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不同滤网结构吸油烟机的集排油烟性能展开了实验测试研究。在大空间实验室内部搭建了一住宅厨房,选取了2种滤网结构吸油烟机(A凹形滤网结构、T凸形滤网结构),测试了静态油加热过程中呼吸区PM2.5、PM10油烟颗粒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凹形滤网结构吸油烟机具有更好地集排油烟性能。T吸油烟机运行条件下呼吸区油烟颗粒浓度大约为A吸油烟机运行条件下相应浓度的1.9~3.6倍。  相似文献   

2.
厨房油烟已成为室内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不同烹饪方式、厨房油烟机在不同工作情况下对厨房油烟颗粒物PM2.5散发强度的影响,发现炒和煎的油烟散发强度较大,通风量和通风效率对厨房油烟控制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从改善工作区通风条件、提高通风效率入手,研究加挡板和加风幕两种控制措施对厨房油烟的控制效果,得出了在同时加挡板和风幕并开启油烟机情况下,厨房油烟污染浓度显著降低,对厨房油烟的控制效果非常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城市烹饪油烟颗粒物排放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分析烹饪油烟颗粒物物理特性,发现油烟颗粒PM1/PM2.5质量比为0.66~0.85。这类细小的有机气溶胶颗粒与室外大气中充分混合并长时间存在;油烟PM2.5/PM10范围在0.57~0.62,即烹饪油烟含有约含有40%的粗颗粒,在排放后主要影响建筑内及建筑周围区域。通过对油烟颗粒数浓度粒径分布曲线拟合发现,熏肉、烤肠油烟的颗粒峰值粒径分别为51 nm和44 nm,对应几何标准差分别为1.65和1.98。计算油烟排放速率,得到小型、中型、大型餐饮酒店的PM10排放速率分别为5.79 g/h、35.86 g/h、152.9 g/h;PM2.5排放速率分别为3.47g/h、21.5 g/h、91.7 g/h。烹饪油烟湖南菜和广东菜的油烟密度分别为1.51 kg/m3和1.72 kg/m3,对应光学复折射系数分别为1.55-0.005i和1.53-0.009i,说明烹饪油烟主要通过光散射作用影响大气能见度,产生灰霾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铁车站内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在2015年11月对上海市A、B两个地铁车站进行了实地监测,分析了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测试结果显示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与轨行区的PM2.5浓度在监测时段内逐时变化规律相似.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PM10与PM2.5在监测时段...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质量平衡方程对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该建筑室内外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实时监测。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室内外监测浓度线性拟合曲线及室内浓度随时间的指数拟合曲线,对该普通办公房间室内颗粒排放源及室内颗粒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建筑室内PM10的平均发尘为7.93~12.48 mg/h,室内PM2.5的平均发尘为2.89~4.08 mg/h;室内PM10和PM2.5呈现指数变化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市某办公建筑在不同时段和条件下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现场测试,得到室内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特性,并分析了影响PM2.5浓度变化的室外颗粒物浓度、门窗开启情况、测试时段、室内人员、吸烟、空调系统、地毯扬尘等因素,探讨了PM2.5与其他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实测发现办公楼室内PM2.5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为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建议在颗粒物污染较严重时期,尽量少开门窗,加强新风过滤处理,在室内发尘较严重的区域,建议同时使用局部净化设备。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10、PM2.5、PM1的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3种天气时颗粒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关性,分析了颗粒物浓度与环境温湿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试期间,室内外空气中细颗粒(PM 2.5)占可吸入颗粒(PM 10)浓度比例分别达65%和87%以上;无明显室内源时,I/O比值小于1且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室内外颗粒浓度相关性与粒径大小有关系,PM1、PM2.5的浓度相关性大于PM10。研究还表明,颗粒物浓度的关联性与天气状况有关系,多云、雨天和阴天时浓度关联性有显著差别;颗粒物的浓度受到室内外温湿度的影响,且受天气状况影响而呈现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中式烹饪会产生大量的油烟,造成厨房空间内油烟污染严重。本文尝试确定热油过程所产生的颗粒物散发特性。先通过实验测定4种植物油的油烟颗粒源散发浓度。接着确定一稳定的可控散发工况,进一步通过实验量化该工况下的油温,锅温及颗粒源散发强度。从实验数据发现,油烟颗粒的源散发强度与油的种类密切相关,花生油的峰值浓度最大,葵花籽油的最小。花生油加热过程的累计散发量为3.92×10~(11)个(数量)和45.79μg(质量)。实验得到的颗粒物散发强度曲线可用作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对厨房内油烟颗粒物的分布及烹饪个体的暴露进行进一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认识住宅室内PM2.5实际的通风净化状况,对北京地区15户住宅客厅和卧室的室内PM2.5浓度、空气净化器和机械新风系统的运行功率及外窗开关状态进行了连续测试记录。基于不同室外PM2.5污染等级下室内PM2.5质量浓度低于35μg/m~3的相对时长,提出了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概念,由此分析了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净化方式等对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以开窗率和净化开启率描述的通风净化策略并不理想;对于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轻度至重度的情况,通过优化通风净化策略可改善室内PM2.5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多种总平面布局对PM2.5在居住区内部地面的扩散有何影响,该文对北京市同一区域6种典型布局的居住区进行了PM2.5质量浓度历时1年的"同时性"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布局的居住区,其地面PM2.5质量浓度分布及扩散有显著差别。2春、夏、秋季,多组团集中式布局的居住区,其PM2.5质量浓度较高,行列式、合院式较低。冬季则反之亦然。3风环境、地面气温对PM2.5的分布及扩散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影响居住区PM2.5分布及扩散的主要原因包括风环境及地面气温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2)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室内空气颗粒污染物污染水平。方法于2013年1—5月工作日期间在济南市某办公场所采用LD-5C(B)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对室内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进行监测。结果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PM2.5、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2、0.115 mg/m3;采暖期室内PM2.5、PM10的质量浓度(0.152、、0.191 mg/m3)高于非采暖期(0.050、、0.079 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室内PM2.5/PM10为0.807,非采暖期PM2.5/PM10为0.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7,P=0.001);室内外PM2.5相关系数r=0.878,P=0.001;室内外PM10相关系数r=0.701,P=0.001。结论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污染较重,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采暖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能耗住宅烹饪污染物在室内的扩散问题,搭建了实验台,设计了正交试验,对厨房及其邻室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了人员细颗粒物暴露量。研究结果表明:16种实验工况下厨房及其邻室的细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52、0.19 mg/m3,均超出了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烹饪细颗粒物暴露量与性别相关,在厨房内男性人员与女性人员细颗粒物综合暴露量分别为206.14、257.77μg·h/m3;对厨房和邻室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油烟机状态>补风系统启闭>烹饪方式>窗户启闭,补风系统启闭>窗户启闭>油烟机状态>烹饪方式;与未开启油烟机工况相比,开启油烟机能分别降低厨房及其邻室暴露量的79%~83%和58%~62%;传统中式烹饪方式炒、炸对厨房及其邻室暴露量影响较大,开启补风能显著降低邻室的暴露量。  相似文献   

