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核电用WB36CN1钢中频弯管进行了试验。研究了880~930℃中频弯制并930~960℃正火和610~640℃回火热处理后弯管的尺寸、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WB36CN1钢弯管的尺寸、壁厚、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等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淬火、回火后的厚壁WB36钢管沿径向存在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差异。对准φ508mm×55mm的WB36钢管沿径向三个位置取样,进行力学性能和冲击试验,并对冲击断口的组织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厚壁WB36管壁中部的强度不及外部和内部,中部韧性好于外部和内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WB36钢的焊接性及国产焊接材料KJ36熔敷金属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分析,制定了合理的焊接工艺;对其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用KJ36焊条替代国外焊材焊接WB36钢是完全可行的,这为电建施工和电厂检修中WB36钢的焊接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L245M钢级小弯曲半径感应加热弯管壁厚分布、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在感应加热弯制后弯曲段管体壁厚发生了明显变化,外弧侧壁厚减薄,内弧侧壁厚增厚.回火处理后,管体壁厚出现回弹;与母管相比,感应加热弯制后弯曲段内弧侧管体强度略有升高,而外弧侧管体强度明显升高,强度增加了近200MPa,...  相似文献   

5.
对WB36CN1钢进口和国产焊接材料的成分、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采用进口和国产焊接材料进行了钢管6G焊接试验,测试了熔敷金属的化学成分和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并观察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果显示,采用国产焊材得到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WB36CN1钢要求。  相似文献   

6.
CPR1000核电技术的二回路高压管道均采用WB36CN1钢制造。在分析了WB36CN1无缝钢管的成形难点后,利用垂直挤压成形工艺试生产了大口径厚壁管。检测了钢管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各项指标满足核电管技术要求。结果对其它材质的无缝钢管垂直挤压成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用电流频率在38~50 Hz之间,研究了工作频率对壁厚>68 mm以上的42CrMnMo钢大直径厚壁管感应加热处理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电流频率,可明显增加厚壁管的感应电流加热深度,降低处理后管件的脆性转变温度及残余拉应力,提高了综合力学性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利用废钢、高纯生铁和微量合金化元素制备了2种高CE高强度灰铸铁试样,并研究了其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壁厚敏感性,结果表明:2种灰铸铁的铸态单铸试棒的基体组织主要为珠光体+铁素体(少量)+A型石墨(4级);抗拉强度300 MPa,硬度200 HBW。孕育处理后,珠光体体积分数有所增加,石墨片得到适度细化,抗拉强度、硬度值有所增大。壁厚敏感性研究发现:随着壁厚的减小,A型石墨的平均长度逐渐缩短,石墨变得更"窄";孕育处理后,壁厚敏感性变得更好,而且较厚部位的石墨仍然为粗大的片状A型石墨。  相似文献   

9.
采用低压铸造的方法成形A357合金筒形铸件,研究不同凝固条件对筒形铸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砂型冷却壁厚20 mm部位二次枝晶间距平均值比壁厚10 mm部位二次枝晶间距平均值大了40%以上,冷铁冷却铸件20 mm壁厚部位的二次枝晶间距比砂型凝固同壁厚铸件的二次枝晶间距小40%以上,与砂型铸造铸件壁厚10 mm部位的二次枝晶间距相当。冷铁激冷铸件的力学性能获得显著提高,相对于薄壁铸件,壁厚铸件采用冷铁对铸件的力学性能提高的幅度更大一些。凝固条件对厚壁铸件的断裂机制有一定的影响,砂型冷却20 mm壁厚铸件断裂有穿晶断裂趋势,冷铁冷却20 mm壁厚铸件断裂时有沿晶断裂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并按上限成分试制,研究了230mm超壁厚12CrNi5MoV钢锻件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超壁厚12CrNi5MoV钢锻件具有良好的淬透性,调质后可获得细小的回火马氏体及贝氏体回火组织,其各项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并且低温韧性良好,截面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1.
石油钻杆形变热处理摩擦焊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石油钻杆37CrMnMo管体和42CrMoA管接头进行了形变热处理摩擦焊接,对接头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接头完全淬火区晶粒度达到8级,不完全淬火区窄且其被形变区完全覆盖,回火后不完全回火区组织为回火索氏体+铁素体或碳化物过分长大的回火索氏体;管体和管接头热影响区的硬度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仅为6.9%和4....  相似文献   

