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热资源是我国蕴涵比较丰富的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地热资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有100多个国家在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并以12%的速度递增,能源专家普遍预计未来地热利用将在世界能源总值中占30%~80%。  相似文献   

2.
地热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在当今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分析东营地热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根据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提出利用和保护地热资源应坚持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1地热资源概述地热是地热资源的简称,常指能够经济地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通常所利用的地热资源是地表常温层以下约15 km范围内的热能资源。地热资源的开采对象,主要是埋藏浅、热储量大、有流体把热能传引到地表的地热田。目前国内外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水热型"地热资源,即以蒸汽和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另外地热资源还有地压型、干热岩体型和岩浆型等。安阳区域地热资源是以液态水为主的"水  相似文献   

4.
介绍威海市地热资源概况,并通过分析地热资源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措施和对策,以实现对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地热资源是一种集水、热特性于一体的绿色新型能源,是可永久利用的新兴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减少传统燃料的消耗,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乃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文中以运用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工作区进行地热资源物探勘查工作为例,叙述了CSAMT方法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工作方法及资料处理的反演推断解释。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如何做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已引起了全省上下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长白山地热资源现状和开发情况,根据目前长白山地热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和保护长白山地热资源应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并且探索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已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漯河地热田地热资源属传导型,以洗浴为主的直接利用量较大。本文在分析新近系、古近系及寒武系热储地热特征的基础上,计算了地热资源储量,对地热资源开发方向、开采方案及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彦 《河北水利》2014,(3):26-26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新型能源。河北省境内地热资源丰富.多以中低温地下热水或热泉形式分布于河jE平原及燕山一太行山部分山地。目前已发现山区热泉及温泉42处.平原区可利用地热孔约200多眼。据不完全统计.石油部门自用地热井50余眼.地方利用约70多眼.达到可利用地热孔的60%。主要用于养殖、采暖、医疗、洗浴、旅游等。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地热资源,通过综合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综合手段,初步查明阳山县地热资源赋存条件、质量、化学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地热资源特征,并进行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热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锋 《水利天地》2012,(8):20-21
在我们脚下的地球中有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除了我们熟知的石油、煤和天然气外,还有一个我们关注较少的能源。这种新能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污染很小,这种日渐受到重视的能源就是地热。目前,水电、石油、煤和天然气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然而这些能源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反而极大地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最近,德国能源部门希望小城镇使用绿色环保的地热资源,让小城镇摆脱对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地下热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是珍贵的清洁能源.它是以地下水为载体.将地壳深部乃至地幔的热能带到地壳浅部.在地质构造的适宜的部位形成地热异常区或地热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将有效缓解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能源的燃料危机局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全球性大力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取暖的今天.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峡建设》2006,(5):95-95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一些重要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勘探资料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灵宝盆地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灵宝盆地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灵宝城区和陕县温塘一带.陕县温塘地热埋藏较浅,水温20~61℃,取水位置为0~30 m,热储岩性为第四系松散层、第三系砂砾岩及寒武系灰岩,成因属隆起断裂型;灵宝城区地热埋藏较深,水温28.5~52℃,取水位置为266.60~1783.66 m,热储岩性为第三系砂岩、砾岩、砂砾岩和泥岩,成因属沉积盆地埋藏型.  相似文献   

14.
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量进行逐一分析,对比了浅层地温能、明化镇热储区、馆陶组热储区热储量资源,对研究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评价,划定了重点开发区域.对地热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河南省沿黄地区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沿黄8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为6.448 9×10~(14) kJ/a,折合标准煤2 200.55万t/a;沉积盆地埋深2 500 m以上热储层储存的地热流体量约3.12万亿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约为7 662万m~3/a,可利用的热能量约10.88万亿kJ/a,折合标准煤约37.13万t/a;隆起山地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838.77万m~3/a,可利用热能量为2.318 494×10~(16) J/a,折合标准煤78.80万t/a。通过分析河南省沿黄地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及分布等,探讨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和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漯河市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地质因素、径流条件、资源量、社会因素4个方面选取9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该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并基于评价模型对漯河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区西南部(分区6)和城区西部(分区2)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可以作为未来漯河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区。其研究可以帮助地热资源合理有序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张严 《陕西水利》1999,(3):27-27
临潼骊山风景区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公里,西潼高速公路及陇海铁路横贯全区,村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风景区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尤其是神奇的古泉热水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景区地热资源丰富,华清池温泉早在数千年前就被古人所发现利用,“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华清池毗邻,建有十多家疗养院、医院、游泳池和温泉度假村等疗养、休息、洗浴、娱乐单位,并建成不同深度的热水井10多眼,宝贵的热水资源为改善景区旅游环境和繁荣临  相似文献   

18.
《水利电力科技》2005,31(4):26-35
本文论述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其市场份额也会增加;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孕育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水电》2007,(4):89-89
“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论坛发布报告说,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2007年全球相关投资估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冲积扇河南段平原地热资源开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友琴 《人民黄河》2007,29(3):37-38
结合黄河下游冲积扇河南段平原地热地质条件,对该区域的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施工质量较差、开发深度浅,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管理无序,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开发利用单一等。建议:①加强地热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建设;②正确处理地热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③建立地热田的评价和管理数学模型;④加强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