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考虑了流场变化对换热的影响,使用流固耦合方法,对某厂铝液反射保温炉内预混燃烧过程的整个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完全数值模拟。该方法对流场和铝液内换热进行了耦合计算,得出了炉内燃气空间和铝液的温度分布。同时计算分析了炉内温度分布的两个影响因素:助燃空气温度和过剩空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标况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采用提高助燃空气温度和增加过剩空气系数的办法来提高铝液的平均温度是有效的:助燃空气温度每增加1℃,铝液平均温度增加0.3℃;最佳过剩空气系数约为1.25。采用高温助燃空气和较大的过剩空气系数是一种较好的燃烧方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冶钢四炼钢8号电弧炉实际冶炼工况,建立了用于模拟计算的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炼钢电弧炉内氧气和钢液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氧气经过拉瓦尔管后,最大速度671 m/s,吨钢比搅拌功率为6 507 W/t;氧气射流在流动过程中速度不断衰减,熔池表面处氧气的最大速度约121 m/s,比搅拌功率为1 799 W/t;炉内钢液受氧气射流搅拌后具有的比搅拌功率50 W/t;若取拉瓦尔管入口处氧气比搅拌的功率为100,则拉瓦尔管出口处氧气、熔池表面处氧气和炉内钢液具有的比搅拌功率分别71.70、19.82和0.55。  相似文献   

3.
牛庆仁 《节能技术》1990,(6):20-21,32
铝混合炉是铝锭浇铸过程中使用的重要设备。电解车间各槽产出的不同品位的原铝液需在该炉中按计划进行调配和混合,在生产过程中使铝液的温度保持一定。配料后的铝液在炉内要静置一段时间。混合炉一般采用电加热,电热体为硅碳棒或镍铬带。个别缺电地区采用燃油混合炉。炉内温度一般控制在700℃左右。  相似文献   

4.
陈留根 《工业加热》2007,36(5):61-61
日本广筑株式会社根据用户的需要将传统的压力铸造用浴槽型电加热式铝熔液保温炉成功地改造成以平面燃烧器作为加热源的节能型保温炉。该节能型保温炉的最大特点是在保留了传统保温炉的所有优点的基础上,实现了炉子的节能,小型化、氧化物发生量明显减少。概述了上述节能型保温炉的开发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型高效节能铝液保温炉与目前常规保温炉在耗电量方面的对比分析,阐述了这种新型保温炉的节能效果及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用“准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吹气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过程中,单个气泡在铝熔液搅拌流场中的运动与变形。液体流场采用多重参考系法进行三维模拟,对气泡运动的二维模拟则在三维流场中的一个通过搅拌轴的特征平面上进行。这样既能捕获气泡在搅拌流场中运动的基本特征,又能大大降低计算成本。应用流体体积分数(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气液两相之间的界面进行追踪。通过对不同表面张力气泡的计算,总结出流场中关于气泡运动路径和导致气泡变形直至破碎的三种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的热流密度和温度分布的研究对电池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自制的薄膜传感器植入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中,进行非原位实验研究。在给定不同气体预热温度下,测量了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内部热流密度和局部温度,并根据已得到的温度和热流密度计算出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体预热温度下,流道内气体的温度和气体扩散层表面的温差维持在3℃左右。气体扩散层表面的热流密度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靠近加热棒处的温度最高,但热流密度最低。相同的气体预热温度下,流道内气体和气体扩散层表面的温差对换热量的影响要大于温度梯度的影响;气体预热温度的上升对表面传热系数h的影响不大。30℃时,表面传热系数h值在450 ~ 750 W/(m2?K) 之间。40℃时,表面传热系数h在450 ~ 650 W/(m2?K)之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优化火电厂锅炉停炉保养过程目的,对600 MW燃煤机组停炉保养期间锅炉系统腐蚀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火电厂中锅炉频繁起停过程中,停炉保养措施不当导致启机过程换热管中汽水堵塞现象和换热管间温差大的等问题,提出改良措施过后的锅炉带压放水保养操作优化的停炉保养措施,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最大温差为33.58℃,仅有1处温度85℃,对比优化前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温差明显变小,确保了下一次启机时,末级过热器横向管壁间温差正常,管内不存在积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炉内传热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热电偶实验,建立了钢管光亮退火炉热处理过程数学模型。在验证数学模型正确可信的基础上,分析了钢管的尺寸规格和钢管的运动速率对钢管温升和径向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管壁厚和运动速率是影响钢管温升和径向温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干熄炉内焦炭层床循环气体的传热模型,并耦合燃烧反应计算,分析了干熄炉冷却室内的温度变化,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化学反应活化能、风料比和燃烧反应对干熄炉内传热的影响,以期为干熄炉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