12.
牟俊茂  褚荣祥 《钢管》2012,41(1):68-71
介绍了钢管中频感应加热调质处理生产线;比较了感应加热与普通加热调质处理钢管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与使用性能等。感应加热钢管与普通加热钢管相比,其屈服强度提高15.1%~17.9%,伸长率提高11.5%~22.2%,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晶粒也更细小,表面质量更佳,硬度一致性好,直线度大幅度提高,是值得推广的钢管调质热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SEM进行组织观察,通过拉伸和低温冲击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两种不同碳含量3.5Ni钢的力学性能和低温韧性的影响。两种3.5Ni钢热轧板分别经860 ℃×1 h空冷的正火处理和860 ℃×1 h水淬+(580, 610, 640)×1 h回火的调质处理。结果表明:含碳量较高的3.5Ni钢热轧态强度低塑性高,但-100 ℃冲击吸收能量低,经正火处理后试验钢的整体性能降低,而调质处理后强度和低温冲击吸收能量均明显提升,塑性略有降低;含碳量较低的3.5Ni钢热轧态已经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经热处理后拉伸性能和低温韧性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M2高速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2高速钢淬火后的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大量碳化物;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M2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含量(质量分数)升高,经3次回火后残留奥氏体基本上完全消除,增加冷处理后残留奥氏体的含量相对于3次回火的要多,钢的强度和韧性得到改善。对比M2高速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50 ℃×30 min预热+1160 ℃×30 min淬火+(-65 ℃×1 h)冷处理+560 ℃×2 h回火3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5MnNi4MoA钢渗碳后的热处理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渗碳后热处理工艺:淬火+低温回火、一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两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并对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3种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试样进行了维氏硬度和常温冲击吸收能量(U型缺口)检测。结果表明,经3种不同的热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差异不大,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其中,经两次高温回火处理所得到的试样,马氏体组织更加细小,力学性能更加突出,心部硬度降低至358 HV,表面硬度提高到664 HV,常温冲击吸收能量达到143 J。  相似文献   

16.
林超光 《热处理》2014,(3):47-53
比较了三家国内钢厂的汽轮机叶片用1Cr12Mo钢的化学成分。分析了该钢调质后力学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原因。结果表明:要使1Cr12Mo钢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应按技术要求合理控制该钢的化学成分。例如,调质后动叶片用电渣钢的力学性能优于静叶片用的电炉钢;Ni含量偏低会使该钢调质后δ-铁素体含量超标,从而导致力学性能不合格。根据有效的经验公式预测钢的组织,合理制订热处理工艺,出炉前抽验叶片的硬度,建立性能数据库等,是使1Cr12Mo钢叶片获得更好的热处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彬  郭东  林峰  钱强  苏金洋  卢胜勇 《钢管》2008,37(4):38-41
为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大部分的油井管在制造过程中都需要采用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在简要介绍钢管淬火技术和设备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油井管内喷旋流淬火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设备组成.并通过实际运用证明了该内喷旋流淬火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淬火冷却均匀、运行维护费用低等特点,该项技术运用于油井管的淬火处理能够获得较高的淬火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硬度测试、显观组织观察、力学性能及冲击性能测试等研究淬火油温对40CrMnMo钢钻杆淬火态的显微组织和截面硬度,回火态的拉伸性能和冲击吸收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油温对钻杆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影响显著,进一步影响回火后的力学性能、屈强比和冲击吸收能量。随着淬火油温的升高,冷却速度先升高后降低,油温30~50 ℃为宜,淬透性好,微观组织均匀,晶粒细小,回火后力学性能好,屈强比高,具有较高的冲击性能和较好的韧性,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大尺寸锻态35CrMo钢调质处理后组织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特别针对回火过程中渗碳体的析出动力学及大尺寸试块的组织性能不均匀性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锻坯热处理前的铁素体、珠光体带状组织经调质处理后完全消除,最终组织为含有大量渗碳体析出的回火马氏体,同时试块心部包含少量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的回火贝氏体。回火过程中渗碳体的析出分为C扩散控制的快速长大阶段和Cr扩散控制的尺寸稳定阶段。锻态35CrMo钢经调质处理后仍存在力学性能各向异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横、纵向强度下降,塑性和韧性同步提升。经综合考虑,当回火温度为570 ℃时,其强度、塑性和韧性具有最优匹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整热处理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研究了840~900℃淬火以及200~500℃回火温度范围内G50钢硬度、强度、塑性以及冲击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回火温度下,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G50钢的硬度和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而塑性和冲击性能则得到提高;在相同淬火温度下,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G50钢的硬度、强度和冲击性能在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塑性则先降低后增加。"高温淬火+低温回火"将有助于G50钢获取较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