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个案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回应了当代艺术能否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对比,本文指出,踟后艺术家王欢的作品,体现了图像化时代观看制度的显著特征,在此,真实的世界与大众传媒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已开始变得无法区分.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5,(2):76-79
美国9·11事件后,后9·11小说成为当下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因其独特的视角,一出版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从男主人公昌盖兹(Changez)的身份困境入手,分析了巴基斯坦裔穆斯林青年的情感遭遇、美国梦的幻灭,并剖析男主人公如何试图在身份危机中寻求自我,进行他者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坛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千万别让我走》评论颇多,其大多数建立在文本解读、道德批评上。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析作品中主人公凯丝的身份认同之路,探讨石黑一雄对克隆人身份认同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他者化是现当代东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林丰民等著的《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挖掘了其产生的内在社会文化根源。对他者化现象的反思,有助于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与表达。他者化现象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后遗症,其治疗方法一是增强文化自信,二是重建东方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5.
彭锋 《饰》2008,(2)
如何处理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必然导致文化冲突,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化欣赏.无论文化冲突论还是文化欣赏论,都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无法克服也无须克服的,因此保持文化身份,无论对于文化冲突论还是文化欣赏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共同反应的基础上,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因素.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我们可以看到由维持文化身份向追求国际风格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梳理了文化身份的定义和特征,从微观层面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对交际者的说话内容、交际话题、行为模式、逻辑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缺乏深入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导致学习者出现文化身份危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味崇尚目的语文化,二是个体文化归属感的失落。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民族文化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适度适量地导入目的语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评价及整合和积...  相似文献   

8.
9.
课程改革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必须重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外语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自我”和“他者”为双重视角,集“国学”、“西学”和“西方汉学”的三重思想精华,丰富授课内容,重视师资培训,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学家都对"他者"有所关注,"他者"这一概念随社会学理论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而发生着变迁,"他者"这一概念的变迁同社会学家的理论中心紧密相关。论述了在社会理论发展之始,"他者"是以时空上与西方现代社会完全异他性的形象出现,在第二阶段则被诠释为现代社会的非主流群体,核心在于其与理性和话语权上异于主流群体,到了后现代理论时期,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主体社会的解构,使得"他者"具有多场所、多时空性,不具有确定意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即是立足中国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满足实践需要,推动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的文化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两个方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筛选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和糟粕,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继而重点从实践层面论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讲座后的录音整理而成。陈先生回顾了从他年轻时代到现今的中国社会尤其是艺术领域的发展变化,就“艺术与眼界”的主题与学生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VisionRecognitionofThreeDimensionalObjectUsingAspectGraphLUANXinZHUTieyiTAOQizhi(栾新)(朱铁一)(陶奇志)(RobotResearchInstitute,Harbin...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学的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抛弃了传统的构图原则,将人类视觉思维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创造了新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金属艺术制像石膏模型的三维坐标检测装置,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装置采用激光测头实现非接触测量,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工作台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艺术模型几何拓扑的干扰,实现盲区的测量。结合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使用样条插值实现石膏模型的三维建模。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听力能力.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文化差异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反映得最为突出.本文分析了词汇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并就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为目的的文化教学中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桥艺术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造桥的历史久远,桥梁的数量极多,而且古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材料、各种构造方式、各种功能的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中国古桥的共同特点。本文列举了若干著名古桥─—安济桥、虹桥、万安桥、卢沟桥、大渡河铁索桥、珠浦桥、程阳桥等为例,评述中国古桥的技术与艺术达到的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龙被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龙被早期的图案为人形纹与鬼纹(人的灵魂),人形纹与鬼纹图案实际都是一样的,后期的龙被则完全不同,明显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把汉文化中标志性因素,融铸在龙被图案的形象构成中。龙被艺术中出现道、儒、佛3种宗教图纹,则反映出黎族民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折射出中国传统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间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符法艺术”是以原始符号为基本元素,以点线组合表达一定心理冲动,追求返朴归真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与中国历史、经学、音乐、书法、医术、民俗、祭祀等关系密切。对符法艺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国学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国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城市的形象,放大了城市的功能价值,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国际上,人们对公共艺术功能的解读逐渐清晰,不再将其简单看作城市装饰品,而是更高地定位在创造和提升城市美学品质,注重物质文化消费,平衡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相关城市公共艺术案例的解读分析,试图揭示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营造理想的公共艺术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