现。论文主要是通过列举分析不同节点表现方式归纳出现代木构建筑常见的表现风格,传统建筑形式的提炼与再现、符合现代审美的极简形式、新结构形式的高技表现。本文通过对现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力图为未来木构建筑风格表现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谱系”的视角切入19世纪英国建筑理论家A.W.N.普金的建筑思想与作品中现代性的史学研究。探明普金建筑思想及作品中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生发机制,明确其对世界现代建筑体系的奠基性贡献,勾勒以英国为源点的世界现代建筑谱系分支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世界现代建筑演进的错综源流特征,以及建筑现代性内核之稳定性、边界之弹性的规律,进而提出微观地、批判地、“谱系”地观照建筑现代性初生阶段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拥有至少7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榫卯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关键构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解读建筑文化的符号。因此,文章从语义阅读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构件的联结作用、方式、形态等,探析其建构中的思想、智慧及蕴含的深远传统文化语义,以期“见微知著”,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表征和建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文化多样、匠派有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产生了多种传统建筑木构架形式.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厦门传统祠堂建筑木构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总结、归纳不同空间常用的四种构架类型及特点,以期充实传统祠堂建筑的研究体系,为厦门地区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住居文化的原型——巢居、穴居、庐居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和再思考;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木构)和重型建筑(砖石)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和观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赵浩洋  韩雨菲 《城市建筑》2023,(13):169-172
“天柱”是矶崎新在第一手法主义时期常用的建筑形式,“树”与“林”的有机形式是矶崎新在21世纪初进行的探索。从“天柱”到“树”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矶崎新建筑创作中的手法延续性,同时表现了矶崎新融合日本传统和时代特性的折衷理念。因此,文章从日本文化中的“神柱”出发,分别梳理矶崎新以“天柱”到“树”为手法创作的建筑作品,以此探索矶崎新在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今日建筑     
袁烽 《时代建筑》2006,(6):148-149
木构建筑实践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木材总是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与钢材、玻璃和混凝土相比,木材具有“绿色”、“环保”、“节能”等优点。随着现代木构建筑加工工艺的进步与设计理念的更新,在克服了材料自身的缺点后,木构建筑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性质及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特点。本期的今日建筑,选取了国外现代木构建筑的精彩实例,展现了木构建筑在结构表现、室内装饰及与环境融合等多方面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蔡凌  李欣瑜  邓毅 《建筑师》2020,(4):46-52
侗族工匠们在传统建筑营造活动中发展出了一套在无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关键尺度信息,并指导施 工的方法。它既满足无图样的木构建筑标准化建造要求,又解决了木材自然属性带来的弹性尺寸问题。这种建立在一定的营造逻辑上,使用特定的营造工具,并具有一定营造程序的系统,可归纳为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实尺营造”。两种关键的实尺——匠杆和竹签,它们的符号标识系统、获取尺寸信息时的量度和记录方法,以及加工构件时的使用程序是“实尺营造”的核心内容。“实尺营造”是侗族传统木构建筑实现设计营造一体化、确保建筑框架结构稳定以及提高营造团队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邵帅  来源 《华中建筑》2022,40(5):22-27
该文着眼于日本古代木结构的发展以及席居文化的演变,讨论构筑物与其内部空间中行为的关联.从起源上看,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影响下,结构向地面上升的同时,建筑形式和行为也逐渐丰富.在唐代以后,建筑空间和国家制度密不可分,空间已经超越结构,用来表现更复杂的意义.作为席地文化代表的榻榻米在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身份多次转换,从...  相似文献   

15.
对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技术、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文脉,旨在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为现代建筑设计注入新的创作泉源。  相似文献   

16.
彭晋媛 《福建建筑》2002,(B10):12-13
中华传统文化“礼乐复合”,艺术形式与伦理规范共鸣,追求艺术的韵律与社会的秩序对照呼应。因而,传统建筑通过空间领域的划分来规导人际行为,建筑空间与行为习俗共识,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格局,传统建筑通过具有标示功能的符号体系来表达人际关系,建筑形式与伦理秩序共语,形成“家国同构”的建筑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中川理  董黎 《华中建筑》1993,11(2):68-73,66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建筑和建筑师已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高新技手术成果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主流,同时伴随而行的还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建筑文化现象。其一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地采用多种措施保存原有的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这些措施可归纳成下列三种方式:①从全国各地移建反映某一时代特征的典型作品,并集中在一特定地段陈列布置,如东京的“民家园”、名古屋的“明治街”等;②在城区保留某一历史风貌的特色街区,如东京的“浅草街”、京都的“哲学道”、“产宁坂”等;③在具有重大文物保存价值的城区之外,另辟地段集中建造与该城区传统风格差异过大的新建筑,以避免破坏该城区的整体特征,如京都的“北山建筑街”。前两种方式属常见手法,而第三种目前还只是新的尝试和探索。其二是建筑的名人化倾向日益突出,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中都出现了无视建筑实用功能的纯思想性或纯探索性作品,建筑规模较小,但知名度颇高。由于各种建筑杂志和其他新闻媒界的广泛宣传,这种所谓的“无用途空间”形式成为建筑界的一种时尚,其理论和作品在我国的青年建筑师和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京都北山建筑街是日本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的新尝试和建筑的名人化倾向相结合的典型实例,日本各重要的建筑杂志都分别作了介绍和报道。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评述京都北山建筑街,读后颇有启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英国建筑技术美学在二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谱系特征。19世纪该谱系进入发展高峰期,由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为英国建筑技术美学建构了重要美学价值和现代意志,从上层建筑层面完善了该美学体系,使其具备完整的现代性和艺术性。工艺美术运动作为英国建筑技术美学谱系的关键节点,一方面有力地推动该美学体系的健康演进,同时也伴随着英国建筑技术美学谱系的延伸。向欧美大陆流播。成为世界现代建筑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木构建筑为出发点,选取中日两个地区,通过木构建筑中对木材不同的呈现、木构建筑的典范分析和木构建筑的传承方式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中日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并尝试探索木构建筑对中日地域文化中更深层内涵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现代装饰》2023,(1):14-15
202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设计互联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日本建筑群展《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Beyond Borders:Architectures of Japan)于2022年11月5日登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展至2023年2月19日。展览跨越了六大洲的地理界限,囊括了22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大师及新生代明星建筑师,围绕他们在国际的36组精彩绝伦的建筑项目,展开了对日本现代建筑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叙述。无论是从城市层面的宏观实践,还是基础设施的微观创作,展览通过几代人的建筑实践,以及不断发展的建筑观念,构成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固态”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