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紫砂艺术大部分都是自然界万物的缩影,一切的灵感来源都是大自然,源于自然且又高于自然的,在紫砂壶花器的创作上就更为明显。这件紫砂"硕果壶"的设计理念就源于自然,形态是石榴树为原型,通过艺术的加持把整把壶成熟的韵味展得淋漓尽致,秋日里饱满热情的丰收的喜悦之情,整壶端庄大气,泥色沉稳,壶身的石榴果实贴塑让整壶的丰收的气息铺面而来,尽显韵味与人文蕴意,让人一眼就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
紫砂筋纹器与提梁壶的造型结合绝对是紫砂艺术上非常重要的一笔,紫砂筋纹器与提梁壶的造型都是紫砂艺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紫砂文化在这几百年间的传承与进步中,紫砂造型已经不断创新,富于变化。在传统的筋纹器与提梁造型上不仅做到了继承,还在不断地开拓创意,不断创新,在自己的创作思路与风格下创作了这把紫砂"玉露清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这把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想法与创意都是别出心裁,把这把壶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把壶的创作也是对作者的挑战,是对传统紫砂工艺创作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盼春壶》不仅富有意境,同时也具有美轮美奂的外观。整把壶的色泽浑厚,壶身有两片栩栩如生的叶子加以点缀,令此壶生机盎然。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长"有一双发现自然艺术的眼睛;二是具有精湛的艺术技艺和本领。因此这两项条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宜兴的紫砂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气韵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传统的东方思维塑造了这一多元化风格的紫砂陶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紫砂文化就可以融入更多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比如金石艺术、茶道艺术、书画艺术等等,紫砂的技艺非一日达成,是紫砂艺人们日日夜夜的技法积累,创作紫砂壶不仅需要有精湛的紫砂技艺,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宽广的胸怀,去感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制作紫砂时就能放大自己的情绪融入壶中,让制作的紫砂壶富有新的情绪与生命力。这把紫砂"竹福壶"作为一件花器,整器其实磅礴,细节之处自然有神,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线条的轮廓与点线面的处理恰到好处,用竹这一花器中经常使用的题材来创作这把,足以见得作者对竹的喜爱,与作者广阔的胸襟,"竹福壶"同"祝福"壶,也有祝福的美好寓意,整壶的表现更显多元化,让人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相似文献   

5.
吴文文 《佛山陶瓷》2013,23(9):68-68,71
笔者创作的这把《扁石瓢》壶,从各个时期的石瓢壶中吸取灵感,把自身的理解运用进石瓢的造型中,显得骨肉均亭,纤削立骨。此壶充分把握住石瓢壶的精髓之处,将这一经典器型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徐银 《山东陶瓷》2014,(3):44-44
正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壮大凝练着数百年传统文化的积累,经一代代制壶人的不断传承创新,逐渐形成了紫砂艺术独特的美学法度,而这又是一个极为宽泛的专业概念,紫砂壶的美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管是制壶者本人,还是用壶、赏壶、藏壶之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对同一把紫砂壶表达出完全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这也是紫砂壶能一直保持引人入胜魅力的缘由所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存在着形与意的关系,紫砂壶艺同样如此,所谓形,是指造型技艺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1传统龙图腾的继承"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来作为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8.
宋忠民 《江苏陶瓷》2021,54(4):69-70
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我们对其进行评价认可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即良好的结构、优越的使用功能、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深刻的文化情感.因此,当我们进行壶艺创作时也应从这四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最终创作出形神俱佳、雅俗共赏的作品.紫砂壶"四足如意菱花"的创作紧密围绕这四个标准而展开,其源于传统、遵循传统,同时又充分结合文化元素进行更好的艺术演绎,提炼如意文化、菱花文化等精华,并彰显技术难度,使整把壶呈现出充实的艺术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者而言,艺术创作不能局限在单纯的一把壶,一件雕塑。而是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细细观察和挖掘。在紫砂陶发展历程中老一辈的艺人经过了多年的辛勤劳动和积累,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创世佳作,其中包括陈鸣远的“束竹三友壶”,“南瓜壶”,“曼生十八式”和顾景舟的“石瓢壶”,程寿珍的“掇球壶”等等……从中发现他们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件件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真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相似文献   

