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2.5g/100mL的酵母粉作为Bacillus ubtilis24/pMX45核黄素发酵的氮源时,氮源的供给不足,在培养基中添加NH4Cl、(NH4)2SO4、尿素等氮源进行发酵,结果表明:在酵母粉作氮源的基础上添加尿素,可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添加0.2 g/100mL的尿素可以提高核黄素产量20%. 相似文献
3.
核黄素产生菌的补料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核黄素产生菌E.ashbyii在发酵过程中菌体量、糖质量浓度、PH值、核黄素质量浓度和粘度的变化及菌体形态与核黄素生物合成之间的联系,发现PH值对菌体生长有显著的影响。菌体浓度过高会导致发酵液粘度过大,通风供氧困难,菌体活力下降,采用先低浓度培养菌体酵液PH值的变化进行多次适量补料,不仅可以控制菌体的过度增殖,缓解通风供氧不足造成的困难,而且还可以保持菌体活力,增加核黄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核黄素产生菌T30的补料发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核黄素产生菌T30补料发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呈非牛顿特性,充足的溶氧是核黄素高产的关键。补料发酵可以提高核黄素的产量,补料以补糖为主,补单糖或双糖均可。补糖时间与发酵液的pH值和菌体生长情况密切相关。发酵48h以后,控制发酵液的pH值在5.4-6.2之间,多次少量补糖,核黄素的产量可提高20%-30%,经补糖发酵后,T30的核黄素产量可达8g/L以上。 相似文献
5.
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核黄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黄素的溶解度受溶液的pH值影响较大,在碱性条件下核黄素的溶解度较大,而在偏酸性溶液中溶解度较小。实验中分析了温度、pH值、作用时间和避光条件等因素对核黄素分解损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碱溶法提取黄素的新工艺,并用核黄素的发酵液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与传统的酸溶法提取工艺相比,不仅提高了收得率,能耗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浓缩核黄素发酵液制取饲料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酵液直接制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核黄素颗粒(含VB2约10%)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通过对重力沉降,过滤和离心等分离方法的试验,发现离心分离是去核黄素发酵液中的机械水分的好方法,而重力沉降和过滤除水在工业生产中均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离心获得的浓缩的发酵液经干燥,粉碎和筛分以后可制得流动性好,容易与大宗饲料均匀混合的核黄素颗粒,在实际生产中利用喷雾和流化干燥离心获得的发酵浓缩物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8.
代谢调节理论指导下的核黄素发酵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表了从葡萄糖到核黄素的整条生物合成途径。根据这条代谢途径和T30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试验结果,对阿舒假囊酵母合成核黄素的过程中碳基质流量在EMP和HMP途径中的分配,油和果胶在核黄素合成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丙酮酸的氧化能力等与核黄素过量合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发酵单位,应用正交设计筛选出培养基中13种原材料的配比;应用均匀设计进一步证明4种显著性因素的配比.经筛选后的新配方比原配方提高发酵率30.32%.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核黄素(RF)在不同酸度、光照后的循环伏安特性和其氧化还原的反应机理,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RF之间的相互作用和GSH对呼吸链中RF骨架的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RF的异咯嗪骨架中,不饱和氮原子在强酸性溶液中通过质子化发生两步单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作用;RF在光照后降解生成光色素,也发生两步单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作用;相对低浓度的GSH对RF异咯嗪骨架的两电子传递作用具有激励作用,但高浓度的GSH对RF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原理,以白砂糖和鲜奶为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发酵作用,制备出了凝固性发酵酸乳。经过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价得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0%,加糖量8%,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5h。 相似文献
12.
埃博霉素B是由纤维堆囊菌产生的具有抗癌作用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谱广、作用性强的抗肿瘤药物.以纤维堆囊菌SoF5-76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其产埃博霉素B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4,装液量50/250mL,转速200r/min,种龄60h,接种量10%,温度30℃,发酵周期6d.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埃博霉素B的产量为35.24mg/L,比优化前提高了17.67%.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影响纳豆菌发酵的主要因素:培养温度、pH、接种量、培养时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纳豆菌发酵的最适条件为:培养温度37℃,pH 7.0,接种量4%,培养时间30h。在最适条件下,以黄豆、豇豆、绿豆、红豆、饭豆、黑豆制成纳豆产品,并通过气味、拉丝、颜色、口感等感官指标评定纳豆质量。综合来看,以黄豆、饭豆为原料发酵的纳豆产品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豆黄浆水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的工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谢氏丙酸杆菌为菌种,大豆黄浆水为原料,进行了黄浆水预处理、斜面菌种活化、单因子试验、正交试验等实验,考察了不同的培养条件对维生素B12产量的影响,选出了合理的发酵条件:接种量7%,糖浓度8%,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为4天。结果表明,利用大豆黄浆水发酵生产维生素B12既利用了废弃资源,又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芽胞杆菌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最佳产酶条件是:2%麸皮、0.5%(NH4)2HPO40、.1%K2HPO4、0.02%MgSO4.2H2O、0.2%吐温80、1mmol/L微量元素(Fe2 ,Zn2 )、pH9.0、35℃和振荡培养48 h.其木聚糖酶活力可达到2.67 IU/mL. 相似文献
16.
直投式复合菌剂发酵鱼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取了将发酵鱼中的优势菌(干酪乳杆菌、香肠乳杆菌、乳酸乳杆菌)作为复合菌剂直接投入的方式,研究混合菌株接种量、食盐添加量、腌制温度和腌制时间对发酵鱼品质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菌剂(干酪乳杆菌∶香肠乳杆菌∶乳酸乳杆菌=1∶1∶1,由前期实验得到复合菌种的最佳配比)接种量106CFU/g,食盐添加量5%,腌制温度10℃,腌制时间4 d。按最佳工艺生产的发酵鱼质地紧密,咸度低,保留了传统发酵鱼的香腊味,与传统的发酵鱼相比,产品的腌制时间从7 d降为4 d,缩短了腌制周期,其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过氧化值相对于自然发酵的腊鱼分别降低了34.9%和51.6%。产品在感官品质和安全性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腌制腊鱼。 相似文献
17.
以CM-3为实验菌种,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玉米浆用量、摇瓶装料量、初尿量、接种量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在玉米浆0.3%、摇瓶装料量20ml、接种量5%、摇瓶产酸达到6.12%,得到了较好的摇瓶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产麦角碱麦角菌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麦角碱雀稗麦角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色氨酸和琥珀酸铵等成分对发酵有较大的影响;最佳培养基为:7%山梨醇、3%琥珀酸铵、2%柠檬酸、0.1%色氨酸、0.05%MgSO4·7H2O、0.03%KH2PO4、pH5.2。经14d的培养,麦角生物碱的最高产量达到95.6mg/l。 相似文献
19.
通过摇瓶培养研究了灵芝液体发酵的适宜培养条件,探讨了灵芝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和方法.结果表明:最适发酵培养时间为6 d,pH6.5,可溶性淀粉15 g.L-1,大豆蛋白胨10 g.L-1,硫酸亚铁1 g.L-1,所得菌丝体为44.8 g.L-1;热水浸提法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20,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90℃,多糖含量最高为17.5%;酶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加酶量2%,处理时间3 h,多糖含量最高为20.8%.通过对比,确定酶法为灵芝菌丝多糖的较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0.
PACT法(powdered aetivated earbon treatment process)是指将粉末活性炭(PAC)加人活性污泥中的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 期,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印染、化工、焦化、炼油、制 药等工业废水.PACT工艺的特点是PAC颗粒包裹在 活性污泥絮体中,通过活性炭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