14.
张腾飞  田玉琳 《暖通空调》2022,(2):153-158,74
提出了一种三面风幕式抽油烟机装置,在实验室搭建实验台,通过流场可视化实验和示踪气体浓度测量,确定了合适的风幕运行参数,并测量了人员呼吸区浓度和排烟浓度,计算了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油烟捕集效率.结果 表明,风幕能有效阻隔包括人员走动在内的各种干扰,开启风幕时的人员呼吸区浓度远低于不开启风幕时,油烟捕集效率至少提高22%.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武汉市空间结构和空气 质量(PM2.5)现状,运用WRF/CMAQ耦合 的方法模拟了2015年冬季武汉都市发展区内 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并从城市空间 结构、用地建设强度、通风廊道三个方面讨 论了城市空间布局对武汉城区空气质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一、武汉城区冬季的PM2.5 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早上8点前后 的浓度最高;二、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存 在明显的圈层差异,由内向外逐渐降低,二 环内的最大浓度是同一时刻全市平均值的2 倍以上;三、分散式布局、高容低密的建设 模式以及引入通风廊道三种方法都能有效 地降低主城区的PM2.5浓度,但分散式布局 和引入通风廊道的方式会在城市局部地区, 尤其是下风方向形成弱风区而造成PM2.5累积,高容低密模式在降低主城区内PM2.5浓度上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大降幅可达87 μg/m 3 ,是 兼顾城市发展需求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厨房内PM2. 5浓度分布水平,以北京某住宅厨房为原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不同的工况条件下,有不同的气流组织方式,进而影响厨房内PM2. 5浓度分布。研究表明:室内细颗粒物由室内气流带动,其分布与室内气流组织密切相关; 3种工况下,细颗粒物浓度分布大体相同,局部会有不同,且下送风工况下厨房人体呼吸区细颗粒物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闫珊珊  洪波 《风景园林》2019,26(7):101-106
研究选取城市公园中6个由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通过监测不同空间内PM2.5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风向,分析不同空间景观要素组成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空间气象因子变化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中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5)。2)PM2.5浓度与绿量(D)呈显著负相关(R=-0.966), 当113.57 m2相似文献   

18.
室内PM2.5颗粒污染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室内污染源对PM2.5浓度的影响,关于PM2.5颗粒物沉积模型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室内PM2.5浓度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规律,确定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模型,并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对沉积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室内PM2.5颗粒物污染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人们常停留的建筑室内空气中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污染水平,本文对写字楼、地铁站台、餐饮环境、大学教室和宿舍等不同类型建筑室内和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PM10、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水平进行了测试、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同时对不同建筑环境内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浓度大小、占比情况和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 表明:1)...  相似文献   

20.
住宅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热舒适和建筑能耗。选取北京地区4户家庭,对其过渡季新风系统使用行为进行了实测。分析发现,使用新风系统能够明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住宅新风系统并非24 h开启,存在使用行为。提出了开启时长和开启概率的概念来定量评价使用行为,得出每日平均开启时长为16.5 h,平均开启概率为70.6%。室外PM2.5浓度是影响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室外PM2.5质量浓度大于125μg/m~3时,新风系统开启概率基本趋近于100%;当其小于125μg/m~3时,新风系统的使用是随机性行为。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分析发现,影响不同类型家庭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的最大环境因素不同:对于活跃型家庭是室内温度,对于非活跃型家庭是室外PM2.5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