10.
《卧虎藏龙》壶业成语卧虎藏龙为创作题材,壶身通体饱满,线条清晰流畅,嘴,把前呼后应,以虎为钮,盖内藏龙。整器充满力量感,并具神韵气质,与作品的主题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万玉芬 《佛山陶瓷》2013,(11):63-63,66
笔者创作的一把《汉源壶》就是以传统文化为承载,以现实艺术为基础的.汉源壶顾名思义就是从传统角度出发的器形,经过艺术从创作和所思所感,成为新颖的艺术形式,秉承传统,立足创新,也是汉源壶的立意和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御灵壶"的设计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把古代残件壶,这把壶虽然残缺,但风韵不减,能够赋予人一股沧桑的历史质感,使人忍不住去探究它的历史故事,研究它的艺术特色等.因此,"御灵壶"的创作并非心血来潮,它有一定的临摹原型和历史参考基础,故而更显文化说服力.整把壶匠心独运,显示出对传统文化驾轻就熟的运用功力,使人能够通过作品揣摩古物之雅韵,领会前人之心香.  相似文献   

13.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功能、艺术美观、人文价值于一体,无论是制壶、赏壶,还是品壶、藏壶,都有着无限的趣味,无形中舒缓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放慢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读壶如读人,每把壶都具有不同的智慧和个性,本文以紫砂壶"泥绘神灯"为例,从人文的角度浅谈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沿着从民间艺术到人文艺术的轨迹而发展。作为手工艺品,紫砂壶早已脱离了粗陶器皿的范畴,因而它也自然具备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体现在创作中,则优化了创作氛围,使紫砂壶创作成为一场丰富的艺术体验之旅。在展开创作的同时,紫砂壶艺人首先应认识到紫砂壶人文属性的大前提,创作不是生搬硬套,它是壶与人的双向互动和沟通,创作的主观性、内涵性,对于壶艺人和壶作品本身而言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鉴于此,制作了这把"云逸壶"(见图1),该壶从造型和装饰两方面下功夫,通过方器壶型、提梁构造、云彩塑雕和山水意境陶刻画面,组合传递文化主旨,营造共鸣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周奇鸣 《陶瓷工程》2013,(11):52-52
《卧虎藏龙》壶以成语卧虎藏龙为创作题材,壶身通体饱满,线条清晰流畅,嘴、把前呼后应,以虎为钮,盖为藏龙。整器充满力量感,并具神韵气质,与作品的主题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放眼世界陶瓷史,中国紫砂壶艺的成型方式具有特殊性.装饰艺术的融入,也是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共同成就了紫砂壶艺的艺术性.本文以《贤方壶》为例,通过对《贤方壶》的工艺及装饰的剖析,论述方器的镶接成型方式以及泥绘这一装饰技法,以此认识这件作品的工艺艺术和装饰艺术.通过紫砂作品《贤方壶》的艺术表现,以此走进作品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清心壶》了却所有纷繁,带给人们不仅仅是一次审美欣赏,更是一次心灵洗涤。整壶饱满圆润,充满清净温暖的感觉,砂细质精,圈把虽简,却极为流畅,曲线柔中带刚,动感庄重,与壶流相呼应,构成一种饱满的气势,充分展现出紫砂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束旦生 《江苏陶瓷》2011,44(2):23+26-23,26
宜兴紫砂壶从设计到完成要经过一系列创作过程:最初艺术造型的创意设计,接下来炼泥成型陶坯,再根据需求添加艺术装饰进行烧制。紫砂壶又有商品壶和工艺壶之分,一个完整而有特色的艺术主题,往往就是鉴定紫砂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参考。一件好的紫砂艺术作品,它不但在造型设计之前便确立了其独特完整的艺术主题,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它的造型、  相似文献   

19.
孟赟 《江苏陶瓷》2014,(2):56-56
<正>紫砂壶的美,源于朴拙自然,源于材质特殊,源于精工细作,更源于其内在的文化风韵。每一把壶都包含了有形的气象和无形的气质,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紫砂壶完整的艺术形态,带给人超凡的品位和气息。壶有壶的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而言便是其风格特征,而延伸开来讲,这一切更依据于制壶人本身的性格、文化素养、精神品位、艺术领悟等各方面的转化。壶是人的艺术化身,她以强烈的、敏感的艺术气息感染着每一个人,使人们得以从壶的意境中理解出更深、更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很好地利用了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赋予紫砂更多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在带给我们实用的饮茶功能的同时,提高了我们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云水间壶》,尽管有很多的元素,但是都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得整件作品带有些许的浪漫氛围,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